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5/09/2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第2课时 复习数与代数(2)

教学内容:

课本第95页的第7-9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学生进一步巩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

1、用竖式计算

63-27-18 24+56+18 95-46+23 57+38-19

46+25+17 55+38-16 93-27-46 46+27-29

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交流汇报后进行小结。

在计算时要看清楚运算符号,计算加法满10以后要记得向前一位进“1”,计算减法的时候遇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1”;用竖式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时要细心,做完后记得进行检验。

2、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的计算,逐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复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1、出示期末复习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求面包车有多少座,就选择“中巴车有22座”和“面包车比中巴车少6座”这两个条件;求大客车有多少座,就选择“中巴车有22座”和“大客车比中巴车多23座”这两个条件。

学生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分析数量关系和列式解答时的思考过程。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期末复习第8题

教学过程:

复习计算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多安排一些练习题。一般的学生要保证基本要求做一些基础形式的练习,而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抓住这次重要的机会,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所提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位置。

2、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互关系,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标向规则,能识别地图上的方位。

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

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6开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课的一开始,我让学生做一下自我介绍;介绍好自己后,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跟我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从而引出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东南西北

(课开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 实际观察,通过活动体验方位

(一)、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首先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辨认“东、西”方。

1、同学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你最熟悉哪一个?

(在课前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东和西最为熟悉,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因此下面环节设计以“东”为例,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2、怎样能够找到东方?

3、你能用手指一指东方吗?我们教室里的东方有什么呢?

4、找到了东方,我们作个标记。在东方贴一个“东”字。

5、你有办法找到西方吗?

6、指一指西方。我们教室里的西方有什么呢?也给西方做个标记。(贴上一个“西”字)。

(设计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探究活动,指一指,贴一贴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很快辨认东西方)

接下来请学生们思考怎么能辨别南方和北方,教师总结并提出可以利用这首儿歌来帮助我们找到南方和北方。(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通过:自己小声读一读,请一位同学边指明方向边读,全班一起边读边指明方向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儿歌掌握辨认方向的方法,并正确辨认南方和北方。

(设计目的:儿歌是学生喜欢的语言形式,利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辨别南北方更容易)

当学生们能够在教室里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1、生活中,人们在说这四个方向的时候总是说“东南西北”把四个方向按这样的顺序排起来,想想是为什么?

2、有时候人们还说“东西南北”,这又是为什么?

(设计目的:“东南西北”表明生活中这四个方向是按着顺时针方向的顺序排列的.;“东西南北”则强调了“东西方”相对,“南北方”相对。对两个不同排列方法的思考,引导学生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刚刚认识的新知识结合了起来,帮助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突破了这个难点)

认识了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后,大家一起来做游戏。

第一个游戏是:我说你做。

老师发口令:请你面向(东)方,说一说你的后面是哪方?你的左面和右面是哪方?知道游戏方法后小组同学间可以互相出口令。

(设计目的:这个游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利用指一指方向来巩固对方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反过来也能使学生运用方向之间的关系来帮助自己辨别方向)

第二个游戏和第一个游戏类似。

由老师发口令,学生来做。

老师的口令是:请你指一指南方;起立,指一指南方;向前两步走,指一指南方;向右转指一指南方。

做完游戏后,老师提出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这个游戏能够让学生很清楚的体验到,无论我们的身体怎样移动、或转动,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

第三个游戏:找准方向说一说。

想一想,这几句话应该向着哪个方向说,带着语气读一读。

(出示四句话)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

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

太阳公公,晚安!

太阳公公,起床了!

最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在生活中还有什么辨别方向的方法,老师利用一个小课件给学生们介绍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实现课堂知识的拓展。

(二)、学习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

教师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介绍在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来设计的。然后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确立一个中心点:标出东南西北

图书馆在校园的东面,体育馆在校园的( )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 )面,大门在校园的( )面。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自己所在城市:衡水,再看看衡水的东南西北方都有些什么城市呢?

2、课件出示本校全貌照片,你能根据这幅图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学生对校园的介绍也表达他们出对美丽的校园的爱)

(四)、返回生活,课堂小结

西西在野外迷了路,你有办法帮他找到方向吗?

出示课本第7页的“你知道吗?”,给学生拓展辨别方向的方法技巧,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回去看看自己家的东南西北有什么建筑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页的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 ★ ★ ★ ★ ★

★ ★ ★ ★ ★ ★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 6×2=12 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

二、课堂练习

1、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展示学生摆法,集体讨论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出示第2题图,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填空,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订正。

3、练习四第3题

出示第3题的图,学生观察后问:横着看,每行有几个花片,有几行,是几个几相加;竖着看,每列有几个花片,有几列,是几个几相加?然后由学生独立填空,完成后交流:两次填出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练习四第4题

(1)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四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数×乘数=积

教学反思:

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使学生更加了解乘法的含义和乘法与加法的联系。结合具体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可以用加法或者乘法算,同时感受到加数相同时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

3.激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巧算的能力。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题,你能发现这几组题中的秘密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第二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第二组,第一加数每次减少1,第二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减少1,减数每次减少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现了这些题的秘密,真厉害!

我们今天就要来用这些小秘密!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秘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美丽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

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容易一些呢?

学生讨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①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和不变。

②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不变。

③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行计算会变得更容易。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计算?

出示:82-67=□-□=

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

生2:82-67=85-70

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容易计算呢?

生:第二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第二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

①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1,差不变。

②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二种方法容易计算呢?

生:因为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而第二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掌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 练习与巩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挑选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比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给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接受奖励。

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