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高老头》有感

2025/09/24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高老头》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高老头》有感 篇1

《高老头》这部世界名著是出自于法国19世纪大作家巴尔扎克之笔,巴尔扎特以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细致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读了以后,不禁使人掩卷沉思。

《高老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它浓缩了时代色彩,展现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狡诈、残忍。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我认为是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主人公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她们在父爱的滋润下,从小过着奢华的生活,长大后贪图富贵、追求名利,便都带着父亲精心准备的巨额嫁妆,嫁给了有钱有权之士,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之中。从此,便抛弃父亲,让他孤苦一人过着寒酸的生活。直至高老头临死前哭天喊地想见她们最后一面,都感化不了她们的铁石心肠,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巴尔扎克用他那锋利的笔,把这两个女人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惨无人道的行为揭露得淋漓尽致。这两个女人简直就是当时社会中无数妇人的缩影,巴尔扎克这一以小见大之笔,真是恰到好处。

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高老头那深沉的父爱。但这无私的爱在金钱社会里是一文不值的,几乎沦落为女儿们索钱的工具。两个女儿残忍不已,虽然抛弃了父亲,但一需要钱就马上想到了父亲。她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父亲善良的心、无私的爱,从而夺取大量金钱。之后,又狠狠地把父亲踢开。这时,高老头就如同从天堂掉进地狱,心痛得无法言喻。虽然他知道女儿们的心思,但只要看到女儿们的笑容,就毫无怨言,而且还非常乐观,总安慰自己:女儿是爱自己的,她们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但高老头只能以一次次的希望换来一次次的失望。这是无私的父爱!他只懂得付出、给予,却不曾索取过、抱怨过。这是伟大的父爱!他只要看到女儿们快乐,自己也就跟着快乐。他的呼吸与女儿们同步,至死为止。

高老头为女儿们献出了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其实,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想女儿们快乐地生活着。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单纯的愿望而己,这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的共同心愿。父母对孩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让孩子茁壮成长。到头来,孩子长大了,成人了,父母也没有多大的期望,也只是希望孩子快乐。父母对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处处为我们着想,而我们有时却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有时甚至是误解。现在想想,我们真的很不懂事,所以以后我们要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在这里,请记住一句话:“你的笑容,永远是父母最大的安慰。”我们要经常在脸上挂着心中的笑容,让父母与我们同乐。

读了这部小说,使我不得不感叹金钱社会的残酷无情:钱可以买到一切,但买到的都只是表面的东西。亲情在金钱社会中沦落,友情、爱情当然也不例外。可怜的人们,都被金钱、名利冲昏了头。人性早已泯灭,良心早己丢失。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有了这个经典的故事作为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不要太看重金钱、名利、地位之类,这一切将使我们迷失方向,以至人性泯灭。我们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希望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可怜的“高老头”!

读《高老头》有感 篇2

巴尔扎克,全名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著名的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今天,我有幸又读到了他的作品——《高老头》,读完之后,我受益匪浅。

《高老头》这本小说中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自已两个女儿身上,对女儿的任何要求都尽力满足。他给了两个女儿每人八十万做嫁妆,让她们嫁入豪门。然而他还是被女儿们赶出了家门,最终悲惨地死去,到死的时候女儿都没有回头去看他一眼,就因为他已经没有钱了。作者还写了青年拉斯蒂涅在巴黎社会的腐蚀下走上堕落之路。同时还穿插了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的故事。通过寒酸的公寓和豪华的贵族沙龙这两个不断交替的主要舞台,作家描绘了一幅幅巴黎社会人欲横流、极端丑恶的图画。

读了《高老头》这一本小说,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我看来,世界上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亲情永远是世界上最直接、最伟大的感情。但是在这一本小说中,在作者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年代,连亲情也被金钱所玷污了,实在是一种悲哀。在小说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完全是冲着高老头的钱,她们对父亲的爱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当父亲有钱的时候,她们会去看望父亲,对父亲说一些好动的话。当父亲身无分文的时候,即使当高老头在病床上受病痛的折磨,也得不到女儿一丝一豪的关心,换来的只是女儿的冷漠与无情!高老头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感叹:“一切都是我的错,是我纵容她们把我踩在脚下的。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当时的高老头,他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的绝望、多么的痛苦啊!在那个社会,金钱可以影响一切,甚至可以买到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但那些都是假象,人们都是看在金钱的份上,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就像文中的高老头,用钱只能暂时买到女儿去看望他,但是最终并没有买到女儿的爱,那种女儿对父亲真正的亲情、那种发自内心的爱!我不禁在心里默默地感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多么的冷酷、多么的无情啊!高老头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一个的悲剧,更是当时那整个社会的悲剧。就因为那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泥潭中,人们一切以金钱为中心,没有人情可讲,所以才导致那个社会制度的灭亡是必然的!

《高老头》这一本小说,使我想了很多,生活在那个社会的人们,在那个时代,金钱取代一切成为人们的上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虚伪,让我觉得可怕又可悲。我暗自庆幸自已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看看现在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崇拜金钱,但是我们更看重感情!我们发自内心的坚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最珍贵的、最值得我们维护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做是以感情为中心,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听到哪一家人有困难、哪一家人出来筹款,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已的爱心!我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

读《高老头》有感 篇3

有一种义无反顾的伟大叫爱;有一种毫无保留的无私叫爱;有一种伤痛欲绝的坚持叫爱。

《高老头》一书主要讲述高里奥老头,一个靠发战争财而得利的面条商;为了爱自己的女儿,也为了使女儿可以过上好日子,可以更爱自己,他不惜用重金做陪嫁将两个女儿嫁给当时上层社会。虽然在这件事上他如愿了,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在他生死垂危的时刻,两个女儿都因种种原因没能陪他走完人生的尽头,陪他看完最后一次无限美好的夕阳。其中还参杂着青年人的社会转变历程,包括他们温情的遗失。还有一些其他人的行为串客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不仅让我看到了当时的社会“金钱取代门第”的变动,更让人觉得当时社会的残酷、迂腐与黑暗。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高老头那揪心的爱。

也许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金钱的魅力,但高老头的所作所为着实让我感动,但与让我忏悔让我替他叫不值,虽然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父母,可是高老头对自己女儿的爱,爱我看来未免太过荒唐了。金钱真的可以买到一切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金钱并不是万能的,靠金钱来维持的关系可以久远吗?

我觉得高里奥先生应从实际出发去爱她的女儿,而不是让金钱隔膜了亲情。看着他为女儿们付出那么多,可结局却要几个酸穷的大学生来送终,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抽动了一般,隐隐作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痛什么。或许在为高老头叫不值,也或许在位天下所有的义务反顾、毫不保留的爱而屈服吧!

我觉得我们大家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无尽的、没有结果的“勒索”。父母更应该反思一下,不要让溺爱成为扼杀亲情的毒药。

我不知道金钱维持的关系能否久远,也不知道是什么让这伟大的爱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切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但是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好好的想一下到底我们都遗失了什么,到底又是谁弄脏了纯洁的爱……

读《高老头》有感 篇4

在一声声绝望的惨叫中,为女儿“奋斗”了一生的“伟大”父亲,离开了那个黑暗的世界,更确切地说是离开了他那两位贪得无厌的女儿。甚至没有看到女儿的最后一面。

日记

女儿的背叛,一无所有的下场,并不是谁使高里奥变成这样的,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他自己,连着他那“带有几分情欲”的父爱。

这种父爱实在有点可怕,为了能让女儿快乐,自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乍一听是有些令人感动,但这种付出若过了头,就有点乐极生悲了吧!为了能让女儿进入到上流社会,他不惜拿出全部财产作嫁妆,为了女儿能幸福,任由女儿搜刮自己的财产。为了女儿能快乐,不惜余力帮助女儿做些违反伦理道德的丑事。为了女儿,他可以不择手段为女儿铲除一切后患。他太爱自己的女儿了,爱得近于疯狂。

与其说拥有这样的一位父亲是一种幸福,不如说是一种不幸。原来清纯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熏陶下,变得污浊。原本简单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引导下变得自私;原本善良的女孩在这种父爱的启发下变得可怕。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爱的力量吧。

还有一种东西不能逃脱干系,那就是——钱。钱是最有用的,但也是最无用的,是最善良的也是最肮脏的。情节的大起大落都离不开钱,正中了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读完了《高老头》,有太多太多的情感直冲大脑,但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便是:这种父爱有点可怕!

读《高老头》有感 篇5

我刚刚看完了一本反应悲惨生活的书《高老头》。我的眼睛模糊了……

这本书写的是父亲为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奉献了他的一生,可是最后在他下葬的时候,他的女儿一个也没来为他送行。可是,你知道么?老人在死的时候仍然祝福他的两个女儿 ,希望自己能把痛苦带走。你知道么?与老人唯一能下葬的是一个坠子:用银色头发编织的,下面挂着一个牌,牌子的正反两面写着两个女儿的名字,老人一直将它挂在身边。

可是送葬队里却只有两个人,不是他的女儿,而是……

这真是一个心酸的结局,可怜可悲的父亲啊!可怜可悲的父母啊!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可以再这里出生,活着。死去,没人注意你。”是啊,寒冷的社会,黑暗的社会,冰冷的心,恶心的人。如果是现在,他的两个女儿一定会受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制裁。文中的父亲一辈子含辛茹苦,为了让两个女儿能过上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积劳成疾,而他的女儿居然嫌他脏,瞧不起他。这位父亲是伟大?还是可怜?

读《高老头》有感 篇6

《高老头》,这部小说出自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本书主要写了高老头把毕生的心血和爱倾注在了两个女儿身上,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两个女儿却都不来看他,最终,他带着遗憾和悔恨病死在医院的病房里。在高老头下葬那天,连墓碑都是两个大学生当了手表资助的。他以前是那么富有,可结局却如此的悲惨。阿纳斯塔西,苔尔费纳两姐妹贪恋的索取、伏特冷的“循循善诱”,鲍赛昂夫人的“衷心建议”、 高老头的凄惨离世、拉斯蒂涅的舍弃良知,这些无一不向我们道出了十九世纪上半期巴黎社会金钱至上,漠视亲情的丑陋本质,作者也借此抨击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和建筑在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上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老头是个面粉商,在革命期间靠卖面粉赚了一大笔钱,确切的说,他就是一个暴发户。他在女儿出嫁时给了每人近七十万的家产,自己却只留了五六万。高老头爱女成癖,女儿提出的要求哪怕那个要求是多么的不切实际,他都会自己省吃俭用,尽全力的去满足。甚至为了给这两个嫁给名门贵族的女儿挣面子,他结束了自己的面粉生意。当他知道两个女婿不愿意公开接待他,他竟像乞丐一样,从旁门偷偷地去探望女儿,或者守候在马路旁,窥伺女儿乘坐华丽的马车走过去。高老头临终时,仍然不停的呼唤着自己的女儿,他对女儿的爱已经感染了周围的人,却不能融化两个女儿那冰冷的心。直到他死了,两个女儿才来到父亲身旁,同他“告别”。但对父亲的后事却不闻不问,扬长而去。简单、单调中高老头的葬礼结束,离开了这个无人性的世界。从这些细节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亲情已经被金钱、地位、名誉所埋葬。作为商人没有地位以及对女儿的溺爱,他把自己女儿嫁入了上流社会,渴望以此获得尊重,但在当时社会下这种挣扎是无望的,换来的只是一种无尽的失望与凄惨的结局。高老头的凄惨离世让我们看到了来自小资产阶级家庭的亲情之间的冷漠,金钱成了维系亲情的唯一纽带。

而文中高老头的好朋友,没落的贵族青年拉斯蒂涅,一个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善良的青年,在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他萌生了往上爬的欲望,并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象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向资产阶级的道路走去的决心。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看着坟墓,洒下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这是神圣的感情在一个纯洁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一滴刚落地便立即飞到天上的眼泪。”高老头的去世彻底摧毁了拉斯蒂涅心中最后的一点良知,冥灭良知的向上流社会进发,这是时代催生的悲剧,个人的力量总是敌不过丑陋社会的侵蚀。

文字里的岁月是短暂的。却浓缩了时代色彩。作者在书中极力表现了一个奢靡浮华的社会。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他们虚伪,狡诈,虚荣……巴尔扎克用他文字的艺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活动的,喧闹的,真实的社会,是当时资产阶级真实的写照。人们只为金钱而活的残酷。亲情,爱情,友情所有美好的情感在当时远远比不上金钱,远远比不上上流社会的地位。人们之间的维系仅仅只有金钱。多么令人悲伤,多么让人痛斥,这个残酷而虚伪的社会。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感悟,虽然高老头的女儿太可恶了。但我认为,这就是当时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如果高老头对女儿不是溺爱,那么女儿现在应该会非常孝顺,应该懂得如何真诚待人。然而,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在法国——那个尔虞我诈的金钱社会中,善良、纯洁就是上流社会中摒弃的东西。如果想在上流社会稳住脚根,你必须学会溜须拍马,不论发生任何事情都要学会沉默。你必须靠阴险、狡诈去夺取权力,争夺金钱,这样,你才能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在我看来,女儿们就是在权力与金钱的决战中取胜的人,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的。我想:在那个年代中,有多少善良人会被贵族们蹂躏,从而改变善良的本质。归根结底,让法国的人们变成那样的,应该是这个黑暗的社会吧。高老头的遭遇是许多当时社会中人们的一个最真实的缩影。他的结局也反映了法国贵族在金钱与地位面前的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