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司马光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师备)多媒体课件。
2.(生备)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与生一起空写"光"。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看课件(动画),注意听、注意观察。
3、再听读,自己可小声跟读。特别要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5、(课年展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看课件,齐读第四段)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看课件)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四、练习(课件出示)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
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
①把小朋友拽出来;
②在缸里,拉他出来;
3/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
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
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⑴ 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⑵ 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⑴ 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⑵ 给课文标段号。
⑶ 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⑷ 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 伙伴 捉迷藏 亭子 躲在 扑通 急中生智 哗夸 机智 勇敢
5、作业
⑴ 读课文1遍。
⑵ 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⑶ 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 )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 )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⑴ 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⑵ 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状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潜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状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样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1)明白“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取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取生字扩词或选取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留意。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样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资料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20司马光
都慌了
掉进缸里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
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得救了
(遇事不慌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积累“急中生智”等四个词语,会用“终于”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轻声。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会用多种方法识字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会用多种方法识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读好轻声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ppt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司马光画像,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2、设置悬念:今天我们要讲一讲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看来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课件出示填空)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哪?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5)学习生字:候、园、缸、座、玩
(6)分享识字方法
教师介绍缸的`部首及由来,随机出示各种缸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能用“有的....有的”说话
(3)相机学习轻声的读法。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4)相机学习“使、劲、砸、破、流”。
学习“石字旁”,说一说带有“石字旁”的字有哪些?都与什么有关?
学习“流”播放动态瀑布视频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用 “终于”说话
(7)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8)用一个词夸夸司马光
五、拓展:
介绍《资治通鉴》 及故事“警枕”
六、
1、指导书写“司、光”
2、巩固本课生字,学生完成“词语对对碰”
3、播放歌曲《司马光砸缸》结束本课 板书 司马光砸缸
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
机智 勇敢 沉着冷静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5
教科书分析:
1.课文摘自《宋史》,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司马光砸缸救同伴,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把一件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写得清清楚楚,为学生这个单元的习作提供了一个范例。
2.课后练习“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既提出了朗读目标,也指出了教学的方式方法。“跟读”是一个比较快而且容易达成目标的教学方法,但也有其缺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初步跟读的基础上,还是需要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停顿。
3.课后练习题“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既提出了创造性复述的教学目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又指出了达标的方法兼过程目标“借助注释”了解句意,指明了教学程序的安排。因此,讲故事适宜安排在借助注释了解句子意思知道了解为什么这样停顿的之后。
4.课后练习题3,关键是学生交流后老师的小结,从而使学生初步对文言文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学情分析:
1.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是首次接触这种文体的语言。因而,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古代书面语学习而言,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以及古代的名人名言,这些古诗、名言,在语言上与文言文是有相同之处的,这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2.借助一定的条件复述课文或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借助注释说说古诗句的意思,这些训练,学生也已有过多次的实践,这同样是教学要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司”等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司”等7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跟读和了解句子意思,正确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了解完整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要求。
4.通过和同学交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文的不同。(以单音节词为主,有的词的意思与现在的不同)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教师:“司”等5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司”等5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导语:通过对第八单元导读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课文。我们学习的课文《掌声》,谁能记得课文表现了同学们和英子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对了。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同学们关爱、尊重他人和英子微笑面对生活的美好品质。那么,谁还记得这个单元的两个主要学习目标呢?(指名回答)是的,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课文,努力达成单元的主要目标。那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谁的美好品质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24司马光(“司”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
提问:通过课题,你知道课文要表现谁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预设:通过课题,我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
(二)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导语: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课文要表现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司马光是谁呢?(PPT出示司马光的图片,简介复姓司马和司马光。资料见《教师用书》。)那么,课文讲述了司马光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他的什么美好品质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了解了课文内容,进行了有关的练习,就能知道了。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
(一)指导预习
1.导语: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古人写的文章,在语言上,与我们学习的其他课文有所不同,但与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读到的古人的名人名言是相同的,比如,很多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利用读懂古诗和古人的名人名言的方法来读这篇课文。
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借助注释,思考: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提示用“谁干什么”的句式简单说说。)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司”“持”。
(3)“跌、弃、持”口头组词。(注意引导组与课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的词)
(4)PPT出示会写字词“庭院、登山、众多”复习认读。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其中会认读的字词和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的一件什么事情?
指名回答。预设:课文讲了小时候的`司马光砸缸救同伴的事情。
2.小结:这篇文言文课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就完整清楚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件事情,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初读这篇课文,同学们借助注释,就粗知了课文的大意(或整体感知课文)并把课文读正确了。
三、学习把课文读通顺
1.导语:但是,这篇课文的朗读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朗读有什么异同?怎样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谁还记得朗读除了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注意什么的停顿吗?(指名回答。预设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对了,还要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句子中间以词语或短语停顿,文言文的朗读停顿的要求与我们学过的课文的要求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差异,所以读起来,会感觉又不一样。请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感觉。
出示任务:留心听老师朗读课文,在课文停顿的地方画上“/”。
用较慢的速度朗读两次,朗读的停顿如下: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反馈指导。
PPT出示朗读的停顿,订正是否这样画停顿。
3.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跟老师读课文。
用较慢的速度带读两次,再用正常速度带读一次。
4.出示任务:借助PPT的停顿提示,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个体操作。
5.反馈指导。
指名二、三个朗读后齐读课文一次。
6.出示任务:对比以前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停顿,同桌交流一下,这篇课文朗读的句子中间的停顿有什么不一样?
7.反馈指导。
预设:
以前课文句子中间的停顿是没有一个字就停顿的。
四、了解句子意思,通顺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导语:以前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都是现代的语言。现代的汉语言多是使用双音节词语或多音节词语,即两个字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词语,朗读时候,句子中间的以词语或短语为单位停顿。但是这篇课文朗读起来,句子中间的停顿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呢?我们把课文的句子变成现代的语言,了解了句子的意思,就能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出示任务: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说一句意思后,PPT出示意思;与课文句子比照着朗读。)
预设:
群儿/戏/于庭:(司马光和)几个同伴在庭院玩游戏。(板书:戏于庭)
一儿/登瓮:有一个同伴爬上大瓮。(板书:登瓮)
足跌/没/水中:失足跌入大瓮沉没在水里。(板书:没水中)
众/皆/弃去:其他的同伴全部不管跑掉了。
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举起石头击打大瓮使大瓮破了一个大洞。(板书:持石破之)
水/迸:(大瓮里的)水涌了出来。
儿/得活:那个同伴得以活命。(板书:得活)
提问:了解了句子的意思,通过比照着朗读,你知道为什么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吗?(指名回答。预设:朗读课文会出现一个字就停顿的现象是因为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语。)
3.小结:是的,文言文多是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即很多单音节词,因此朗读文言文,除了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外,还要格外留心句子中间的停顿,以词语或短语做停顿单位,不要读破句子。
出示任务:(PPT出示课文)你能不看着停顿,能正确通顺流利朗读课文吗?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4.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朗读,师生评议。
5.导语:刚才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有些同学好像已经能把课文背诵下来了,大家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出示任务:背诵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个体操作,同桌互检。
6.反馈指导。
指名两三个背诵,师生以词句间停顿为重点评议。齐背诵一次。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六、会认读的字认字的评价与词语表词语读记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认字评价(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一)复习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
PPT出示会认读的字和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二)背诵课文
指名和齐背诵。(板书:第一课时板书)
二、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感悟课文主题
(一)复习句子意思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用现在的语言,说了课文句子的意思,谁能给大家说一说呢?
出示任务: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课文句子的意思。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指名逐句说,PPT逐一出示。(预设见上一课时。)
(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1.导语: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就能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了。在这个基础上,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出示任务:在读懂课文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做到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提示:1.要补上故事发生的时间;2.讲故事时可用动作助说话。)
个体操作。
2.(PPT出示听故事交流要求)四人小组讲故事,互评交流;推选代表在班上讲。
听故事交流要求:(1)留心听,评议标准: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完整;语句通顺连贯。(2)哪些地方可以讲得更好些。
小组代表讲故事,师生评议交流。
(三)感悟课文主题
1.导语:我们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利用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读懂文言文课文的句子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了这个故事。那么,你认为这件事表现了小时候的司马光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
出示任务:用句子“这件事情表现了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体会到的司马光的美好品质,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这件事情表现了司马光聪明机智、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从“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体会出来的。
3.小结:课文用三十个字,就把司马光砸瓮救人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写完整,写清楚。让我们了解到小时候的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三、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1.导语:三十个字,就把事情讲述完整,那么,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任务: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提示:小组长注意小结,并代表发言。)
2.反馈指导:
预设:
(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3.小结: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在语言上,与我们现在的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大多数词的意思与现在的基本相同。不同的一般有:(1)以单音节词为主;(2)有的词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如“登”“迸”:(3)有些语序不太一样,如“戏于庭”。
四、总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知识能力点见教学过程中的导语和小结)
五、写字教学
(一)字形教学
1.PPT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2.观察字形,思考哪个字容易写错,会错在哪里,同桌说一说。
3.反馈指导。
例:“庭”,里面是建字底,不是走之底;“登”,右上部是撇、撇、捺;“弃”,第一笔是点,不是横。
(二)写字指导
1.观察并说说字的各部件相互位置,笔画的变形、退让、延伸等。
2.各写一个,反馈评议。
3.按评议对照修改,然后每个字在写两个。
六、写字练习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给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见第一课时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播放故事,学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司”。
4、简介司马光。(司马是复姓)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你自己也想试着读一读吗?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里我们很久远,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情?谁来把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大家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自己体会读,再指名读)
3、看图说一说:别的小朋友看到小伙伴掉进水缸里是怎么做的?(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子。)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书上是怎么说的?找一个同学读一读。
比较句子:
a、他搬起一块石头。
b、他搬起一块大石头。
c、司马光砸那口缸。
d、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从这两个句子我们看出来,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就能使句子更具体、清楚、明白。)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5、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么?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复习生字
学写生字:(别、到)
1、读字
2、分析
3、观察
4、临摹
5、书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组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