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爱习作提供的家校合作心得体会(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篇1
今天观看了——幼教365关于《“幼小衔接,家庭在行动”之学习准备》的专题知识讲座,很受启发!
讲座就幼小衔接应做的学习准备每个方面又通过列举实例逐一分析!给家长朋友以明确的指导!消除焦虑的同时又找到了具体的方法!
其实,幼小衔接的过程,家长的陪伴和正确引导重要!首先,引导并激发孩子对小学的'向往!带领参观附近小学,讲述小学知识的奇妙!让孩子从内心喜欢并渴望成为小学生!其次,引导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和宣泄方式,并以身作则,用适合的方式表达情绪!引导孩子科学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多观察情绪变化,多倾听和接纳其内心感受。第三,让孩子多参加室外运动!比如,通过体验花样跳绳的乐趣,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增强合作意识。
幼儿入学前的“学习准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朋友应配合学校实现家园共育!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在生活中给予孩子们科学、适宜的帮助以及温暖的陪伴,减缓衔接的坡度,帮助孩子们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篇2
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同学等都是直接参与转化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形成一种“包围”的教育环境,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班主任一定要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制度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建立长效家访制度
班主任如果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只是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才会想到家长,长此以往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其一可能会导致一些家长一接到班主任电话或是约见通知,就会本能地担心,以为孩子一定在学校闯了祸,见面时,心理总是忐忑不安,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家长,很难与班主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其二联系沟通的范围只限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这种联系随意性大,家长大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常常情绪激动,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我的做法是利用寒暑假与周末时间一学期至少到每个学生家中家访一次。与家长交流的话题很多,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与人相处、思想动向等。家访,不仅仅是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平日班主任与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触,突然改变了环境,学生的心理感觉与在校时完全不同。班主任也可以换一种身份、换一种语气与学生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活动的效果,可能比找学生谈话要好很多倍。
二、电话互访
班主任还要建立一本家校联系通讯录,以备不时之需。现代社会,大多数家长事物繁忙,如果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须保持电话联系。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再加上孩子住校,与自己的孩子见面机会很少,有些学生甚至一年才见到父母一两次。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些家长无从知晓。而班主任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是家长掌握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纽带。如我们班曾有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家长眼里一直是个“乖宝宝”,所以父母对他很放心。没想到这个学期他迷恋上了电子游戏机,精神萎靡不振,成绩直线下降。我及时通知了家长,家长马上从外地赶回,帮忙教育、监督,学生总算回到原来的样子。
三、充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接待日
一学年一次的家长会必不可少,家长会上,班主任除了告诉家长成绩之外,还可以总结学生一学期的德育情况。家长会虽好,但间隔时间较长,所以可设立若干家长接待日。具体操作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周为单位,确定家长接待日的具体时间、地点;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将家长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每个接待日接待一个小组计,定出一学期家长接待日的时间表,家长人手一份;要求家长按时间表到学校与班主任见面,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接待日上,班主任要认真备好和家长交流的内容,一定要让每个家长都能有所收获,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坚持到会,并认真对待与班主任的沟通交流。
四、让家长参与主题班会课
虽然每个家长都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熟悉,但有时并未真正了解他。有时候想去了解,孩子又不一定愿意开口。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参加班会课,在课堂上听听自己孩子的心声。比如,前不久,我们举行了“理想与立志”主题班会,邀请了一些家长参加。在这堂课上,大家畅所欲言,雄心勃勃,大谈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很多家长听了也热血沸腾,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又比如,早恋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大多不愿与家长交流这个话题,由此我想到开一堂班会课把这个话题公开化,并邀请了很多家长参加。在这堂课上,家长也是一个发言者,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向大家敞开心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班主任一起引导学生走出青春的误区。
五、家长参与记录学生成长手册
每学期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填写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一个学期下来编辑成册,期末总结,根据学生的成长轨迹分析优缺点并做出评价。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生把自己每一次的阶段反思和总结完整地记录下来,然后寄给家长或在家长会上交与家长。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篇3
多渠道沟通拉近家校距离
信息化通信手段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接触做多的应该是班主任老师,而我们的沟通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就传统方式而言,我们更够在接送孩子上学的过程中与老师当面交谈,了解孩子的状态、情况。家长会上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能够得到更多孩子和班级的信息,能够找准教育方向。
现代化的沟通现在主要是利用微信,学校建立的班级微信群,相比传统的沟通方式,微信更具有时效性,老师能够随时通过网络,发布通知、信息,也能在微信上分享教育心得,通告班级情况、帮家长们答疑解惑。我们作为家长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给予老师信息的.反馈,这样促进了家校之间的密切沟通。
不管通过何种形式的沟通,最终达到了合作的目的,沟通是桥梁,连接着家庭与学校,通过多渠道沟通拉近家校距离,也更有益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篇4
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对孩子的感染也是无限的,孩子从第一眼首先看到的是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谈举止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孩子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跟父母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给孩子鼓励赞赏。好话谁都喜欢听,孩子也一样,多表扬多鼓励树立孩子读书的热情、做事情的信心,特别是在孩子做了好事取得成绩,给点小奖品小奖励更能自豪感和成就感。当孩子犯了错,要循循诱导,说明利害,阐明后果,最好不要打骂,更不能让孩子享受棍棒,否则会把孩子闭上歧途。
第三、给孩子当好观众。孩子也有自己的小舞台,他在舞台上自己表演,其中有快乐的、有忧愁的、有烦恼的'、有痛苦的、有宣泄的,要给孩子足够空间,让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这个时候,最需要观众,给他鼓掌,给他解忧。
第四、和孩子共同做游戏。让孩子感觉到他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陪陪孩子,说说话,散散步,做做游戏,让孩子接触到更多东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尽量做出回答,不要回避,要有耐心。
第五、给孩子温馨环境。家庭是否和睦,会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性格,影响到孩子的心里,温馨的家庭环境会带给孩子健康的童年,形成对学习、生活、对社会健康的认知,让孩子具备健康的心里和健康的性格。
家校合作心得体会 篇5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是做父母对孩子的心愿。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相互学习与信任、礼貌待人。
我建议孩子先复习作业的相关内容,再做作业。也会经常提醒她,平时做作业要认真对待,像平时测试以及考试一样的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先做,把不会做的题目绕到最后再做,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
教育孩子应多些鼓励,少点指责。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学科上有各阶段的测试,孩子拿到的成绩不管好与差,都是孩子付出的结果,成绩差的,不要过多指责孩子,要鼓励孩子“不怕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在学习上付出了多倍的努力,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于成绩优秀的,表扬是肯定孩子付出有所收获,但又要提醒孩子“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记得有一次语文测试,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因为孩子理解错误,结果把“排比”写成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父母与孩子在一起认真看书的画面,传递出父(母)亲的关系,而且表现出是朋友的心灵沟通,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有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多阅读有益的书籍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现在孩子的阅读能力有了提高。
孩子说自己平时画画不太好,要求自己报名参加画画兴趣班,父母说:“要去学就认真的学。”后来孩子的画画水平有所提高了孩子现在的学习,都是为了以后的工作。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我曾经为此买了很多的书,买了很多的光盘,请教了许多同事。孩子一天天长大,成绩也渐趋稳定,可是我心里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早早开发锻炼他的识字能力,为他今后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孩子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让他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三口人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六一”儿童节、春节的礼物都是各类的有趣的或者有益的书籍。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孩子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完成老师留下的作业。学新课之前,先预习一下后面的内容。及时同他的老师沟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习惯的养成,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晚上睡前洗脸刷牙等等,有时候,孩子想偷懒,就给他讲讲道理,并且告诉他,那样是不可以的。慢慢他就认可了这种行为,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