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2025/09/2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班数学活动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1

活动设计

小班下学期有个别幼儿已经能够手口一致点数到5,并且了解数字5的含义在。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绘本《1,2,3到动物园》,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的多少,并引导幼儿按照数量从少到多排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因此我们根据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了本次数学活动《1,2,3到动物园》。

活动目标

1、尝试将动物按照数量(5以内)从少到多排列,并根据动物喜好和数量进行对应匹配。

2、积极参与活动和操作,萌发对小动物的喜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事先对动物的习性有简单了解。

物质准备:

(1)教师演示用白板课件;

(2)幼儿操作材料:操作卡:一面为五节火车厢,一面为动物表格;五种小动物图片若干张;人手一份操作卡片。

活动过程

一、播放火车音效,导入活动。

播放火车汽笛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嘟!嘟!咔擦咔擦,开往动物园的火车进站了。司机叔叔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二、比较数量多少,动物上车。

1、观察车厢。

师:这列火车可真长呀,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节车厢。

2、数小动物。

师:小动物们都赶到火车站准备上车啦!瞧瞧,来了哪些小动物呢?

:喔,来了大象、狮子、长颈鹿、河马、棕熊。一共有几种小动物?

师:分别有几只呢?谁来数一数?

:一共来了一头大想、两只河马、三只长颈鹿、四只狮子、五只大象。

3、听音效,帮小动物们找车厢。

师:小动物不知道自己应该坐在哪节车厢,我们听听司机叔叔是怎么说的?

师:司机叔叔说了什么呢?怎么帮助小动物找座位呢?喔,帮助小动物找车厢的时候呀,要按照小动物的数量从少到多找。什么叫做“从少到多排”?喔,最少的排在第一个,那谁坐在第一节车厢呢?大象,因为只有一头大象,数量最少。那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的小动物数量最……?应该是谁做最后一节车厢?棕熊数量最多,有几头?

师:还有三节车厢空着呢,可别忘了也是要按照从少到多的方法排喔!

4、幼儿操作,尝试动物与车厢匹配。

师:孩子们,请你们帮助小动物找车厢吧!

5、检验并纠错。

师:火车马上就要出发了,你们帮助小动物们找到自己车厢了吗?谁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

三、猜测动物喜好,动物喂食。

1、出发去动物园。

师:火车出发啦,咔擦咔擦,嘟嘟!火车到站啦!动物们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动物园,小动物们非常感谢我们的帮忙,邀请大家去动物园玩呢!先来找找小动物们都在哪儿?(池塘边有两只河马,树林边有三只长颈鹿……)

2、提出问题,帮助幼儿了解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师:啊呀,中午吃饭时间到了。小动物肚子咕噜咕噜叫呢,怎么办呢?你们愿意给小动物喂好吃的'吗?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喜欢吃什么吗?喔,大象喜欢吃黄黄、弯弯的……?那长颈鹿最喜欢吃什么呀?……

3、个别示范,幼儿操作。

师:那我们来喂小动物吃东西吧,谁来试试看?别忘了,要给小动物吃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喔。请你告诉大家,为什么你要给河马吃两堆草?喔,因为有两只河马,所以要给他们吃两堆草,不多也不少。

师:原来,我们在喂小动物吃东西的时候要先想想他喜欢吃什么,然后数一数有几只小动物,有几只小动物就送几个食物。

师:小朋友们,把你们带的好吃的也送给小动物们吧,记住有几只小动物就给几个爱吃的食物,不多也不少。

4、检验并纠错。

师:你们都给小动物喂了好吃的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给小动物都吃了几个食物?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呀我们帮助小动物搭了火车,还给小动物喂了好吃的东西,可真开心呀!火车要开车了,我们要回家了,跟小动物们说再见吧!再见!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开展下来,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幼儿的前期经验准备不充分。整个活动是围绕五种小动物开展的,幼儿不仅要知道五种小动物的名称和特征,并且要了解五种小动物分别喜爱吃的食物。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活动前做好经验的丰富,有了这些经验基础才能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学具的制作。出于节约的目的,操作卡并没有进行塑封,小的操作材料上贴上双面胶以后,幼儿不太会撕,而且很容易就把纸撕坏。有些幼儿的不敢撕、不会撕,就使得活动时间加长。另外,我们在设计操作材料时,在喂食的环节中每个食物设置了三种数量,其中一种是正确的数量,其他两种为干扰项。这里需要幼儿排除两个干扰项选择出正确数量进行匹配,对于小班下学期的幼儿来说有比较高的难度。可以将干扰项改成一个,既能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在难度上又有了下降。

三、课件的制作。课件的背景图颜色太为艳丽,与火车和动物的颜色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幼儿观察。火车出场的音效不贴合现代化,显得比较落后。另外,司机叔叔的录音太快、太长,没有突出操作中的要点和方法。导致播放一遍录音后,只有个别幼儿听出了“帮助小动物找车厢”、“多”、“少”等字词。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复习8以内的点数,进一步培养幼儿对数数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敏捷性。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8幅小兔拼图,1个大骰子(上面有3 - 8个圆点)、保龄球2组、统计表一个,磁性数卡(1 - 8)各一张。

活动过程:

1、拼图游戏:幼儿每四人一组,根据每块拼图卡后的数找到底板上相应个数的几何图形框为好,拼出小兔图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兔拼图,发现8只小兔的.差异,按小兔的特征进行提问并引导幼儿技术(如:穿红衣的小兔有几只;不带蝴蝶结的小兔有几只),幼儿答对后,教师成幼儿将相应的数字卡片放在统计表内;

3、游戏:玩骰子

玩法:教师或幼儿滚骰子。当其停下以后,面上是几个点,幼儿与教师就做相应的几次动作(如面上是3个点,就拍三次手)

4、游戏:打保龄球

玩法:将全班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对幼儿的每个幼儿轮流打保龄球,其余幼儿点数或目测打中的个数,比一比谁打中的保龄球最多。

活动反思:

讲完这节课以后,我深深地体会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完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2、讲课时间还需要控制,时间长孩子会没有耐心。

3、在以后的教学中对孩子的常规培养要加强。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幼儿园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的椅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说说你用铅笔测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工具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工具,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请小朋友把每种工具测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工具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谁测的次数少?说说你的理由?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活动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 幼儿由于个体差异,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 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知道,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何,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长和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的顺序进行排序,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吸管一根;一份从长到短排好队的吸管。

2、幼儿:长短、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若干;不一样长短的吸管每人3根,排序卡1张。

活动过程

1、活动刚开始直接出示吸管,提问:“看,这是什么?吸管是什么样子的?”调动幼儿观察吸管的兴趣,通过看看、说说,多感官感知吸管的外形特征,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吸管的认知。

2、再次提供吸管,引导幼儿自选第二根吸管进行两两比较,通过观察使幼儿感知吸管的多样性,如吸管是五颜六色的、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丰富对吸管的了解。重点引导幼儿通过眼睛看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吸管有长有短,并探索比较的方法。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究比长短的方法,拓展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知道比长短方法的基础上,让幼儿通过比较3根吸管的长短再进行排序。强化幼儿比的方法,培养幼儿按长短排序的能力。通过一名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有助幼儿直观地观察、了解排序的`方法,为孩子们下一步的操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以启发性的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从而帮助幼儿感知另一种从长到短的排序方法,丰富幼儿的排序经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教师有意识地将从短到长和从长到短的排序卡分两边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检查排序情况。这样既有助幼儿再次直观感知这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同时又能巩固幼儿的排序经验,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使幼儿能将上下两组物体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并能熟练地说出两组物体是一样多或不一样多(多一个或少一个)。

2、发展幼儿初步的分析、比较能力。

3、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小盘子、橡皮泥若干。小盒、小积木、贝壳若干。小兔跳磁带、小兔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老师很神秘地、和蔼地)

师:昨天我见到小兔子,它说要和它的伙伴到我们小班来作客。我们为他们准备什么好吃的呢?

小朋友:我想准备苹果;我想准备香蕉;我想准备萝卜……

师:那我们就为小兔子准备萝卜吧。可是这儿没有萝卜,怎么办呢?

小朋友:做萝卜;拔萝卜;捏萝卜……

师:小朋友的主意都很好,这里有橡皮泥,我们就动手捏萝卜吧(发给每人一个盘子、橡皮泥)。

小朋友边捏萝卜边跟着老师说儿歌:“捏、捏、捏萝卜,团一团、搓一搓,捏出‘小尾巴’。萝卜做好啦。”

师:现在我来当检察官,检查一下是不是每个盘子里有一个萝卜。好,每张桌子上,萝卜不多也不少,盘子不多也不少。请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萝卜和盘子怎么样?

小朋友:盘子和萝卜一样多。(请小朋友跟老师重复两遍“萝卜和盘子一样多”)

二、基本部分(当当当敲门声)

师:谁来啦(开门)?噢,是小兔子们。

(互相同好)

师:(面向小兔子)我们班小朋友听说你们要来可高兴了,特意为你们准备了许多萝卜。小朋友们,请把萝卜送给小兔子吧。

兔:谢谢小朋友们。

师:把萝卜分给小兔子,每只小兔子一个萝卜。好,现在每只小兔子都有了一个萝卜。呵,还剩下这么多萝卜,小朋友比一比,萝卜和小兔子什么多,什么少呀?

小朋友:萝卜多,小兔子少。

师:对,“萝卜比小兔子多,小兔子比萝卜少”,跟老师说一遍(慢点说)。小兔子也为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

兔:伙伴们,我们把礼物送给小朋友吧(送礼物)。

师:哦,送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小盒子。请打开盒子,看看里面有什么呀?

小朋友:有贝壳和积木。

师:是漂亮的贝壳和积木,积木是小朋友最爱玩的,贝壳还可以粘贴许多小动物。小朋友一定喜欢。

师:小兔子送礼物给我们还有一个要求,请小朋友把积木摆成一排,再把贝壳也摆成一排,一个贝壳对着一块积木,看谁摆得整齐。

我还要再当一回检察官,看看都摆好了没有。好,现在请你们仔细看看自己摆的,数一致,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勇敢地站起来说一说(指导个别幼儿)。

A、小朋友:积木多,贝壳少。

B、小朋友:我的`也是积木多,贝壳少。

师:(面对全体)他们都说积木多,贝壳少,你们看一看自己摆的,跟他们说的一样吗?(小朋友:一样。)那么谁用完整的话说一说,积木比贝壳多几个,贝壳比积木少几个?

C、小朋友:积木比贝壳多一个,贝壳比积木少一个(多请几个小朋友说)。

师,他们说的真对。“积木比贝壳多一个,贝壳比积木少一个。”跟老师说两遍(慢点说)。

三、结束部分(一只小兔子与教师说悄悄话)

师:刚才小兔子说,它们特别喜欢小朋友,想请你们和他们一块到外边去玩,好不好?

小朋友:好!好!

师:现在我们学小兔跳,跟小兔子一起到外面玩去吧(随兔跳音乐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

"在幼儿数学教育领域中,让幼儿真正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要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到。

小班数学活动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图形圆形。

2。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小圆片、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个好朋友,你们想见见他吗?我们把它请出来。

它是什么样子的?

圆溜溜,很光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圆形。

请跟我一起说一说,圆形。

二、新授

1、师:小朋友们,请你们也从盒子中拿出一个圆形,摸一摸,它是什么样子的。

它是光滑的,圆圆的。请大家把圆形放回盒子里。

小朋友们,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有没有圆形的东西?

2、师:老师也找到许多我们生活中圆形的东西,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PPT)

依次出示:球、硬币、盘子、钟、泡泡、车轮、纽扣、饼干、巧克力豆。

三、游戏

组合图形,利用圆形,拼出孩子喜欢的图案。

活动反思:

过犹不及——从紧张的情绪稳定下来后,我给了自己这样的评价,这就是我现在的心情。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准备了很多,也加进去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我感觉我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这堂课是为进修学校幼教部老师上的,忽略了孩子才是我们应该教育的对象,老师把孩子带进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当中,限制了孩子们想象的发挥。

通过这几节公开课,我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李老师在一些主要的环节当中给了我很多好的`建议。单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自己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先是教学目标要再明确些,要有侧重点;二是讲课当中各个环节衔接的不够好,孩子会跟不上;三是在触碰和认知环节中做的太仓促了,在孩子没有完全感知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下一环节,脱离了教学目标。以上都是我需要改正的地方。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不受单一教学模式的限制,在课堂上要有吸引孩子的亮点,不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希望园里以后给我们多创造一些交流的机会,能向其他老师多请教,弥补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