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红楼梦读后感

2025/09/2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

王夫人在中是个极不讨人喜欢的人物,王夫人出生于四大家族的王家,应该是个见多识广的大家闺秀。从书中看,应该是王家的长女。封建时代的长女在家族里是大姐,受到最严格的教育和约束,要成为妹妹们的榜样,典型如李纨,元春,宝钗等。王夫人小时候肯定也是这样过来的,不过她没读什么书,心中郁闷和压抑无处派遣,也就不具备李纨,元春,宝钗那样的开阔心胸和浪漫气质,所以长大了就成了个没什么情趣的人(看她给丫环起的那些名字就知道了)。人们有时会好奇,王夫人年轻时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凤姐和探春身上应有她的影子。

王夫人一生除了忙着保全自己好象没干什么别的事,偶尔陪老太太打牌听戏。她没什么爱好,只念佛吃素,捡佛豆。她念佛是为了修来生还是为了赎罪,我们不得而知,可能更多是为了保佑她的荣华富贵吧。书中没有她对自己罪孽忏悔的描写,只在金钏死后她哭了一阵,其实是为了掩众人之口,同时拿宝钗做个实验,看不明真相的'人会怎样看待此事。得到宝钗安慰后,立刻就坡下驴,拿着宝钗善意的猜测做了自己杀人的借口。“虽然她的确是我逼死的,但只要别人不这么想就行了。”这就是这个伪君子的真实想法!所以以后到了抄检大观园时,就只见她肆无忌惮地撵人骂人逼死人,再未见她有丝毫的犹豫和手软。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是绘画版的《红楼梦》,图文并茂,简浅易懂。《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为我国清朝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所创。小说人物特别多,关系错综复杂,对人物的描写也极为生动。如果没有电视帮忙,还真会弄错呢!

小说中众多的.人物中,我对林黛玉这个人物记忆最为深刻了。她是个漂亮、有才气却又敏感、多心的人。她很漂亮,谁都承认。有才气,她曾在众人面前一展才华,最擅长写诗。可她偏偏又是个极为多心的人,往往人家无心的一句话,她偏往自己身上套,往坏处想,总是误会别人。因为她爹娘去世早,寄居在外婆家,想到这一点她动不动就掉眼泪,甚至还见不得别人在爹娘身边撒娇。有一次薛宝钗在她娘身边撒娇,她就感觉不舒服,又开始伤心了。

这样的事例小说里还有很多。林黛玉会在花谢时把花聚在一起,葬在土里,葬花时眼泪就不由自主地地掉下来了。有一次晚上,林黛玉想到贾宝玉那里去坐坐,敲了敲门,只因坐在门口的晴雯正生着气说:“宝二爷吩咐谁都不准进去。”林黛玉听了信以为真,以为是宝玉故意气她,后来又听到屋里有薛宝钗的声音,就更伤心地哭了起来。

大家知道了她的脾气,也都怕她,不敢惹她,这样她更孤独了。我认为林黛玉的性格不好,是她过于多愁伤善感,过于自怜,否则不会这样体弱多病,让眼泪和药伴随她的终生,她的命运自然是个悲剧了。

我希望大家做人要想开些,生活自然会更加美好,不要像林黛玉那样。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在暑假快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读了一本让人记忆犹深的红楼梦,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

这个本书主要讲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贾府,里面有一个贾宝玉、薛宝钗和林黛玉,他们三个人发生的故事。

读了红楼梦后,我对贾宝玉这个人物极其不喜欢,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他明明是个大男人,骨子里却像女人一样柔弱,遇上一点儿伤心事,就立刻哭了起来,有时候还哭得厉害,眼泪如破堤的洪水一样“哗哗哗”地往下流;其二,贾宝玉不喜欢读仕途经济的书,说这些事情俗气,那他整天和女人混在一起,想的、做的、写的都是女孩的事,难道这就不俗了吗?我认为,男儿志在四方,应该出去打天下,不应该老呆在家里吃吃玩玩,和女孩子在一起取乐,这有失男性的尊严。

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原则,我觉得贾宝玉还是有不少优点的。首先他为人处事十分和善,他作为皇亲国戚又是贾府最得宠的少爷,他没有架子,经常和丫头和下人混在一起,同情他们,即使他们做错了事情,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从不会责骂他们,这说明他有人与人之前平等的思想观念。其次,贾定玉是一个性情中人,当紫鹃开玩笑告诉他林黛玉明年要回老家去时,他马上就发呆生病了,这说明贾宝玉同情很专一。

不过,我还是想说说这个林黛玉,她可爱哭了,跟贾宝玉一样,每次都因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真是爱哭鬼。但是他也有好处,他琴棋书画样样样样都精通。却在贾宝玉成亲的夜晚,凄凉地死去。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在这半个月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红楼梦》,我之前读过只不过是看一遍就过了,也不清楚写了哪些内容,也基本都忘完了,刚好我的同学问了我关于《红楼梦》的问题,所以我又从原本的书堆里扒出这本很久没有看的书,看看上面的内容,再提问我同学问的疑问,刚好我也是众多疑惑的难题,需要解答。

当我翻开《红楼梦》,就看到一个个人物发生在我的面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到王熙凤.....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这两个人物的独白深深地滑过我的心底里。

这两个人原本有一个美好的剧情,但王熙凤的掉包计,把本该嫁给贾宝玉的林黛玉换成了薛宝钗,从而造成后面的剧情,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宝玉有喜转悲,生一场大病,薛宝钗独守空房,这些理由都是由王熙凤掉包计惹的祸。

通过现在阅读让我解开了这些疑问的难题,也让我明白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悲惨的感情故事和后来社会的状况的无止境的贪欲和情欲,王熙凤的悲哀就是对金钱权力的苛求而造成的。

大观园里这些漂亮的男孩需要都有好的结局,但由于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下,让这些大观园里唯美的男孩个个都没有好的结果,就连宁荣二都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堂”的巨变!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我一直记得关于那枚玉佩的故事。

那些凄美的故事,缓缓地在心中漾起苦涩的涟漪……

在那样的年代里,他们从一个繁华富贵的大家族沦落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品完《红楼梦》,总是一股悲伤油然而生。

听黛玉在桃花树下低声吟唱,看宝钗在滴翠亭潇洒扑蝶,品宝玉与黛玉在花下读《西厢记》……

可是,古往今来,又有谁品出了它的酸,读出了它的痴,解出的味?

女娲补天时所剩的那块顽石被颠道疯僧携下凡间去,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与王生石畔的绛珠仙子也双双降临人间,他们相聚于此,生在那个年代里他们没有选择,生在那样一个富贵人家他们更没有选择。

若以一个读者的眼光看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还是绛珠仙子———林黛玉。

她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骨子里独有的孤傲,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在金陵十二钗中显得卓然不群。人人都爱她,我也如此,爱她在花前痴读《西厢记》,爱她在桃花树下凄美葬花,爱她在富贵家中依旧淡泊名利……她就像一朵悠然孤放的芙蓉,始终执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可她最后终究摆脱不了死的羁绊,凄美地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正如书中所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读完《红楼梦》,心中有太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悲于黛玉的.黯然离世,哀于黛玉桃花树前的惆怅吟诗。

我在那扇窗前,静静地痴想:红楼中的梦,在哪里?无论梦存在与否,在曹雪芹老先生描绘的梦里,我们无数次地感受到无尽的凄凉,品味到流不尽的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