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篇1
《谁动了我的奶酪》其作者为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所写的一个寓言故事。该故事主要讲述四个"人物",即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唧唧"、"哼哼"在一个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故事。
故事中生动的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故事中的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他们头脑简单,却通过他们能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在寻找奶酪的过程中,虽然四处碰壁,但却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所以在他们面对奶酪消失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惊讶,并迅速的穿好鞋子重新开始他们寻找奶酪的旅程。而故事中的两个小矮人却自以为自己很聪明,时常看不起他们的老鼠朋友。在找到c站的奶酪时就天真的认为奶酪会一直存在,不会消失,形成了惰性,在面对c站的奶酪消失时不知所措,在那儿抱怨"是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些难道是属于我们的,"这不公平".他们并没有发现,其实,奶酪每天都在减少。一段时间里,哼哼和唧唧都在C站分析是谁动了奶酪,并等着奶酪出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奶酪最终也没有出现。两个小矮人也越来越虚弱,"唧唧"想劝说同伴"哼哼"一起去重新找奶酪,但哼哼说"要是找不到奶酪怎么办?并且迷宫充满了危险。"最初"唧唧"也是很恐惧,但最终在说服不了"哼哼"后独自一人去寻找奶酪。在前进过程中,唧唧想过放弃,但在这时他又想如果找到新的奶酪呢?并开始嘲笑自己愚笨,开始反思自己。在自己想放弃时就在脑海里憧憬,找到很多奶酪的画面,并在此驱使下,他找到了奶酪n站,并在这里看见了他们和老鼠朋友嗅嗅"、"匆匆",而"哼哼"依然在C站。
其实,这个社会就像故事中的迷宫,我们就像是故事中的"嗅嗅""匆匆"和"哼哼""唧唧",而每个人的欲望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是"奶酪".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故事中简单却又愿意吃苦与冒险的"嗅嗅"和"匆匆",或者是后来克服恐惧感,走出c站的"唧唧",但相信很多人都是"哼哼"不肯改变,待在自己认为相对安全的"c站".我也曾想我是故事中的"哼哼"还是"唧唧"而在相互对比。
读了这个故事后,使我懂得:
一、生活就像一座迷宫,我们要像"嗅嗅"和"匆匆"那样找到出路,注意观察奶酪的变化,从而跟着想出应对之策,而不是抱怨。
二、即使是做错了事,也应该要有小矮人"唧唧"那种嘲笑自己,怀疑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精神。
三、有时候运用简单的方法处理某一件事情,反而会更有效果。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篇2
在这大千世界中,无论人、物、事,都在不断地变化,社会也在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变化。如果一个人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就会被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要知道地球始终是在不停地转动的!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名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书中的奶酪指的就是生命中想要得到的东西,如一份好的工作、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友好的人际关系……但当这些东西没有了、变化了,被人破坏了时,也许有的人只会声嘶力竭地喊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但这本书告诉我,你要跟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在语文期末考试时,我早早地做完了基础和阅读部分,拿到作文纸开始写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的……》,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我拿起笔开始“刷刷刷”地写起来。
写了一会儿,我想:这次写多少页呢?老师原来说过考试时作文写两页多就够了,好!这次就写两页多了!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有些同学举起了手向老师要纸。刚开始只有小部分同学向老师要纸,但过了一会儿,越来越多的同学举起了手。我也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儿了,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但我又想,老师原来说过,作文只写2页多就够了,这时心里就舒坦多了。但是一会儿又想,有那么多的同学都写了3页多,我是不是应该再写一点儿呢?但这个时候我又想起老师原来说过的话,这句话已经在我心中形成了一个陈旧的概念了。
时间还在一分一分地走着,我的心依旧是“肥猪走独木桥——左摆右晃”。“丁零零……”打铃了,我马上转过身子问其他同学作文写了几页,结果十之八九都写了3页多。第二天,老师走进教室对我们说:“你们已经到了高年级了,不能再像低年级一样作文还只写2页,人是不断变化的!”
结果,这一次的作文分数对我来说简直是史无前例的低!有了这次教训,寒假里的每一篇作文我都坚持写好。就这样,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在新的学期里,老师表扬我的作文有进步,我知道我的每一分努力都得到了回报。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人不能总坐在井底,不能只看到头上的一点点天空!知识如同海洋一般,无边无际!一个人如果要想在这漫无边际的知识海洋中畅游,就必须看得更远、更高!要给自己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相信自己能够做得最好。不断前进变化,你才能取得更高的成绩!
相信自己!变化会使得你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有趣的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看到了这个题目,聪明的读者一定立即就想到了爱吃奶酪的老鼠。没错,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就是可爱的小老鼠。故事虽然简单却富含哲理。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
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仓库的周围构筑起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有维持多久,不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一直都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也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其实,奶酪只是一个比喻。在生活中,它代表我们在生命中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
它可能是我们每次考试的好成绩,也可能是金钱、成就, 幸福、健康等等。“迷宫”则代表着你实现理想的地方,之所以叫“迷宫”那是因为你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与挫折的。如何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奶酪”,首先我们要拥有一定的资本,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跑鞋。要想拥有这双跑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创新,善于用丰富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充实自己,还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值得细细品味的“奶酪”。在寻求奶酪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相信那些绊脚石终会被我们甩在身后,经历了不寻常的寻求过程,我们才会觉得“奶酪”意义非同寻常。
寻求奶酪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资本的积累,这些都是我读了这本书后才悟出的道理,以往的每一次考试失利,我不是急着总结经验积极寻找对策,而是疑惑别人到底是怎么学的,为什么每次都得高分?自己为什么每次都考不好呢?我就是在这种无休止的追问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先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跑鞋,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只有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生活中的变化,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大家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自己———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并陷入困惑之中。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这对生活形成了一种障碍。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大迷宫,就算你滞留在其中的一角,却一样挡不住它的瞬息万变,与其消极的等待,不如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奶酪”。之所以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不但阐明了生活的真理,又教会了我们怎样应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化。当一个因“改变”而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时,总是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却又无论如何也看不清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篇4
中国人的日常问候语"吃了么"很流行,对于久别重逢的友人,则问"在哪发财"或者"在哪高就",话一出口,脆响脆响的,心里却惴惴不安,生怕别人抢了风头。有问就有答,我们常常把"混"字挂在嘴边,象医生一样随时拿出两片阿司匹林疗救问诊的朋友。其实,正是这个字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现实生存状态——晃晃悠悠,吊儿郎当,象游手好闲的二流子。
前些日子,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红的发紫,书中阐明了一个国人都知道的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可为何要人手一本,奉之为经典,值得思考。全球销量超过20xx万册,不敢怠慢,买来捧读,觉得很不划算,随便一本劣等的硕士论文也差不多有4万字。但又觉得划算,中国人此时此刻确实需要放慢脚步,让自己的感官清醒一点,深悟并掌握书中的道理,拿镀过金的"国粹"当鞭子抽自己一个激灵,从东方一直抽到西方。概括起来,书中不厌其烦、罗哩罗嗦阐明的,无外乎四点:第一,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面对变化时要积极行动,不能坐以待毙;第三,手里有"奶酪"的时候,对未来的环境变化(或没有"奶酪"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敏感性和预见性,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第四,面对或追求变化时要克服恐惧感,一是对未知领域的恐惧,二是对放弃已有习惯的恐惧。
道理浅显易懂,只可惜国人冥顽不灵,尚且不能做到。
墨守成规,安贫乐命,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教化臣民的,几千年的积淀,酱成了国民顽固的劣根性。鲁迅、梁实秋、龙应台、柏杨等几位老先生都已批判过,不管三七二十一,屎盆子都往孔老夫子头上扣,谁让你生的早,死的早。儒家有这样的说法:利不十,不变法。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绝对不可以改革,这种观念使我们苟且偷安,夜郎自大;使国家固步自封,不能发展和强大。儒家用心良苦的教导中,很少激发灵性,很少提到权利义务,很少鼓励竞争,只一味的要求后人安于现状,做好撞钟的和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啥都可干,就是不能冒任何危险。来自美国的朋友,斯宾塞·约翰逊先生,果然了解中国人,一脉就诊出了我们的病根儿,更成就了这?quot;经典",倘在美国卖不顺的话,中国市场一定可以成为其救世主,象拯救万宝路一样容易。
中国人常常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我们对目前的生存状态和质量不满,想超越却有又无力超越自己,只好死守着那只碗丝毫不敢放松。身体的"入世"与思想的"出世",使我们行走在孔孟和老庄中间,颤巍巍如同踩钢丝,悬在空中,象个半吊子,不是左右逢源,艺高人大胆,而是在夹缝里不知所措,进退维谷。对于上班族,他们一边标榜,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一边却坚守一地。中国人上下班是颠倒的,上班做着下班的事儿——嘻嘻哈哈,男人讨论闺房隐私,讨论老板的小蜜和女人的更年期;女人讨论家长里短,谁家的孩子读大学,谁家的男人下岗在家吃软饭,谁家的房子装修得没品位。下班则讨论起上班的事儿,等着别人请去米西米西,觥筹交错间,一纸合同就敲定了,一桩生意就谈成了,搞不清楚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或者另有其人。大多数人是好东西落肚,只把顶点儿的牙惠望外吐,索取和奉献就是在这种比例下平衡,国家就是天平的“支点"(已经不能称为支点了),国家太大,这方面永远吃亏。
工人大哥下了岗,知识分子翻了身。真正聚焦"老九",却发现,他们往往为一顿吃请沾沾自喜,为工会发的一张床单或一斤茶叶沾沾自喜,为单位配给的电脑、打印机、空调沾沾自喜,一边享受着,一边把自己埋藏起来。几乎没有什么不能让我们满足的东西了。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抱着这个信念,他们就这么撑不死饿不着地混着,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很少有什么创新和务实的东西。难怪市场经济的钥匙最后才要开启教育这扇大门。
对于农民兄弟,三分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闲时走街穿户,摸摸麻将,保证安定团结;忙时就为大蒜那毫厘之间的利润争得面红耳赤,口水淹死对方,是为繁荣经济。面对当今的中国,我对农民兄弟能有什么奢望呢,几要成为过分的要求了。中国的老百姓的“我不敢"永远跟在"我想要"的后面,背着米袋子在城市的边缘翘首期盼,幻想以不变应万变,简直就是自欺和欺人。
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对于"危机感"实在太陌生了,对于这样一个国家,不知国际舞台什么时候才让我们唱起主角。我们要为明天活着,不要总是停留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层面,却改不了。16。8元一本言语循环往复的道理简单的小册子,够贵的。当你知道心疼的时候,就要象一剂特效药把它吞下,从中吸取精华抵消你的损失。
我们把国人比喻成莎士比亚笔下笨拙的士兵,这本小书恐怕就是枪膛里的火药,本来是自卫的武器,因为不懂得点燃的方法,说不定却毁损了自己的身体。套用莎翁的一句话,"斯宾塞·约翰逊大夫,要是能替我们的国家验一验小便多好,查明它的病根,拿一剂清泻的好药把这些毛病排泄掉,使它回复原来的健康"。
说真的,中国人真正需要从里到外给自己认真地桑拿一回。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篇5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毕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嘛。
暑假放假在家,我除了做作业之外,其它的一些时间就是阅读书籍,这样能增长我的见识,开阔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写作的能力。在我阅读的书籍中,有一本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从中受益很深。这本书就是全球畅销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当我读完这本书时,觉得自己好像也置身于这个迷宫里一样,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个故事中有四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故事讲叙了他们在一个迷宫里寻找奶酪站,当他们寻找到了第一个奶酪c站后,小矮人就在这里坐享其成,再也不愿意去寻找新的奶酪站,而小老鼠们却一天天在观察奶酪站变化,直到有一天,奶酪c站已经没有奶酪了,两只小老鼠便又去寻找新的奶酪站,最终找到了另一个更大的奶酪n站,而小矮人却始终不肯接受所发生的变化,后来小矮人唧唧在经过不断的思想斗争之后终开走出了奶酪c站,开始寻找新的奶酪站,并最终来到了奶酪n站,哼哼却不听劝告,不肯接受现实,而不愿意离开c站。
读完了这本书,书中所描绘的四个活灵活现的角色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嗅嗅和匆匆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并迅速开始行动;哼哼则是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而唧唧则是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它让我记住了一句话: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不断地去享受变化。这样你会不断进取,从而迈向成功!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去依赖你原先的“奶酪”,不去寻找新的“奶酪”,那你终究会一无所有,因为有一天“奶酪”是会被你享受完的,到那时,你就会产生疑惑:“奶酪”为何会消失了呢?谁动了我的“奶酪”?
生活的大海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此起彼伏的波浪会一层一层地不断地向你涌来,倘若只是因为寻得一块小小的“奶酪”就自鸣得意,认为可以享受一辈子,而不向新的目标前进,那么你就会有葬身大海的危险,因为他们总是会悄悄地夺走你的“奶酪”,而你也必须做好“奶酪”被夺走的准备。不要当“奶酪”没有时,还不知所措,只是呆在原先的地方,期待新的“奶酪”从天而降,这只是无意义的举动。只有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勇敢地闯入生活的迷宫中,尝试冒险,享受寻找新“奶酪”的过程,这样你才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世间的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才是永恒的。即使是至亲好友,总有一天也会分手;无论太阳多么明媚,总有日落西山的时候;雪无千日在,花无百日红,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变化总是在发生。而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感知变化,预见变化,追踪变化,适应变化,做好迅速变化的准备,并不断地享受变化。
我认为自己就特别像哼哼那样否认和拒绝变化,永远都在原地踏步,这样是很难改变现状的。此时此刻的我更要经常闻一闻自己的“奶酪”,看它何时变质。因为我已经长大了,不可以像从前那样把自己困在旧“奶酪站”中,我必须踏出这个圈,去饱览群书,“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仅仅是一步之遥。
生活在不断地寻觅中开始,却始终没有结局。也许最终我们要得到的已不是那份“奶酪”,而是寻求的快乐,在寻求中体现生命的价值。让我们记住奶酪墙上的那句话吧:变化总是在发生,尽快适应变化吧!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篇6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美国一个作家写的。这本书,从一个角度讲述了一个在工作或生活中处理变化的绝妙的方法。
书中说到:在生活中,面对日新月异的工作、人际关系的变化,你可以抱怨、牢骚满腹;面对变化,你可以一直等待,你的工作、你的财富、你的幸福、你的梦想、你的爱情、你的学识,或者仅仅是你的一份心情.....是谁动了你的奶酪呢?
书中有四个角色:嗅嗅,它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它能够迅速开始行动;哼哼,它害怕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唧唧,当它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我觉得,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象哼哼,害怕变化....喜欢一成不变...
我记得,刚工作第二年,工作还算上手的时候,班里的学生开始有点变化,变得不听课,很吵.....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象原来那样说教,效果不一样,我知道了事情有变化,不能象以前那样。我从自己出发,找原因,知道了,是自己上课的趣味性不太浓,不吸引学生的眼球。自己去找书籍看,怎样做,怎么备课才能吸引学生......
看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心情,时时面对着变化,我们要做的是,面对变化,我们要积极面对、去解决问题。永远都要有一颗敢于面对变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