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9/21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三国有三奇,一奇为关羽,一奇为曹操,一奇则为诸葛亮。

孔明本来就年轻有为,再加上罗贯中小说里适当地添加上的文学色彩,自然就变得愈演愈神了。除了用错马谡外,几乎每次都是神一般的预言。可以说,刘备后半生的霸业和辉煌都是靠他拼出来的。但显然,诸葛孔明的那份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诸葛亮在我的眼里,最可贵的便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面对南蛮的叛乱,他义无反顾地亲自前往,采用"攻心为上"的大方向一路平叛,最终让孟获心服口服地归顺;为了征服魏国的远大目标,他六出祁山,就算是昏君刘禅做出的无能决定,也没有过多的怨言,只想着忠君报国的他用行动证明了一切,最后却在军营死去,让人叹息不已。

诸葛亮不仅活着威震四方,死后同样余威不减。"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和"锦囊妙计"足以显出它的神机妙算。对司马懿的震慑更是巨大的。他甚至还造出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最令人震惊的是他竟料到了邓艾的死……他的一生的功勋和传奇般的色彩,实在是他人无可比拟的。

《三国演义》虽不是真正的历史文献,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罗贯中,以正史为框架,在十分丰富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巨著。通过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合理处理,让小说深入人心。他将书中必要的细节全都事无巨细,把整个故事衬托得栩栩如生。巧妙地将一些神幻的事情结合在其中,更加表现了人物的传神和英勇形象,其中看到许多故事都耳熟能详,正是因为他们生动、形象,才在民间广为流传。

少年强则国家强。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争当新时代好队员,这样才配得上新时代好少年的称号,只有多读书,扩展自己的知识,长大了才能成为栋梁之才报效国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寒假时,我又一次捧起了《三国演义》。这一次,我不再是大致浏览,对细致的描写浮光掠影,满心沉浸在惊心动魄的打斗情节中,而是用心地重温它,在细细地品读中,我还真发现了潜藏在字背后的美。

它的美,藏在一个个的故事中,似乎拥有无穷的力量,让我热血沸腾,浑身都是正能量。《桃园结义》让我懂得结交朋友应该重情重义;《三顾茅庐》告诉我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必须真心诚意地相待,不能拒人千里、妄自尊大;《草船借箭》使我知道再困难的事情,只要动动脑子,总是会有办法的……

我最喜欢的还是《赤壁之战》。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建安十三年,当时,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发挥80万大军的巨大威力,一举夺取江南,吞并中原。面对强敌,孙权、刘备并不气馁,他们采取了抱团取暖的方式,组成了联军,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长江赤壁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奠立三国鼎立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看了这个故事,我心潮澎湃:面对如此团结的孙刘联军,狂妄的曹操怎能不败呢?因为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啊!

这一点,在我们班今年的秋季运动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为了能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我们全班上下,团结一心,拧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比赛前,班主任俞老师为了想一个好口号,一个好花样,一有空就坐在办公桌前思考,就连走路时她的嘴也不停叨念着想出的口号。在堂上,她教我们喊口号,一遍又一遍地示范,一个又一个地纠正。体育老师王老师在体育上教我们跳兔子舞,一会儿给我们做示范;一会儿给我们纠正动作;一会儿给我们讲动作要领……她在烈日下东奔西跑,她流的汗水比我们还多!运动员们更是憋足了劲儿,抓紧一切机会练,练,练……

到运动会,运动员们一心想着为班级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用最好的状态比赛。看台上,有的人当啦啦队,为自己的运动员加油;有的不停地写报道稿;还有的研究各个班级强劲对手在什么时候出场……家长们也为班级出一份力,他们把矿泉水一箱又一箱地搬到班级所在方阵,协助班主任管理纪律。李响妈妈亲临现场为运动员加油并指导动作……

“上下同欲者胜。”这是孙武的名言。大家众志成城,本着同一个目标前进着,这力量,强大无比啊!这不正体现了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吗?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四大名著向来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深远之意渊源流传。近日,我和妈妈一起阅读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书读过半,作者罗贯中在此塑造了各路英雄豪杰,他笔下的各种英雄事迹令我们由衷深思。

从故事起初的“桃园三结义”,到“三分归统一”,中间有那么多的英雄战功赫赫,又有那么多生不逢时的英雄不幸离世。在众多故事人物中,让我认识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情深义重的关羽;勇猛粗鲁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故事中的经典桥段让我深受启发。

从“曹操献宝刀”这篇章节中,曹操本想刺杀董卓,可在刺杀一刹那却被老奸巨猾的董贼发现,曹操灵机一动,瞬间“刺杀”变“献礼”,拱手将七星刀献与董卓,思维转换之快令人汗颜,从中我们也看出曹操是一个多么阴险狡诈之人。

从“三顾茅庐”这篇章节中,刘备听从徐庶推荐,不惜自降身份,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其态度诚恳,当张飞、关羽对刘备做法不悦之情流露,刘备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可见其求贤若渴的精神,乃仁君之义。做大事,懂得知人用人善人,才是明君之道。

从“三英战吕布”这篇章节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并肩作战,齐心大战吕奉先,这场比拼不但打败了吕布,还挫伤了董卓的斗志,可见三兄弟的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团结的力量是无穷尽了,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困难终会被克服。

可以说,三国这段历史很特别,乱世出英雄,每个英雄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性格特点,有人生不逢时,有人险象环生,有人义薄云天……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学习关羽、张飞的忠肝义胆,学习诸葛亮、周瑜的足智多谋;我们也要警惕小人的伎俩:吕布的见利忘义,袁绍的骄傲自满、不纳人言。妈妈说,每个年龄段读《三国》,都会产生不同深度的感想,《三国》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追寻人物事件的踪迹及线索,探寻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还有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谈到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卧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庞统、姜维、徐庶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三十六岁。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从古至今,悠久的历史篇章总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而我对《三国演义》却情有独钟。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章回体小说,被人称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许多好词名句是从中演变而来,如“既生瑜,何生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生性多疑的曹操,嫉贤妒能的周瑜,武艺高超的赵云……这一个个人物在书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罗贯中曾这样写诸葛亮: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从诗中就能看出,罗贯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可是极高的。诸葛亮不仅足智多谋,还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帮助刘备匡扶汉室,重振江山。只可惜蜀地偏僻,后主昏庸。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有统一天下,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连诸葛亮的《出师表》世世代代被古人传颂。

诸葛亮是有多么神机妙算呢?多智近妖!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善识人心。三分天下之前,刘备为抵挡曹操百万大军的进攻,派诸葛亮去与孙权谈合作,与江东联手抗敌。诸葛亮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舌战江东群儒,促进了孙刘联盟,而江东大都督周瑜也生出了除掉诸葛亮的心。他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交出首级。诸葛亮已有办法,但怕周瑜来阻挠,便让诚实守信的鲁肃帮自己保密。这才有了后来的草船借箭。

诸葛亮遇到困难沉着应对,镇定自若。在街亭失守后,司马懿带领15万大军朝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杀去。当时城中仅有2500兵马,危在旦夕,诸葛亮却临危不惧,大摆空城计。司马懿料孔明生平谨慎,恐有埋伏,从小路逃跑了。

诸葛亮遇到困难冷静思考,现实中的我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依赖别人。有一次上完奥数课,留了最后一题作为家庭作业。我一看,题目有5、6排,没有思考就直接去问爸爸,爸爸一看题,问了我几个问题,我都没有回答出来。爸爸严肃地说:“仔细看题,先思考,如不会我们再讨论。”我拿回作业静下心来看题、思考,最后做出了正确答案。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让我明白了:做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就没有想不到,做不到的。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读三国,许多人都会佩服诸葛孔明的绝世智谋,赞美刘玄德的仁义胸襟,乐道关云长的义薄云天,遗憾周公瑾的英年早逝,因为他们似乎都是小说家笔下的正派人物,是故事的主角,但我却偏爱那位素来被冠名以奸诈、狡猾、生性多疑的曹孟德。

京剧脸谱中常用白脸画曹操,象征奸猾小人,我不以为然。身处同样的乱世下,各自用计,各自争夺,凭什么诸葛、周郎便是智谋无双,而曹操便是狡猾之徒?曾有人叹:刘备枭雄,曹操,乃一乱世奸雄。我非要找出些证据,为他洗刷这冤名!

论智谋,诸葛亮是绝无二话的天下第一军师,但战场用计,挥兵雄才,曹操绝不是泛泛之辈,否则诸葛亮也不会把“诡计多端”的曹操当做人生一大对手;曹操对役袁绍,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又怎么会是偶然?

论胸襟,刘备仁义,不肯为自己的雄图大业做出一件有违道义之事,不忍伤害一个无辜百姓,因此人心所向,这是必然,与之相比,曹操的“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确实令人寒心,但要成就一番霸业,又如何能只靠慈悲之心笼络来的人心呢?况且他的胸襟体现在不一样的地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而战争任然频繁、大业未成的感叹。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是曹操对贤才的渴望、贤者的热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对全天下的贤者发出了热切的呼唤。

清代张玉谷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论爱惜人才,关羽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大众都赞叹关羽忠肝义胆,“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名利财富美色所诱,“过五关斩六将”也要重回大汉,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若不是曹操肯容人,有雅量,量关羽多么勇猛无敌,在危机四伏的曹营里又如何能安然无恙?更不用说放虎归山了。如此,在胜负已分,应绝后患之时,关羽才甘冒军令状之胁迫,义释曹操。

追随曹操的大将更是多如牛毛,只是如此枭雄,未在其有生之年完成霸业,令人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