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2025/09/24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1

文中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我也是母亲,我能体会当母亲面对这残酷的事实,心里是如何的疼痛。可不管命运是如何的曲折,还是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文中作者通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在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的时候就很安静,我让他们能有感情地阅读,说明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我慢慢地、带着深厚地情感读了这篇课文,这时课堂上,学生听得很专注。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当然,教学中某些地方还存有不足,如对母爱的感受,学生找到相关语句却不能概括时,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没有善于捕捉学生的语言来追问,在今后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随机应变,循循善诱,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2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学生说感受:“‘我’暴怒时。‘母亲’却偷偷的躲在一旁流泪,使我想到我平时也是那样对待>我的妈妈的,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亲人。不能等失去了他们后才去悔恨”;“当‘我’答应‘母亲’去公园看菊花时,她却突然晕倒送去医院,从此与‘我’诀别,临终时都没能和‘我’说上一句话。体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表达‘我’对‘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说:“又是一个深秋或清明节,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亲’的坟前,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纷纷演说,真情流露。最后一个举手的是平时很少发言的男生,我们都知道他父亲去年才去世。此时全班同学都把目光移向了他,我也给他投去温和和鼓励的眼神,他站起来沉默了约5秒钟后才说:“妈妈!我来看你了,是妹妹推着我来的。又是一个深秋,我带来了你喜爱的菊花,我终于明白你坚决要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的原因了,但晚了,还没出门,你就晕到被送去医院,我没想到你的病已经变成这样,谁知道这一去竟是诀别,连你临终的话语我也没能亲自听到,妈妈,可我清楚你要对我说什么,你是要告诉我要像菊花那样坚强的活着,好好的带着妹妹活着??”说到这,他已泣不成声“我也想对我死去的爸爸说:爸爸,你放心吧!我和妈妈也会坚强的活着的??”同学们听到这已经是泪流满面。我也被深深的打动了。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面对人生。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所体味到的人生况味和所获得的人生价值”这是宋秋雁在《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仰的作家史铁生》一文中的节选。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3

《秋天的怀念》这篇略读课文是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史铁生写的,主要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的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无论是从能力还是情感上,都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优秀课文。

我着重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在交流评价中让学生多次说:你认为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以此来感受母爱的伟大。

本课主要采用“初读—精读—感情朗读”三步读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对话、动作、神态这些细节的刻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并在最后让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对母亲真情述说,进一步感悟母爱的伟大,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4

龙泉小学 艾时强

20xx年11月8日,我在全国阅读教学子课题的模式研究实施活动中,上了《秋天的怀念》一课,受到市区领导的好评。

我围绕的是本组的创建的“四读一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四读一练”阅读教学的课堂基本模式是围绕学生对一篇课文或古诗的教学过程设计的。其框架为:抓住课文的主线,围绕主线,初读课文—细读课文—深读课文—精读课文—反馈练习。可简称“四读法” 四读法以读为手段,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练习反馈。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 文中作者通过细节细写,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小小的字眼儿,却触动了我们情感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学生读中受感染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饱含深情。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和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先读《我与地坛》中的片段,我让他们安静阅读,让他们看懂了别人的苦难。情感铺垫之后,我继续情感的感染,让他们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自由读课文,明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读,二读,三读,在我营造的这样的课堂气氛之中,提出问题,我和学生开始了交流,把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读读。

2.学生说中得感悟

开始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划出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句或段,并要小组间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汇报: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因为“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对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失去信心,砸东西,可是妈妈却忍受了这一切,她不但没有怪“我”还等“我”恢复时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那里写出妈妈再一次的要带“我”去北海看花,几乎是在央求“我”,妈妈之所以央求“我”是为了让“我”开心呀!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因为,妈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是我明白妈妈的话,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学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因为这里讲了“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说明妈妈有病,且因为过度的操劳,病已十分严重了,却还是不告诉儿女,这不都是为了我们儿女吗?还有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也正体现妈妈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该怎么办,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无私而又伟大的爱。在此时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说出来。

3.学生练中受熏陶

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很深刻。我让学生先读,看看能想到什么,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提问:“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我是怎么懂得的?”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有了效果。有学生说:“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母亲想让我看

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还有学生说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都能开得那么绚烂,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得太好了,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我又提问:“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学生陷入沉思,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愧疚之情。

4、情在拓展中升华

最后老师出示新的资料,如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写道:“我坐在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唤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唤她去了。”我似乎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穿过。”读着这些苍凉的文字,感受到他经历的磨难和痛苦是不可理喻的,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是写不出那样凝重悲壮的文字来的,也永远感受不到在那苍茫的底色下汩汩滚落的热流!

本文情感深挚,辅导学生用心的读,用情地读,就会被“母亲”对“我”的爱所深深的打动,你会跟着“我”一起痛,一起哭,一起怀念,一起在爱的支持下,坚强地 面对人生。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5

在本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深刻的句段畅所欲言,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中,重点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及语言的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有学生说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母亲在生命垂危时还挂念着自己的儿女,根本都没考虑自己,这就是母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要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都可以说出来。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人?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堂课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调动了学生自己自由地解读文本,课堂上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较高。但是,从课的完整性上看,结尾时对“秋天的怀念”的主旨分析略显不足,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充分发挥,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提高。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我和学员们一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在南宁市秀田小学的多媒体教室里聆听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师执教《秋天的怀念》。于老师中等个子,头发花白,带着一副眼镜,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朴素、儒雅和谦恭。听完两节课,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于老师的课就像他的人一样,是那样的朴实、真实、自然。他在课堂上的双基的训练,朗读的指导,细节的处理都是如此的简简单单,扎扎实实,真真切切,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老人是在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深情演绎语文的激情,在用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诠释本色语文的内涵。

一、扎扎实实教生字

(投影出示生字)瘫痪侍养捶打诀别

师:通过预习,生字能读准了吗?

生:能。(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字要特别注意它的笔顺。请同学们跟老师书写“捶”字。

(边写边提醒学生注意笔划,生跟老师书写。)

师:生字能读了,词语会吗?这里有一个词语“诀别”,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永别

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到有“诀别”一词的句子,好好读读,再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读句子后回答。“诀别”的意思是最后一次见到;指从那以后,再也没有见着。

于老师的生字词教学扎实、有效。“诀别”二字的字意推敲,“捶”字的书写,于老师都是那么的执著耐心,一丝不苟。于老师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于老师规范的书写为每个孩子作出了表率,他在黑板上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写的。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都非常马虎、粗心呢?与老师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现在借助多种手段让孩子识字、思考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不多,而且有时为求速度写得飞速。试问:学生如何能让学生注意到这种认真的好习惯呢?听了于老师的课,我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教学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都要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脱离了这一根本,即使上出的课十分精彩,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表面文章而已。

二、反反复复读课文

在两节课中,几乎全部都在朗读,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于老师的范读,真的是声情并茂。不仅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们都被他感染了。后来才知道,于老师的每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读上七八遍。想想自己,真是惭愧。于老师反复引导学生朗读,一定让学生自己从读中去体会人物语言、人物思想,这是一种执着。

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于老师都要训练到位,十分认真。一上课,于老师问的是:“什么时候拿到课文的?读了几遍?是朗读吗?”第一个了解的是学生读书的情况。在学习完生字词后,他请了四位同学读课文。每位学生读完他都会及时指出:“‘望着望着’这里的轻声读得很准。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娘儿俩’这个读音对南方小朋友要求很高,慢慢来。大家跟我读。在一起读读这句话。”……一篇课文在课堂上的第一遍朗读,就在这样指名读,正音,再读,齐读的过程中达到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很扎实,作为公开课也很朴实。接着,于老师便范读课文。特别是最后母亲临死前说的一句话,更是充满感情,非常难受的,一口气读出来:我还有一个……生病的……儿子……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读完后,要求学生字字入目,一个标点也不要放过地读课文,读出味来。

三、真真切切品母爱

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后,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品词品句,首先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带着思考读母亲。“秋天的怀念,不说也知道怀念的是母亲,为什么作者要怀念他的母亲?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形,察其色。注意母亲言行色的描写,凡是描写言行色的句子都划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圈圈画画,留下的是你的思考,留下的是你的收获。静心读书。”在于老师的一番引导之下,学生展开了自主学习。在交流时,于老师是先让学生读自己所划的句子,然后聚焦到几个细节描写的关键词“躲”、“挡”“笑”,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平等;是惦记,是牵挂。然后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知道学生读作者。整个过程就是读、感悟、再读、再感悟。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着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重在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于老师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看于老师的课,让我想起了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本色语文理念。不过,我也明白,于老师的“简单语文”并不“简单”,反观自己的课堂,值得学,值得研究的东西很多。精读之,熟思之,记忆之,笃行之!我将记住名师的课例,用以指导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我相信,只要我们热爱教育,善待学生,有着一颗爱心,我们一定能把语文“教出味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