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2025/09/2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瓦尔登湖》的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1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拥有快乐的生灵,

美丽的湖面,

还有一个如此爱她的人。

尽管我只是在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触到梭罗这一伟大的作家,但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于其中。他从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测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还有很多很多。

“他对于年轻人并不慈爱,而是高傲的、说教的”,但是,他却将自己全部的热情、耐心献给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直依傍的河流,“河床里,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气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对于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爱这孕育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他的《瓦尔登湖》,我一开始并不完全看得懂,但是随着你对这本书渐渐深入的了解,你会发现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渐渐有了些眉目。梭罗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慢慢慢慢渗透进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种温和却果断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就如木头和琴一般,他能使你从心底里产生共鸣。尤其是他的景物描写,他用简短却又华丽的文字记录下他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幻。他所有描写的自然风光,都好似交响乐般雄伟地在你眼前重现。他怀着一种崇高的敬意,用热情将一切生动的描绘,将所有他爱的事物都赋予生命。在他的笔下,它们是圣洁的、可爱的,以及如他一样的无畏、自由。

尽管我还未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但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的青草气息。对于当时的社会,他考虑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钱,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兽一般自由,而这种自由导致他常常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但他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我对平时的生活又有什么样不同的感觉呢?这种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潜意识里而未曾被我发掘出来?又或者,是我认为其实这是所谓“叛逆”的想法而不愿意说出来?梭罗教会了我不要去太过于隐藏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在读到了他的文字后,我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比如我的家乡——一个由绿水青山环绕着的小村庄。先不说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热浪滚滚的夏天,也别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种了一棵桂树、一棵梨树。墙边还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虽然没有花香,但是绿油油的,颇为好看。

我的外公喜欢书法。于是我也经常和外公一起在院子里练字(因为我们家其他地方练不了)。夏日的院子实在是热的令人发颤,练不了字了。但外公确实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会用一个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笔,在院子的地上写起字来。我也依葫芦画瓢,或用手沾水写字,或用笔,有时,还将脚用水冲过一遍后,在地上踩来踩去。脚干了,就在冲一遍。阳光如此猛烈,写过的“字”,画过的“画”一会儿就干了,如此往复,玩一个下午也乐此不彼。

秋天,桂花开了。外公便会在树下铺上报纸,将桂花摇下来,做糖桂花吃。伴随着“簌簌”的声音,一阵阵颤动的风拂过面颊,其间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报纸上落下了一层又一层金色。

我们是用木柴烧的饭。烧饭时,炊烟袅袅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画卷!有时,我甚至会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从我们家的墙上抠瓷砖下来(因为瓷砖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币差不多),然后把它当钱币玩。为这事,我可没少被说过。

一个小院,盛满了我童年所有的美好回忆。

他将冬日里的冰之中夹着的气泡比作小扁豆,将枯燥无味的说明转换成贴近生活的、风趣可爱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对他的文字的热情丝毫不减。

他是孤独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能与他在思想、心灵上有一种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只有爱默生了吧。但他又是快乐的。在他之后生活的地方,有数以万计的生命环绕着他,他从来不会觉得孤独,他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充实的,有意义的。

他说,“星星是一个个多么奇异的三角形的顶点!在宇宙各种各样的星宿中,有着多么遥远而又不同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里凝望着同一颗星星!”

可他们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案绝对没有一个相同的。并且关于星星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又有谁真正了解呢?天真烂漫的儿童用鲜亮的黄色画出四角星;忧郁的少女则用与深夜颜色相近的灰蓝色晕染出大小不一的点;印象派的画家用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漩涡,闪烁着布满整个天空!那是生命,是梦,是无尽的时间当中的一个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爱默生曾在梭罗小传中谈到,“无论在什么地方, 只要有学问,有美德,有美, 他会找到一个家”。

但是对于梭罗来说,这个家并不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家,而是这片土地。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自然的气息,他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尽管他并没有得到爱情,但是,在他的家乡,始终有一片湖,那颗康科德头顶皇冠上镶嵌着的宝石,将永远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2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三年光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每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影响深远。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叫梭罗的28岁的年轻人,孤身一人来到距离康德镇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在最短的时间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双手在湖畔盖起了一座实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等农作物,用收获的果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和补贴家用买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隐居生活。

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风雨雷电,都可以看见梭罗独自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就一个人,十分简单,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犹如春水般的不凉不热,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时分,充满神秘和阳光的气息。

文中,梭罗描述了一百个爱尔兰人在冬天从剑桥来瓦尔登挖冰的故事,他们带来各种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块,然后装车拉到市场上出售。挖冰人的行为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深深刺痛着梭罗,他尖锐地批评道:他们“剥去了瓦尔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剥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这样的严寒的冬天里!”在梭罗看来,这些冰决不是商品,而是灵性与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会给你启示,净化你的心灵,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恒。

梭罗以自己的实践向读者展示着,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作者通过细腻描写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展现了他对大自然不同寻常的丰富感受和与大自然亲近的天性,表达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破坏大自然行为的斥责。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紧张,使我们每个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锁。梭罗的世外桃源和简约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后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内心深处的。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3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你的心又真的能安静下来吗?——耳边仿佛传来震耳发聩的疑问。

怀着向往、好奇的心情,我走进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是本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心安静不下来,恐怕就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初读《瓦尔登湖》,我只觉这本书既生涩无聊又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作者开篇要花这么大的篇幅介绍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和多少成本呢?后来才明白,这是梭罗先生的一场实验——他要证明物质生活究竟可以简化到何种程度,以便为更重要的追求腾出时间。他来到瓦尔登湖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

我们到底应该花多久去谋生,然后花多久去享受生活?梭罗先生一直强调,活着其实用不了多少钱,没必要将大多数时间都拿去劳动,然后忘记去生活。生活就应该享受大自然,去读书,学习,思考还有旅行。而现实却往往相反,人们只学会了如何得到更多的东西,总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用来赚钱,然后穿华丽的衣服,吃华丽的食物,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些防病的钱财,以便能在人生中最没价值的阶段享受一点值得怀疑的自由;却永远学不会如何满足于更少的东西,在最美好的阶段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享受真正的自由。

我们要学会拥有,学会舍弃,花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在繁忙过后,去自己的“瓦尔登湖”坐一坐,喝会茶,看本书,静静心,倾听自然的声音。当内心浮躁的时候,不妨翻翻《瓦尔登湖》,就静静地翻开它来读,读出声,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感受自然的声音,倾听瓦尔登湖水声的美妙动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与大海为伴,看潮落星生,依窗观涛,听浪花阵阵,做一个有趣有盼的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2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鴎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3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处于一个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的我们。

早晨,我们熙熙攘攘地挤在各式交通中,地铁一列一列飞驰而过,汽车一辆接一辆驰过。汽车“嘟嘟”的急促鸣笛声代表人门一天繁忙生活的开始。办公楼里,职员门飞快打着各类报告;学校中,学生门在纸上写字“沙沙”声格外急促……

人们忙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同样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城市中的我,作为学生忙于“两点一线”的紧张生活。

《瓦尔登湖》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罗在瓦尔登湖滨自己动手建造了一间小屋,在那儿住了两年。他在那种蔬菜,在那儿阅读,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尔登湖》中的一切都静谧而美好,这种慢生活与我们大有不同,是我们所不能尝试的。

在梭罗看来,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获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并没有真正生活。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我们为了活而活,为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时间都用于获取物质。但有了足够条件后又因“上进心”而继续花大把时间索取。等到人老珠黄,却发现自己没有了解过这大千世界。

我们能不能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那样“忙里偷闲”一下呢?减少些没有必要的、没有意义的工作,在一个清晨欣赏一下朝阳的活力,在一个午后蜷在沙发边吭食“精神食粮”书本……去看看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美丽。不是这个世界没有美丽,是你没有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这个世界。

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或许只是草丛中的一朵娇嫩的小花,或许只是树上一只与你对视的小鸟,又或许只是一本书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

你慢一点儿,会发现有“瓦尔登湖”的魅力。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4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被人称赞的书,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所闻所感,是梭罗在接近自然的自给自足的质朴生活中获得的颖悟。两年零两个月回归自然的生活,使梭罗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全新认识。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虽然简朴,却又富有深意。我在阅读时,思想也会不时与梭罗心有灵犀的碰撞融合,他的思想感悟如流水,慢慢渗透了我的身心。

梭罗在经济篇中详尽地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给你细细讲述每一件事,从建屋到吃饭,从砍柴到耕地,这些看似生活琐事中包含了种种独特的间见解。

瓦尔登湖中描述的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记录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来的生活与感悟,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在记录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对各种十事物的感悟。

xx说过:“我想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作家xx也说过:“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一种安逸宁静的生活状态。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xx所向往的,也许比那还要美好。我想,在那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地方,我们这日渐燥热的心,也会逐渐平静下来吧。xx在《xx》中也写道“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觉得,人们在瓦尔登湖畔也应该是累死的感受,宠辱偕忘,波澜不惊。即使瓦尔登湖与洞庭湖的景色不甚相同,但正如xx在文章中说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梭罗在经济篇中写到,仅仅靠自己的双手的劳动来养活自己,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最自然,最纯真,相信梭罗也体会到了其中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虽然只有梭罗一个人,但这更容易静下心来去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与神秘,更容易触摸到大自然与世隔绝的安宁与美好,对于梭罗来说,独处也许是最适合梭罗的生活,就像梭罗自己说的:我喜欢独处。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罗那样敢于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呢?正如书上说的,拼命奔波的人,根本无暇日复一日的保持生命的本真。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也许早已习惯了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娱乐场所,我们也许已经被世俗蒙蔽的双眼,麻痹了双耳,看不见生活的本真,也听不见淙淙流水和丝丝鸟鸣,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早已离不开自己所厌恶的这种生活方式。如果想要改变,我们也可以像梭罗那样,幽居在空谷,享受体味生活的本真。正如梭罗在书中所说:倘若我们能过一过原始的活或者开荒的生活一定会有益处,即使仅仅是为了知道文明社会中的必需品是些什么,了解人类曾用过什么样的方法才得到这些必需品的。

梭罗在书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样式样,而又虔诚地追求新式样。没错,我们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于去体会慢生活的美好,这也使得我们见见脱离了原始的本真,日渐空虚。

《瓦尔登湖》看似只是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却夹杂着梭罗对各种事物的感悟与思考,有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有对生活本真的弹探求,有对艺术的享受等等。有人曾问梭罗:我很奇怪你怎么不攒钱,你是那么喜欢旅行,你可以坐上车今天就去费奇伯格去看一看。梭罗的回答简单且富有深意:我已经了解到最快的旅行是步行。确实,步行看似是最慢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但步行的过程中,我们能真正体会到我们在旅行,我们在一点一点靠近目的地。另外,我们在步行途中,可以享受沿途的风景,步行到哪里,哪里就有未曾见过的风景。

《瓦尔登湖》是一本需要我们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读的一本书,需要我们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初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感觉十分无聊,毫无趣味,慢慢地,竟然也读完了,现在回过神来想想,其中许多道理与思想,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很有帮助。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找时间阅读这本文学巨著,认真体会书中的内容,也许,在以后生活的某一天,你会对书中某句话,某个道理豁然开朗。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5

因为年前搬家,又是借的房子,处处逼仄,所以把几乎所有的书一笼统打包送到了乡下的老屋。留在手边的也就那么三五本,其中之一,便是《瓦尔登湖》。

20xx年的年初,注定是要被历史和后人所记取,即便满目疮痍,即便不堪回首。现代文明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面前表现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哪怕人类在十几年前曾经和另外一场大流行遭遇过。这样的场景像极了《屋顶上的骑兵》的相关画面:黑死病席卷了中世纪的欧洲大地,群体的无助,单个人的渺小,一一呈现在观者的面前。同样,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也有个体的星星之光闪耀,尤其夺目。无关爱情,关乎人性。

也就是在这段保持社交距离的日子里,空闲的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平素零碎的时间里习惯的手机信息浏览突然让人无法忍受,才在某个午后看到了它--《瓦尔登湖》,斜在饮水机的旁边,还是那熟悉的封面,蓝得彻底的背景。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当梭罗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我们每个人,特别是上海这座特大城市当中的一分子,更是迷失在了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还能停下脚步去体会曾经的笃定和乡野的乐趣?

书的作者也是在纷乱的城市生活中,在生命的那个时间点,突然觉得自己需要另外一种生活,他希望自己生活得从容一些,只需要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是否能够学到生活要教给自己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死之将临时发现自己没有生活过。他其实只是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我突然想到这段时间红遍全球的李子柒,这个来自四川深山里的姑娘,她一直在美拍上上传古风视频,记录着生活的片段,她会去上山爬树、砍柴捕鱼,甚至像一个农人一样去种植棉花,只为那一床厚实的满是阳光的`棉被。我在想,隐隐然她暗合了当年梭罗下定决心截取生命中的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长去“任性”一把的行径,也难怪她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追捧。

瓦尔登湖畔的四季轮回是如此的美丽,梭罗用近似白描的手法予以一一记录,在我,因为有农耕的经历,很容易引起共鸣。即便没有类似的生活过往,我想也会被他的纯粹、朴素所吸引。我们来看:还在任何土拨鼠或松鼠窜过大路,或在太阳升上橡树矮林之前,当时一切都披着露珠,我就开始在豆田里拔去那高傲的败草,并且把泥土堆到它们上面,虽然有些农民不让我这样做,——可我还是劝你们尽可能趁有露水时把一切工作都做完。一清早,我赤脚工作,像一个造型的艺术家,在承露的粉碎的沙土中弄泥巴,日上三竿以后,太阳就要晒得我的脚上起泡了。太阳照射着我锄耨,我慢慢地在那黄沙的冈地上,在那长十五杆的一行行的绿叶丛中来回走动,它一端延伸到一座矮橡林为止,我常常休息在它的浓阴下;另一端延伸到一块浆果田边,我每走一个来回,总能看到那里的青色的浆果颜色又微微加深了一些。我除草根又在豆茎周围培新土,帮助我所种植的作物滋长,使这片黄土不是以苦艾、芦管、黍粟,而是以豆叶与豆花来表达它夏日幽思的。

时至今日,因着父母还生活在远郊,一年中总有那么一些日子,我会看到熟悉又陌生的田野,老屋前的大河依旧默默地流淌着,没有了孩子们夏天在河水中肆意的玩耍,没有了柴油机船突突的声响,代之以整饬一新的驳岸,以及河道内舒朗有序的水生植物。城市管理对乡间的改变和冲击随处可见,固然更为有序,整齐,但隐约少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不可能再一个猛子扎下去捞河蚌,也不可能在水草丰茂的滩头下网捕鱼。特别是时不时呼啸而过的汽车,一直在提醒着城市对农村的蚕食,现代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碾压不可回头。

三十年前,我离开这里去城市求学。每逢假期返乡,总会看到少年时熟悉的风景和人物。然后娶妻生子,每每回来,总还能涤荡人心,继续前行。这里,就是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自然的生息会给人以安慰和力量。如今,故乡已经和原来的不太一样了。每个人都会留恋自己的故乡,但当年的故乡只会在梦中存续。现实,改变太多,可能永远无法找回。年轻时要逃离,到了此刻,却奢求回来,回到鸡鸣下地去,狗吠炊烟归的状态。

其实,我也许从来都是一个旁观者,看着和美如画。亲历其中之人说不定也是不堪其苦,只是没有选择而已。无论梭罗,还是李子柒,总归还是刻意,永远不是真正的农人。

重读《瓦尔登湖》,特别是20xx年的当下,感受不同当年。人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行的,但凡心中还有自己的一片田地,便是好的。即便再也听不到虫子在林间的叫声,看不到夕阳下晚归的耕牛,但毕竟,还在自己的记忆中。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篇6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暇。

——梭罗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买这本书许久了,因缺少安逸的心境,总担心一时很难进入那个洁若琉璃的心灵圣地。

正如该书的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曾几何时,正是这本归属于心灵的书,让我终日渴望那份恰到好处的孤寂,并且在拥有孤寂时体会到了不知身为何物的微妙感受。每次深夜捧起它,就像是开始了一次单独放飞心灵的旅程。“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心灵安逸,岁月静美。而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我们仿佛又在寻找一个有关原始命题的答案,如果找到了答案,也许就能深悟生命的本义……

面对瓦尔登澄净的湖水,梭罗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处,像失明的盲人一下子见到了阳光,贪婪而又不知所措。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风从缝隙灌进来,坐在门后,却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门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纠缠,嘴角含着青草与树根的苦涩。而只有心灵,越发清澈。

苍苍群山,葱葱草木,曲曲幽径,腾腾紫雾,或许一种幸福正来自一次心不在焉的眺望。结束了喧嚣而忙碌的一天,简单吃过晚饭,夜色中会有一丝寂寞涌上心头,适可而止的惆怅里,心情转至平和与宁静,这便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夜读《瓦尔登湖》,那些温润的字句散发着对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来,语句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脾,诱人深思。字里行间丝毫看不到作为哲学家的梭罗的晦涩与难懂,反而感到的是清澄见底和优美细致,吟诵之下,让人不禁神往,直到夜深人静,万籁无声。

深夜,当抛弃了一切繁琐与杂念之后,时间就流淌成了我们用来垂钓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尔登湖》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外,还有另外一种让人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这就是内心的超越。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大自然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纯洁和恩惠,也给了我们热爱自然、创造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尽管生活得像蚂蚁一样简单卑微,我们都必须勇于坚强地面对生活,不要逃避谁,不要谩骂谁,因为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阳光会同时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样灿烂,所有人面前的积雪,也都一样会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嚣,人生寂寞。《瓦尔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纤尘,与其说是在呈现工业文明背后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认为梭罗是在讲述一种实现简单生活的可能。虽然通篇流露着作者个人的谦卑、节制与理性,但无论如何,生活的本质都应该是简单的。尽管人在很随意的情况下就可以变成疯狂生长的藤蔓和放肆绽放的野花,可我对《瓦尔登湖》还是坚信的:我们的欲望越简单,我们才能更容易感受并得到更多的幸福。更进一步讲,哪怕获得幸福的环境再恶劣,我们也要“在围绕着我们的黑暗、无知的深渊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赎的圆拱桥。

《瓦尔登湖》离世而不弃世,孤独却不悲愤,它充满了诗意的恬静、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处的寂寥。“在下一个夏季里,我不需要那么多的苦力来播种豆子和玉米,我要匀出精力,用来播种——如真诚、真理、朴实、信心、纯真等等,假如这样的种子还没有丧失的话。”开荒种地,回归人类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里,作者面对的是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正如金钱不能换取健康一样,优裕的物质始终替代不了心灵的贫乏。简单、纯净永远是一种人生智慧。我们匆促的脚步所追逐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内心的安顿,灵魂的解脱,而这些仿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忏悔的勇气和钟爱的情怀里,那些看似简单的澄静、平和与安详,却可以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这些在梭罗崇尚实践的精神内核里,永远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或许《瓦尔登湖》才是我们反观自身的镜鉴。在盲目改造自然环境之前,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会遭受沙尘暴和禽流感们戏剧性的嘲弄与惩罚呢?在越来越考究的工业文明生活中,我们心灵的罗盘依然固执地指向了最初的简单和质朴。可我们应该以何种路径成为大自然中与生灵万物和谐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不再简单的世界,以及凌乱的生活和丑陋的习俗呢?经历了一次次“内心的探险”,我们就有了一种武装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清澈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