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这部中国经典的著作,我也曾有所涉猎。几年后的现在,成长了一些的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再去欣赏这部名著,以求有所新的不同体会。
从课本中黛玉进贾府的一小个片段中就不难看出《红楼梦》这部名著内容之丰富,作者心思之缜密。纵观全文,亦是如此。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在贾府中,宝玉能碰上的几乎全是女性,而贾宝玉还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终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由此可见,宝玉的柔也十分正常,自从他们搬进大观园后天天吟诗作乐,在其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算得上是最突出的两人了。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用“凄美”来形容。可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体虚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宝玉与宝钗成亲,林黛玉知道了以后竟被气死,而当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黛玉是宝钗,而黛玉又已经死去,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另外,王熙凤这个人物不得不提,她类似于贾府的“总管”她凭着自己的权利用毒计害死贾瑞,又用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到最后害了全家。还有贾母,她是贾家的“最高统治者”。她十分溺爱孙子宝玉,从前80回曹雪芹的文字中可以得知,贾母是支持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的,但是在高鹗的续篇中,她又不支持了,这又是《红楼梦》的一个悲剧,最后四大家族的没落和主要人物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这出悲剧就算落幕了。
《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曹雪芹用了10年的心血凝结成这本书,文中的一切一切似乎都有关联,即便是开头再小不过的东西,文末都有清楚的交代。作者曹雪芹自己用一幅对联概括了《红楼梦》:原应叹息春风晚,差忒情欲巧妙云;横批:情不情。
《红楼梦》还是一个谜,有谁能够解开它呢?也许曹雪芹也不能回答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落花卸了春红,葬了暗红,葬了暗香,残雪消,楼儿慌,琴儿歇扬,待她碾作尘泥梦断肠。惹人怨,叫人怜,怎不教人暗然生惘!
爱憎抹不掉,心愁不该消?胆怯,迷惘,不敢坦然的小女子,活一辈子,怎能老结愁肠。别如雨巷姑娘一样彷徨,别如沾着泪珠的玫瑰羞答答的开放。
生活中,总有一个瞬间扣人心魂,总有一靥微笑挠
人心怦,总有一本书揽人痴颠。
与《红楼梦》邂逅的感受,犹如被遗失的羔羊觅见母亲般,带着唇嚅的呢喃,带着欲滴的泪眼,带着相依相偎的`幸福。
初见《红楼梦》,嫌她篇幅冗长,认为她应该俗不可耐。乍翻,就叫人有一种置身于秋末沙场的疲惫感。有点畏惧,有点晕旋,有点心烦。
可再这么不经意的一翻,就那么随意地瞥了几眼,纵有千只琵琶也倾不完我心中的缠绵情思。
一首《葬花吟》,埋了落红,也解开了我心中那个系忧的铃。
与《红楼梦》的邂逅,虽伴着花随流水空悯叹的殷忧,带着虚度时锦的惆怅,但也巧得知已红颜,尔与她同销愁怜。
与《红楼梦》的邂逅,也许恼了葬花人,惹了落红怨。引人暗生恨怜,亦领悟一番欣然。
她的美,倾城难言,沉鱼落雁。欲叫抽刀断水复流返。叫人抿嘴咽叹,叫人心慌意乱,叫人相思相眷。怪不得引人斟酌、争相堪看。而不是留她阑珊。问孰憨,愿与绝代经典擦肩?
虽与她相识不甚久,但心中惘然已随她的落花流水东逝,心底只剩下浮动的暗香。
曾几何时,与她共枕眠?页扉,已翻了过半。
读《红楼梦》,偶尔生了埋怨,又散。毕竟人生须尽欢。葬花人的悲惨,惹人怜,叫人怨,是否亦应该警醒,司一番?
我扪心儿叹:人生奈何许?不教人以乐相生,愁苦不应相随,太苦人生不是滋味。
哎,一本《红楼梦》,惹得人鼻涕泪眼,叫人心系魂牵。人活一辈子,难得有本钟情的书被终夜枕着眠,我幸福得只能埋怨:与她相见恨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约她梦中亦相随相伴。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最近,爸爸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但是,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很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唱歌,跳舞、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
我看了《红楼梦》以后,非常佩服曹雪芹。他能把作品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特别是,每当我看见书的厚度超过1厘米时,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一个字“累”,因为我觉得看一本书得要花很长时间,而且会很无聊,我没有毅力也没有那个耐心去把一本厚厚的书看完。
记的在初中的时候,老师经常叫我们多看书,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来提高自身的品质,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中考时还要考名著的`相公知识。
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看了几本,别的同学是越看越想看,一本接着一本的看,而我呢?虽然看了几本,但对看书,仍很排斥。
直到上了高中,老师仍对我们说:“要多看书,特别是得要先把《红楼梦》看完。”我当时一听,彻底傻眼了,一方面是:又要看那无聊而又乏味的书了,另一方面则是:《红楼梦》那本书很厚,很厚,而且《红楼梦》读起来又界乎于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这让我觉得十分为难,所以事后,我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看《红楼梦》。
但是,听着老师生动的讲着《红楼梦》中的故事,渐渐的,我发现我开始喜欢上《红楼梦》了,而且这种心情也愈发的强烈,特别是上课时,老师讲述《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时,我的心便被那一幕幕……所吸引,所牵动,所震撼。
于是,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跑去了书店买了套厚厚的《红楼梦》不知疲倦的读了起来,我虽然只读了前四十几回,但是,我却为《红楼梦》那深厚的文学内涵所倾倒。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府里的点点滴滴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没想到几百年过去了,世界变了又变,但是《红楼梦》中的一幕幕场景依然可以从目前的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是为什么呢?也许,这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所在。
世界虽变了,但人性的弱点未能改变,《红楼梦》的深刻内涵需要人们不断品味,社会也需要不断的进步,人性的弱点也需不断克服。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我读不懂《红楼梦》,读不懂《红楼梦》中的人,更读不懂人中的那朵奇葩——林黛玉。
“宝玉,宝玉,你好——”在我耳边回荡,我不懂,“好”什么?一个“好”终结了黛玉的一生。正如书中所说:“香魂一缕随风散,潇湘馆在人已去”。
也许人死了才会有人缅怀吧。黛玉短暂的人生,如同昙花一现,却留给我丝丝遗憾。她有绚丽的才华,“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碎解诉秋心”。“秋心”就是愁吧,愁向纸诉?她觉得烦了,“题素愿”。
繁华富贵的大观园中,黛玉不像贪图荣华富贵之人,只顾享乐,她有自己的愁怨,哀思,是什么?父母离世,大观园人网复杂,知心者几人?仔细看了几首诗,确是黛玉自认“满纸自怜题素怨”。黛玉重立桃花社,《桃花行》更是体现出她的悲哀。“泪、冷、倦、憔悴”成了黛玉诗中的常见词,对于这些,我并没有共鸣,这大概就是曲高和寡吧。懂黛玉的只有宝玉。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黛玉听了,一定满心欢喜。
李清照因“物是人非”而“人比黄花瘦”,黛玉因离丧而作“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我真嫉妒这花儿,能与她们同悲愁。我有心但无力,她们那样高的峰,我无力一睹风采,也许她们的悲愁在与云儿徜徉吧!要是我与黛玉同在大观园,我恐怕只能做她远远的观望者吧!
我又为黛玉高兴,死了也好,也许她早就明白死了好。宝玉答应娶宝钗的那一刻就注定她要永远失去一个知己,一个唯一懂她的.人。因此,她焚稿断痴情。没了知己,黛玉的坚定与坚决让我佩服,走得痛痛快快,不留一丝一毫,诗词上寄托着她的愁思,也许是烧光了它们,一块儿去另一个地方吧!我看到了一个封建制度下的婚姻悲剧,就她而已,死去就是最好的结局,干干脆脆。贾迎春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贾探春远嫁他乡,贾惜春出家,贾元春,下一个呢?比起她们,黛玉是可喜的,她不被迫,心定义决地走了。
“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我不懂,百花枯荣,就黛玉一朵奇葩,若隐若现了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四月二十六,正是芒种节。按照风俗要祭饯花神。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早开始忙碍了,吾独不见黛玉。而宝玉见到黛玉总是躲着自己,正奈闷自己哪里得罪了她,却发现地上有许多落花,于是他兜起落花,奔到那天和黛玉葬桃花的地方。
再说那黛玉因昨夜到怡红院遭拒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吟起了《葬花吟》。声音凄美动人,让人好不伤感。
林黛玉为何能吟出这么一首凄凉唯美的诗呢?这就要提起她的身世了,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她生性孤傲,天性率真,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她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京网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所以昨夜宝玉没有和黛玉相见,自然让黛玉心中又气又悲,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由落花无人怜爱哀叹自己身世苦。
而黛玉自从进贾府第一天,知道这里不同于别处,自是做事处处小心。虽有贾母等人的疼爱,而敏锐的她更多感受到自己被人冷落,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更真实的表现了自己寄人篱下处处提防。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老落人之两不知!”感叹青春易逝,纵使自己如今拥有稀世容颜,也逃不掉岁月的侵蚀。且自己现在身在他人家中,即使老死也无人知晓,感叹自己的'身世。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诗书精通,所以性格不免有些孤傲,她以为自己原本高洁的情操也能不被这腐朽污浊的社会所浸染,表现出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也表明她不受封建束缚,背离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精神。
一首凄凄艾艾的《葬花吟》道出了一个知性美丽的奇女子,这其间存在的深刻情感,怎样不叫我们认真领会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