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xx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联合国简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五、学习课文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带感情读课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本课应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的选编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习得的读书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
教学目标:
1 、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 、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案例:
一、创新情境,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播放有关依拉克的特别报道。
2、学生自主交流感受。
3、出示句子,并引导理解: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1)“和平之花”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娇嫩的?
(2)我们的世界还存在哪些不太平的事件?举例说说。
中东战争;美国轰炸伊拉克,中国记者遇难;9 .11 事件美国军用飞机非法侵入我国领空,飞行员遇难……
(3)感情朗读: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4、小结
二、自主探究,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倾述与怀念”部分,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体会雷利当时的心情。
2 、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3 、汇报交流:
(1)出示“父子分别”与“遗体归来”的画面
(2)出示以下两个句子:
a.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b.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①这两个分别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②指名试读
③评价
④引导想像:雷利万分悲痛的情景是怎样的? 假如你是雷利, 在这悲痛之时, 你心里会想些什么? 做些什么?
(3) 爸爸的嘴张着, 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①理解“呼唤”。
②“我”听见爸爸呼唤的.是什么?妈妈听见呼唤的是什么?
(4)出示课件,理解句子:
……和平!和平!和平!
①自由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何异同?
②体会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③齐读
(5)对渴望世界和平的情感的感悟
引导学生找了渴望世界和平的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情感。
出示课件,齐读句子:救救孩子们,要和增,不要战争!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 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
三、导向实践,深化认识
1、我们作为一名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
2、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明白,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要以是现在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也可以是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
四、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感受到和平的宝贵。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让我们向联合国呼吁——
齐读:“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人类家园”
五、课外拓展,呼唤和平
鼓励学生,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侵略战争的谴责。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以情导读,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中心。学习中,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三点:
1、播放伊拉克特别报道,再现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激发了学生仇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为后面的教学作了感情铺垫。
2、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设身处地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体会雷利无比悲痛的神情和竭力倡导和平的心声。
3、引导学生把感受化作语言行动,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得到升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
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
常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6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联合国简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词义。
五、学习课文。
1、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读读这一段。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
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①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②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③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④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二、带感情读课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课文,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迸发出的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开展“世纪回望,百年战场”的活动:收集有关战争的图片、资料,对战争的残酷性有所了解,扩大学习本课的知识背景,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2、师述导语:
当人类满怀和平的渴望步入21世纪的时候,战争却仍在这个星球继续……愿这些战争的画面能够到此静止、凝固--成为历史。这就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尽量自己动手扫清障碍。
2、检查自学效果:
指名轮读课文,理解生词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段:
⑴自由读课文第一段,讨论:“秘书长为什么评价他爸爸是一个卓越的观察员?”
⑵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段:
⑴学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要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⑵指名读,评议,练读。
⑶全班练读第二段,读出雷利与爸爸依依不舍的语气。
⑷学生自读第三段后,用悲伤的音乐作背景,让学生配乐朗读。
3、学习课文第三段:
⑴师述:爸爸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了,作为儿子的“我”怎样呢?
⑵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雷利的决心与呼吁。注意用上“弥漫”、“威胁”、“娇嫩”、“比例失调、”“制止”、“充满”等词。
四、齐读全文
五、注意书信的格式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6
一、课文简介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是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意图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与感悟,与小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呼吁和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语。
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堂内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副最古老的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联合国想告诉大家: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和平相处,让战争远离我们。听完老师的叙述,你想说什么?
2.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是什么?和平。
2.我们看到“和平”这个词就容易想到哪个词?战争。
3.这篇课文是雷利写个加利秘书长的一封信,这封信讲了什么?
4.用笔勾画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句或者段落,可以做一点批注。
提示:勾画好的同学再想想为什么这个地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5.交流。
提示:注意倾听,有同学在发言时,要转身看着发言的同学,仔细听,或许他说到了我们想说的话,或许他说的对我们有启发,使我们有话可说。
课件出示: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1)生读,谈感受。
(2)看到“如约”一词,想到上一自然段的哪个词?“相约”,读相关句子。
(3)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心情。
可是,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我和妈妈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生接读: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读到这里,你心情怎样?原因是什么?
(4)生再读这几句话。
(5)老师听到了同学们的悲痛,听出了同学们发自内心的呼声,再读这段的最后一句,让加利秘书长能听到雷利的心声。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6)能将这句背下来吗?要想以最快的速度背下来,先找找这句话有什么规律?
(7)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放到这段文字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
课件出示:武警战士把联合国维和战士的灵柩徐徐地从飞机的悬梯上抬下来,周围站满了泪流满面的`男女老少。(配凄楚、哀婉的背景音乐。)
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前面的文字照着读,后面的文字我们背。
孩子们,蓝盔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可爸爸是躺在灵柩里回来的,看着大屏幕,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2.同学们,从你们深情的朗读里,我相信雷利一定会感动,加利一定深受感动。
(1)孩子们,你们知道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2)这样的爸爸离开了我们,心情是怎样的?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第五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3)爸爸倒下了,可是战争停止了吗?课文写哪些战争还没停止?6、7段。
(4)读完课文6、7段,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
(5)孩子们,我们一想到战争就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读7段。
(6)课件出示:战争给人类带来惨烈深重的画面及统计伤亡数据。再读7段
(三)感受品味,升华情感
1.战争是残酷的,战争让多少像雷利一样的家庭妻离子散,战争又让多少原本美好的家园毁于一旦。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雷利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联合国在总部大堂挂上了这幅标语──四海之内皆兄弟,目的就是向全世界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你,我,我们大家,我们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深深地发出我们的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2.二十一世纪已经来到,可是战争的丧钟还没有敲响,今天战争仍然充斥在世界各地,学完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下,把它写下来。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孩子们,我们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要和平不要战争!
相信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呼声!也相信我们的世界会由此变得更加美好,最后,送给大家一段音乐《让世界充满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一起憧憬美好的明天吧!
五、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
首先运用合适的导语,给学生创造“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氛围,伴着老师动情的演说,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
其次,注重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如文章的重点部分,作者对爸爸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渴望,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通过师生互背,学生的感情诵读等方式来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渗透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文章最后发出呼吁的部分,老师做了精心的设计,通过三次呼吁,引导学生在激情的齐读中共同升华了维护和平、热爱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最高境界。
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诉之于笔端,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笔纸的交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语文的思想性,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总之,本课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把控教学的节奏。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和谐、融洽、平等、互动的氛围,学生的参与也更积极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