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爱习作提供的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篇1
去年暑假,读了一遍《论语》,当时对一些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类的好理解的句子做了背诵。对于一些不好理解的句子,一知半解的就过去了。
宋朝宰相赵普研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所以学《论语》对学习及做事很有帮助,我就找出书架上的《论语》书开始了第二次阅读。
起初,我认为《论语》不是整篇的文章,连贯性不强,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运用起来也不能自如。这第二次阅读,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论语》中的句子听起来很深奥,但仔细一想,他讲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学习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多是从其自身出发,很接地气,符合实际。
比如对于“孝”的论述,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比如,对于治学的论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有对于诚信的论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都是说的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读《论语》,要多从自身实际出发进行比照、思考、理解。学《论语》可治国,我没有考虑那么高,我觉得更适合来观照自己,帮助自己修身养性。
《论语》已经两千多年了,但读起来,感到他离我们并不遥远,他说的就是当下。读着读着,就觉得书中说的许多道理就是当今社会做事的准则,书中说的就是身边的某某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能近取譬”“切问而近思”,多读几遍,多想想,反思身边的人和事,就会字理通顺,学有所得。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篇2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一生的言行举止的综合,可谓是儒家的精华,儒家育人的必备品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文化的四大金典作品。
在封建时期,如果三字经是家喻户晓,那么论语就是代代相传举一个例子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意思,最经典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可谓是论语的经典,我可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长篇大论解释一番,然后加个结尾就结束了。其实,第一段话告诉我们的其实很简单,要苦中作乐,学完之后要温习,不苦吗(老师别打我,这是我们的心声,不信你去问)有朋友自远方来了,自己又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了,不苦吗(爸妈,我没别的意思,饶了我吧),朋友来了还不理解你的话,更苦吧(我不是说大家文盲,说这一段话我得罪了多少人啊)但我们还是要“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不是吗。下一段简直就是瞎扯,有谁每天都反省自己啊,想着怎么气死老师还来不及呢。是不是我则么一解释,我是不是又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新的世界观。
其实啊,论语远比我说得要高深,我相信我们的前辈说的话是没错的,相信大家也是吧。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篇3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出自《论语》中为政篇内,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这样的人还能做什么呢?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軏一样,它们靠什么行走呢?
如今,信誉已成为一个人的无形资产,没有它,我们将寸步难行。一个人的信誉千金难买,它既是一种品质的外在体现,也是无法衡量的财富。我们的信誉决定了许多方面自己所处的地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等。信誉即信用、名誉,一个守信的人,经过不断与别人交往,自己的信誉越来越高,那么人传人,名誉便有了。这样的人,别人与他(她)交往时一定是愉快,放心的,同时。寻求别人帮助时也一定会容易许多,别人少了猜疑、不安、担忧,自然会尽力帮助。反之,不守信的人,只会在不断的成长中失去别人的信任,无论做什么,都不能顺利完成,“信誉破产”一定会成为绊脚石。
“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不到或不确定的事别轻易答应。”尽管别人表面上看去无所谓,心里却可能将你列为“失信人”。我也曾违约过,且耽误了对方的时间,现在想起,不仅惭愧,且感到羞耻:一个人连守信诚诺都办不到,还能成什么事?我将自己以前的失约当作一种警示立于心中,并且引以为戒,保证自己对别人的承诺一定要达到,即使再有意外捣乱,也要遵守。如果真有突发情况,实在脱不了身,就要严肃地向对方道歉,且要及时说明情况,征得谅解。
人若无信,举步维艰。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篇4
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论语读后感之三十三 篇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一段,是我学的最好的,接下来,我为你们解释一下: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孔子说:“这样也可以,但还不如贫困而乐道,贵富贵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我告诉你这一层意思,你能进一步领会到那层意思了。”
现在,我们社会中,也有这样的人:
有些人家庭贫困,却没有对人阿谀奉承,却在那里欢乐,一人一种对生命,对生活乐观的激情。有些人富贵,但并没有骄傲自大,而对别人实施好礼的人。之后,我们社会的小朋友们都在背《诗经》,《诗经》这本书给我们很多道理,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面对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只要领会了这个一个意思,以后的路,我们就会领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在学校里,老师也给我们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谀奉承,也不要骄傲自大,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这句话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