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讲座心得体会

2025/09/22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讲座心得体会(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讲座心得体会 篇1

5月14日下午,学校邀请了县关工委的同志给全校的教职工进行了一场法律讲座。听了关工委的同志讲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如何上好一节法制课》和《教师在法律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后,使我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行为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为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职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

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法治修养,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心得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有粗俗的语言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的缺点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土语、方言和大粗话。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发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师若能把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抵制精神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家长的配合,更期待着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我们教师能始终不渝的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讲座心得体会 篇2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在我参加过的培训中,只有这次给我的感受最深,这次的培训组织新颖,有专家的引领,自学的支持,群体的智慧,丰富的案例,媒体的整合,多样的评价,更难得可贵的是有着优秀的团队。透过本次培训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首先在这次远程培训学习中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正确的认知,不管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如何,就应以教师这一职业为荣,我自身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职业幸福感。而学习专家、名师的教育教学相关策略后,我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汲取精华,能用心主动思考,真心探讨。这次的.学习培训,对于我来说,是值得珍惜的充电机会,应对当前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段。

2、重大伤亡事故报告制度。凡是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事故或重大安全事故,应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对发生的事故应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及时查清原因,对事故责任者给予严肃处理,事故善后事宜应及时妥善处理。对发生事故不上报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近年来,我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从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强化学校安全管理入手,通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讲座心得体会 篇3

每年的暑假,小区里总会开展几个关于青少年安全的讲座。去年暑假,小区又开展了关于什么消防知识的讲座。我觉得我已不是小孩子了,这些知识我都懂,可是妈妈却认为这个讲座肯定会对我的安全有帮助。就这样我和妈妈争吵起来,还说姜还是老的辣,我被老妈拉去听讲座了。

起初我这是来打发时间的,所以漫不经心,更本没认真听那位讲座大叔在说些什么。我有时玩玩手机,有时看看手指,有时也会稍微听上一两句。

突然,那个讲座大叔讲了一句话,我十分感兴趣:在发生火灾时不要盲目跳楼,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起来,紧栓在门窗框和重物上,顺势滑下,现在我来教你们怎样系实用的结。我倒真不知道怎么来打结,这个讲座大叔说的这个实用的结。这个我倒有必要看一看,学一学。

讲座大叔说了很多种系结的方法:有平结,有反手结,有“8”字形结,有双编结等等。令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有趣的是套索。因为这个结最好玩,有了它我就可以像西部牛仔一样套住想套到的东西了。这个结系的方法也不是太困难:首先打一个反手结,然后在离绳端一段距离弯曲一个环,接着在反手结与环之间再将绳索折成半环,再将半环穿过先曲的.绳环,紧接着绕着半环将绳索系紧,最后将绳索的长端穿过新绳环,这样一个套索就完成了。

我听着听着就入了迷,我发现这个讲座大叔讲的关于消防的知识很有趣,有些我根本不知道。

这次的消防讲座,我本来是去打发时间的。可是,我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学习到了许多关于消防的知识,还学会了怎么打绳索,真有用。

讲座心得体会 篇4

从我们第一次接触古琴开始,就希望能“从心契入”。因为学琴的目的不在实用,也不纯为美学的享受,而是藉以练心。习琴是一个逐步地与自我以及和琴交流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时时觉照自我是否回归本心,一切归根是在心性上做功夫。最后又化作无为之为,无艺之艺。如此平平淡淡信手抚弹,自然能给自己,也能给别人带来一个清静的心灵空间。如何在心性上做功夫呢?当然这必须由每个人去亲身体证,难以完全用语言来传达。这里我们也仅能把我们点滴的心路历程之收获分享给大家,企望能够对此有所帮助。

1、摒除对错好坏的分别与执著在教琴中,有的学生会反复地问老师:“这样弹对不对?这个指法是不是这样?”当他频繁地这样发问时,表明他仅仅是在硬性地模仿某种外在动作,依赖于一个外在评价标准,从而使自己的心念执著于是非评判,无形中不断地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使弹琴状态紧张。其实当学生在掌握指法基本要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就需要自我内部的调适,静下心来去感觉动作是否舒适,细微地体会肢体的气脉是否通畅。不是以一个外在绝对标准化的对错模式来束缚自己,而是以内在自我身体动作舒适感为底线来调整。因此,习琴不应该是向外的追寻而离自己越来越远,不因外在的好坏评价而喜忧不定,而只是以一种轻松游戏的心态来享受内在的交流过程,这才是一种自足的体验。

2、摒除“琴人对立”的分别达到“琴人一体”的交流初习琴,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将琴作为一个对象化的“乐器之物”,而“我”作为主体来操作,努力地去学习、去弹奏它。但这种状态易将我们导入琴与人二者分离的潜意识中,渐渐内化为做作、刻意、有所为的`弹琴之心。反之,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以“和琴做朋友”的心态步入,就会逐步实现琴人一体的交流与融合。琴作为一位陌生的朋友,我们需要逐步地与之交流来了解它的秉性、特征等。那么首要的原则就是“真诚”——真诚地弹奏每一声,真诚地聆听它的回应。尤其每次弹琴最开始并不是草草而起,而是从手上先松活做准备(比如预先搓手热手等),心上安定下来(比如通过深呼吸等),这样从开始第一声就给自己一个好的心境。如此真诚细腻地对待琴音,它也会给我们好的音色,进入良性的循环。古人有“焚香沐浴方可鼓琴”之说,这也是藉形式上的仪轨来为心境做准备。随着我们琴艺的提升,对我们的朋友越来越了解而与之融为一体,抚琴便只是自然地与之交流,无为弹之,琴人合一。

3、摒除“人我分别”达到“自我觉照”我们时常会有自己弹琴更自如而有人听琴却紧张的不同状态。因为我们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外在的环境和对象——有听众或无听众;同时也预设了外在的目的——为了表演或为了练习。由此弹琴的状态就会随着所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现在我们尝试将这些心念掉转——摒除人我分别,不是给别人弹琴,也不执著于给自己弹琴,只是自然在弹、恰好在弹而已。古人以“琴者禁”道出琴乃修身养性、非表演化的乐器。究根而言,“禁”乃自禁其心,不在表象上的有无听众,而在操琴者心念上有无“表演之心”,有无“目的之心”。若能放下实用之心、为什么弹琴之心,放下自己和自己的一切机巧之为,便是从有为到无为,而且时时如一。具体而言,如何能从有为到无为呢?首先我们需要回归自我,真诚地对待自我、与自我交流。从身体上,我们随着自然的呼吸去觉知肢体各部位的放松程度,乃至指间各关节逐步的松活。在心性上,我们渐渐地从散乱到凝定。让眼睛觉照动作,耳朵觉照声音,意识觉照心念。此时作为操琴者的自我,便不是茫然地作机械的手指运动,或飘然地沉醉在音乐感觉之中,而是在操琴的同时仍然能有一种清明的旁观者角度来观照整个过程,这就是“观音”,也就是时时觉照。如此躁动的妄念慢慢地安歇下来,我们便能清静地安住于每一个音,每一个当下。自我神明的凝聚与专注,使我们的觉照愈加清明,念念自见,从而细腻地体味每一个音的丰富意味,展开“一即一切”的世界。尤其习琴之初常常取音不多,若能在心性上做功夫,即可在至简之音中体味希音之意趣。

4、从“时时觉照”达到“自然圆融”在我们“观音”的过程中还要小心避免陷入观照的执著。比如着意于身体的感觉,或着意于声音的点,抑或反被心念的觉照所牵累。诸如此类都因偏向了具体的细节而失去整体的平衡。实际上,当心性历经了长期的修炼后,便也不需要再刻意地提着觉照在,而是自然而然地了了分明,同时心念上又能寂然不动。抚琴弄操只是随其心而应其手,乃至实无心可得,实无手可应,自然而弹,自性流露而已。如徐氏在《溪山琴况》所云“心手自知”、“莫知其然而然矣”。也恰似莲池大师之诗云:“道人鼓琴不会按,平淡平淡复平淡。平平淡淡信手弹,自觉心头脱羁绊。”

当然藉琴以练心,这是一个日久弥长的心性历练之途。我们也正在这样的旅途中。另一方面,心性的悟入其实又是一种完整的体验,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割裂为渐次修习的次第。因此上面的文字描述传达的仅仅是我们点滴的经验,仅仅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手段,让我们一起更好地契入每个人的本心之性。重要的是从第一天和琴作朋友开始,我们就能时时回照本心,不论弹之音多或少,身心当下就能受用。

讲座心得体会 篇5

幼小衔接培养习惯包含很多,如:良好的坐姿写姿、认真倾听的习惯、勇于表达的习惯、自己整理用品的习惯、认真作业的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等。

今天通过观看《“幼小衔接,家庭在行动”之培养习惯》,我收获很多,通过两位专家的解疑,我了解到了“自然后果法”,对于上了小学的孩子,每天丢三落四,导致家长为孩子的行为买单,每天着急忙慌的去学校给孩子送学习用品,家长的包办行为会让孩子产生无所谓的心理,当出现丢三落四的行为时我们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让他自己对带来的坏的或者好的结果进行负责。

一个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要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契机,给孩子机会去养成好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的社会学习都是从身边的人和环境汲取的,家长要把言行代替说教,而且不要一上来就希望孩子做的就是最好的,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从不会到会,让孩子感受到这个过程中带来的成就感。孩子的认知在家长和老师的评价中形成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谨慎用词,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要正确看待孩子发展的过程。

幼小衔接不是到大班才开始的,是从小班就开始的,帮助孩子自然过渡到小学,将来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不仅需要老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也需要家园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讲座心得体会 篇6

聆听武校长的家庭教育讲座,我颇感收益良多。其中的一个事例,尤其令我感触深刻。

武校长讲到,电力工程队在深山中架设电缆时,由于沟深壑险,把电缆线从一座山梁扯到对面的'山梁上去,极为不便。聪明的施工人员就是这样操作的:首先放飞风筝,让风筝落在对面山梁上。然后,把“风筝线”逐渐变得粗起来。当“风筝线”粗到足以承受电缆的重量时,最后顺利地把电缆牵引过去。

这个聪明办法令人拍案称奇,其过程更就是耐人寻味。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风筝线’逐渐变粗”的巧妙过程,细细的风筝线能成功地牵引电缆吗?地球人都知道,当然不能!

可就是,在教育孩子,特别就是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家长恰恰忽略了那个让“‘风筝线’逐渐变粗”的巧妙过程,急功近利,简单粗暴,结果自然就是事与愿违。

由这件我联想到自己的一些做法。

初接班这个时,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一多半男生长期不交作业……我从每天早晨组织学生搞接力赛跑做起,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意识。这种意识,迁移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班风班貌渐渐好转。鉴于学生不爱学习,我就从读故事书抓起,让学生爱上读书,爱上学习……

总之,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前提嘛,就是付出足够的爱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