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篇1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是人教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物等的血肉关系,强烈地表达了印第安人对土地无比眷恋的真挚情感。课文首先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接着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部分又分别从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三个层面来写;文章最后则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感情,从而引出“热爱”。由此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他们对土地热爱的句子“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出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并感情朗读。接着引出“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重点朗读“每一处沙滩……”,以此为主线,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句子对比读、深入思考、练习表达)培养学生阅读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了进去。
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我在这一环节,重点抓住文中反复三次出现的作者的叮嘱“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地朗读来体会了作者对土地的强烈的情感。
在最后,我将学生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拓展、升华,呼吁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在深情的音乐声中,我向同学们朗读了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并以此升华,让他们拿出笔,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练写”的环节,也使学生也更加深刻地发自内心地去热爱土地、珍惜资源。
总的来说,我自己认为,这堂课上,学生通过朗读,通过感悟,情感一步一步地得到了升华。“导、学、议、练”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体现。但是,我感觉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蜻蜓点水,做得不够细致。我想,这可能就是所说的“遗憾的美”吧!不过,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前行,争取早日做到“完整美”!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篇2
这天是学校听课开放日,孙校长来听我的课。我心里又紧张又有点兴奋,因为有人听课是好事,能够给我指点迷津。每一天一个人关起教室门上课也挺没意思的。
我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二课时,这篇文章是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写给即将购买他们土地的白人领袖的一封回信。文章唯美语言中含着深刻寓意,备课时我就抓耳挠腮,举棋不定,好难教的文章啊!上课前离奇地出现状况,我的U盘竟在这个时刻寿终正寝了!阿门,我精心准备的.的课件啊……可孙校长抛给我一句话:那就“一支粉笔打天下呗”。也罢,死心上课去吧!一节课算比较煎熬地上下来了,一身的汗。
孙老师很辨证地来评课,首先指出可取之处:1)具备大语文观,学科知识点的相互渗透,体此刻适时补充西雅图城市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保护环境带来的美感。2)读写结合,小练笔“我深切热爱着这片土地,我想对您说”练习合理,学生在写中进行语言运用,情感升华,扎实有效。
当然有很多不足,我整理了下,主要表此刻以下几点:
1)教学整体框架设计有待改善。本文教学应紧抓文眼“神圣”两字进行,透过感悟重点句子、语言来感悟“神圣”,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披文入情,流露出保护土地这份神圣的情感;而不是教条的,喊口号的。在学习“神圣”时应根据文本特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举出真实例子从反面来叙述破坏环境的严重后果,进一步领会这片土地是崇高的,是不可亵渎的,从而提升情感的高度
2)阅读教学中应侧重于方法指导,教会孩子自主学习。对结构相同的段落要进行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扶”完学生学后进行及时恰当的方法总结,让学生明确明白方法,培养自主学习潜力,从而让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扎实。
3)难理解的语句应结合文章重点进行理解。比如:“人类属于大地,而大地不属于人类”这句话,能够出示“大地不仅仅仅属于人类,还属于”来回顾旧知,深化主题。
4)欠缺恰当及时的鼓励,必须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是我最大的不足,太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这也是今后要努力的大目标之一。
一课多得,开放日,大收获哦!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篇3
这篇文章是本册最后一个单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本文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采取总――分――总的结构,采取拟人、比喻等表达方法,诠释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针对本课在授课中的情况谈如下几点:
本课在设计上把握一个问题统领全课,即: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由一个问题入手,先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引领学生从词语的认识中感知“神圣”,从前三个自然段语句中感悟“神圣”,感受这片土地的壮美与圣洁。适时补充西雅图的`图文资料,使学生在直观与资料背景中感悟神圣。二是通过西雅图对白人的三个告诫进一步认识神圣的含义。并且通过分角色朗读,有情有理的劝说,使学生感受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情,从而感受土地的神圣。最后,总结全文,首尾互应,让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说说“为什么说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最后的处理上,将文本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受身边的不良现象,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触目惊心,增强环保的意识。
遗憾: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了课堂的容量,但操作上还是感到前松后紧。我想使学生在充分感受到土地的神圣后,让学生有情有理地诵读,去劝说白人要善待河水、照管空气、照顾动物这三部分。感觉在重难点的处理上还算合理,重点是认识土地的神圣,将重点放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的理解与感悟上,至于第二大部分,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劝说白人部分,本来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达到预期目标。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篇4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体会人与自然不可分离的关系。
(1)围绕课题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我们已了解了这片土地指的是那片土地,那么,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土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通过读书、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本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
(3)教学第一部分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探讨“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让学生潜心默读、圈圈点点,然后组织交流,朗读体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等途径,使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
(4)教学第三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我们热爱大地,就像出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认识。
不足:朗读时间少了,有的同学没有从字里行间中体会一个老者的谆谆教诲。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篇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在还没有进行这个单元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反复思量如何来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了,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为什么呢?因为去年我在讲完这课时,心情可谓沮丧到了极点。那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可以说是费劲不小,收获甚微,教学难点依然没有突破。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动人心弦的演说。文章语言极富感染力,适于朗读,但是有些重点句子对于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来说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去年时候,我是通过自己的填鸭式方法把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逐一解释,可是效果非常不理想,学生仍然如坠云雾中。这次我想,即便是我讲,也没有什么收获,索性放手吧。孩子们能理解多少是多少,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试着进行表达。于是课堂上,我出示了这几个句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交流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的结果,然后各小组都到台前来展示,从中再选出比较优秀的答案。展示的时候,虽然答案不尽如人意,但也着实有几个小组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我就让这些小组的代表将他们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供其他同学参考。虽然他们的答案不如标准答案那么全面,但是这是他们自己发出的声音,更贴近于他们的理解水平,也更能鼓舞他们以后用心用脑去思考问题。再者说,学生对于一个问题的接受程度,不在于我讲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自己理解了多少,吸收了多少,所以我认为我这样做的效果要强似去年。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长此以往,看看孩子们是不是有了一个真正的.提高。不过我想,只要切实这样放手了,指导到位了,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达到了,学生想不提高都难!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不过今天这堂课也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其中之一就是我该将选择优秀答案的权利让给学生,由他们自己去评价,去甄别,这样就会更能提高他们的能力!我只需在旁边进行适当的引导即可,由此看来,我还是对学生不放心,不能做到彻底放手,不过我会慢慢改进的。相信学生,他们就会做得更好!呵呵,请相信我这句话吧!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反思 篇6
这篇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第三个环节,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的最后,我将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呼唤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并在理解句子过程中能较好地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