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当我拿到这本《苏菲的世界》的时候,一看这个书名,我以为是一本少年成长类的书籍。然而我翻开书本,开始阅读的时候,仿若我就是一个无知懵懂的小孩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面的一切都让我惊讶不已!这是一本哲学书!一本我以前从未想要了解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在看此书之前,哲学的世界至于我来说犹如那遥远的外太空,遥不可及,也丝毫无兴趣触及,但是这本书却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苏菲的世界》讲述的是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康德、从祈克果到费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跟随着苏菲的.脚步 ,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记忆中最熟悉又趣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在我理解中就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笛卡尔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想法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质疑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他唯一肯定的事情就是他一直在质疑。正因为他一直在质疑,说明他一定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而他的不断思考,就说明他一定是一个思考的存在者。这句熟悉的话语却一直让我很疑惑,人为什么一定要思考才能存在呢?难道我不思考我就不存在了吗?我又不断地反问自己,难道我停止思考了,我就会消失了吗?但是真的有人是一直不思考的吗?像植物人,虽活着,却也死了。如果我运用哲学的思维,那么就能解答此问题了。人活着,就该思考,生活才更有意义,世界才会有思考的生存者;否则像行尸走肉一般,生与死又有什么区别?
同时,我又不禁在想,难道我们一直在思考,生活就一定有意义了吗?答案又似乎是否定的。现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人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有些人神经出现了问题,做出一些自残或伤害他人的事;有些人患上了抑郁症,甚至要自杀。或许他们没有领悟到世界的意义,或许他们厌烦了这个世界。
我记得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妈妈便转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悬在了空中,仅有2岁的孩子看见了什么表情也没有,但是当妈妈转过身来的时候却吓的晕倒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反映呢?我思考了一下,那是因为妈妈知道人是不可能飞起来的,因为地球有万有引力。这是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规则固化了我们的思维,只要超出了理解的范畴,就接受不了。而孩子却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他还没有受到思维的固化,只有一颗好奇探索的心灵。那就意味着人越是成长,思想受到固化,就不爱思考了,自然就对一切失去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就容易厌倦,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而当我们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思考时,我们自然会明白得越来越多,而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其实哲学也可以那么地接地气,那么地平易近人,那么地贴近生活!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让人们发觉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不只是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责任。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作者带领读者跟随一个可爱聪颖的小女孩从远古罗马畅游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那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讨论的题目以及这些哲学家们的经历和遭遇,都详细的收录书中,生动自然的将整部世界哲学史演义出来。内容广泛却不紊乱,作者细心的将书中内容分成多章节,每节都有题目点出章节的中心内容,或深藏或巧露,每一节都阐述蕴含了它的真理,诠释了看似高深难懂的哲学问题。这样的分节让读者读来轻松,也就自然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理解作者的用意。
感受最深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能够在谈话中揭露人思想上的弱点,使其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在公元前399年,他却由于过于直言,被他曾指责过的上层人士送上法庭,以其“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苏格拉底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即使到了生命的结束也要坚持真理。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著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
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这个假期,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哲学的世界,让人通过思考“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这类哲学问题,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哲学家艾伯特和他的学生苏菲在研究学习哲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了很多超自然的现象。其中,一个名叫艾勃特的少校不停地给苏菲寄生日贺卡,让苏菲帮忙将贺卡转交给少校的女儿席德,苏菲惊奇地发现自己和席德的生日竟然是同一天。有一天在逛书店时,他们发现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在读这本书时,他们再次惊奇的发现,书中描绘的内容和他们现在的生活一模一样,而且他们还发现,他们现实中的生活竟然完全按着书中的内容在进行和发展着。
因此,他们推断自己只是艾勃特少校创造出来的书中的人物,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最后成功地从书中逃了出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能够看得见那里的人,但那里的人看不见他们。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找到了席德和他的父亲艾勃特少校,而这时席德正好读到了《苏菲的世界》最后一页,这页的内容描写的正是苏菲找到了席德和艾勃特少校。
书中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让我陷入了思考,一群人住在地下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捆着,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生物走过,手里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墙与洞穴之间还有一只火炬,这些人偶则会在洞穴后壁上投下了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界唯一存在的只有这些影子了。
有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穴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当他转身看到墙头上的人偶时,他终于明白原来过去一直看到的都只是影子,他爬过高墙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还有蓝天、白云、鲜花、阳光,于是他再次返回洞穴告诉同伴,外面世界是那样的美好,可以一起出去享受,可他的同伴却认为他是个疯子,最后把他给杀了。
书中的故事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是不是书中的人物?如果是的话,我们身处其中的这本书,究竟什么时候会被写完,而书的结局是什么。
《苏菲的世界》还描写了很多哲学史和哲学家的故事。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看到马就会认出来,而马并不是都长得一样,可多少不一样的马,我们都称之为马。柏拉图认为,这是因为在我们出生时心中对所有事物都有一个模子,我们参照心中的模子马,认出来面前的就是马。而他最出色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是因为先有的马,人们看到马后,才会在心中映射出来马的模子。
而哲学家是怎么产生的呢?举个例子,魔术师变魔术,他可以从一个空空如也的帽子中拉出一只兔子,我们不会奇怪,因为魔术师做了手脚,所以会造成我们眼中的这种非自然现象。如果我们把人类比作魔术师拉出的兔子身上的细菌,我们出生时站在兔子毛的顶端,对所有事物都好奇,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好奇心渐渐被打消,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慢慢地就在兔子皮上安家乐业了。
而哲学家却永远保持好奇,放弃了舒适,不断向兔子毛的顶端进发,就是想要看清魔术师的面目。
所以,保持好奇心,追求真理才是最重要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让我受益颇深,不仅让我了解到了哲学这门学科,还让我学会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们向兔子毛顶端进军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所以,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题记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诸如这样的问题,你们有想过吗?或许,你想过给自己换一个名字,然后对着镜子做自我介绍,却觉得这像是别人在做自我介绍;或许,你想过宇宙是如何产生的,但最终,在从无到有的这个问题上,你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此种种,到最后,你不耐烦了,告诉自己,了解自己的小世界就好了,何必刨根问底,追根溯源,想一些根本也想不出来的问题呢?于是,你不再好奇了,开始专心研究自己的功课,久而久之,你习惯了身边的所有事物,这些问题也开始变得无人问津了。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啊!为何人们都只对诸如“你考试考多少分哪?”“你数学作业的最后一题怎么写的呀?”这样的问题感兴趣,而不对有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问题感兴趣呢?难道你不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却不问问有关这个这个世界的问题,这样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很不恭敬吗?
确实,我们的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礼帽中拉出来的一只白兔。只是这个白兔的体积极为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能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非常惊奇。然而,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毛皮,并且呆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顶端。可是,深入兔子的毛皮,又会有什么好处吗?不论我们研究什么事物,都需要有好奇心啊,世界很大,我们远远还没有了解完全,为何这么快,就要滑向兔毛深处呢?且不说庞大的宇宙,暂且就说地球吧,抑或是你生活的那一小块地方,你真的能拍拍胸脯说,是的,这块地方,我全部都能完完全全了解吗?如果你觉得你不能做到的话,那么很遗憾,你已经开始逐渐深入兔子的毛皮,你不是一个孩子了,但你也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哲学家。你需要一个哲学家真正的来拯救你,把你拉到兔子的顶端细毛上。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被一个哲学家拯救了。一天她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奇异的信件。当然啦,这封奇异的信件,就是那位哲学家写的。里面的内容,便是我们开篇的那两个问题。就这样,在一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一些哲学家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由一名叫做席德的女孩的父亲所写的给席德的生日贺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和她的老师艾伯特运用他们的哲学知识,发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件极其哲学性的事件在发生。他们是书里的人物,有一个人在外界操纵或是监视他们的所有行动。他们运用他们的哲学头脑逃离了监视范围,来给这个人(也就是席德的父亲)一个教训。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啊,你想过其实你自己其实可能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而是书中人物吗?这不是很有可能,但也许是一个事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美好的故事,都是宇宙漫天繁星中的一粒星尘。
人生如星尘。曾经有人说过一句话: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更加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诚然如此。
所以,保持你的好奇心吧!做一个真正好奇世界、了解世界的哲学家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热浪顽劣地四处流窜,迟迟不肯消散,夜晚的湿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权,分寸不让。烦闷的躁意在胸腔膨胀,黏人的湿热从尾框如蛇般钻入脊梁。
孩童尽兴的欢呼开荡在原野,母亲站在门前眺望,声声催促拉开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晕染的云浪从天穹涌现,青山顶与远天际严丝合缝,夜的暗色模糊了轮廓,山与天就这样忘我般依偎,其间不慎泄了点的缺口,风声簌籁,树影婆娑,万物静默如迷。
不经意间,风舌卷起书篇的页脚,一页,便是一个世界。
“哲学”一词,写起来不过寥寥几笔,但若非要阐释其中的内涵,哪怕仅仅选取其九牛一毛,翻来覆去地提练萃取,最后呈现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难以横渡的瀚海。
我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启示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默认了人类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质,怀疑其原理。为什么有人类,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被选择向更高级智慧演化直至演变至如今的整个人类种族及其意识形态的是人类而并非其他物种,诸如此类抽象却真切存在的疑问太多太多。
人们以其敏感的灵魂,通透的心性,天赋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学”的大概轮廓,其中极少数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独厚的灵性打通了这个体系的部分脉络,在这之中又有佼佼者连贯脉络,畅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一个体系逐渐成型,并由此不断衍生分支。最终成长为蓬勃向外的茂树。树上的果愈长愈壮,越结越多。哲学家们是这精神伊甸园的劳农,投身于昼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实成熟落地之后,便任由众人采撷。
我们便是享受着美味果实的一员,面对难以攀爬的高树,众人或望而止步,转身另一个世界;或无奈、无力痴痴坐等。就算是勉强消化几本书,真正转为己用的又有多少呢?
《苏菲的世界》也许是所有这些果实中最适于普通民众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苏菲与女孩席德双视角交替出现,纵横书内外的时间与空间。
书中的苏菲在信件的引导下,从对哲学的'一窍不通到渐入佳境,书外的席德则以相对于苏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书中小世界深思。
翻开这一本书,哲学这个艺术家在艾伯特与苏菲这亦师亦友的两人的交流中渐渐清晰。它的真实,它的荒谬,时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却也超脱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据可依。读音细细品味,既因自己浅陋的认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领悟了些许哲理后忍不住抚掌称妙!
最后的章节,席德与父亲眺望着海湾。父亲告诉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于数十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个东西解体一样,四处流离而后自由生长。
我们都是数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而每当我们仰望天空时,其实就在试图寻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间几度春秋。转瞬即逝的百年比之于苍茫的宇宙卑小如蚁,但我们也是星辰,轰然一响也可留有余热,痛斥无知深夜,奔向文明银河。
诗人的笔下,海面浮跃粒粒星子,大海如苏格拉底一脸哲学。
我的魂魄已得启蒙,犹船之四周皆亮灯塔。
四面通明,八方风平,双桨蓄势,一腔孤勇,万山无阻。
星火作莲灯,哲学托举起文明,人类驶向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