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螳螂捕蝉》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1、教学目标明确,设计合理,环节紧凑。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故事内容,领悟“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2、抓住重点词语,品读课文,把握教材。如: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理解词义后,这时候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请学生品读,加深巩固。
3、重视朗读。“三分文章七分念”。 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朗读教学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我请学生多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还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感悟文本。
4、善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且渗透复述故事。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
(1)由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学的结尾处,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填空题:再次上朝,吴王会怎么说?
(2)(出示)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 。故事是这样的 。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启发: 故本王决定。
5、以听写词语、听故事和复述故事入手,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本节课很多方面做得较好,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时,时间还是用的较多了;学生的全面参与性还不够,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完整表达。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待改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2
故事离不开人物,文本中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可以做文章,都值得琢磨。如何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在学生学完螳螂捕蝉的情景后,引领着学生在文本中又走了一个来回,跳出来后换了一个角度感受文中少年的形象。教者始终以巧妙的设计把握着全局,宛若那只守候在螳螂身后的黄雀,令人眼前一亮。
1、 作品感受法。
学完课文最后一小节,多次朗读后质疑:吴王悟出了什么?请你帮他拟一道圣旨。
昨日,有个少年向寡人讲述了( )的故事,故事中的( ),它们( ),结果( )。听了故事,寡人深受启发:( ),故寡人决定( )并( )。
钦此
【学完文章,如果问学生吴王明白了什么,一定能够对答如流:用书上的话,用大道理,课堂上少不了出现空话、套话,会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重复,既刻板又机械。以这样口头练习的'形式出现,妙处至少有三:其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皇帝”“女皇帝”们纷纷跃跃欲试,都要求过一把帝王瘾;其二,较完整地概括了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处,有机地组织语言;其三,在概括中点明了故事的结局,表明了吴王对少年的态度:故寡人决定( )并( ),自然流畅又简洁明了】
2、人物命名法。
吴王很想见见这位少年,但他还没有名字呢!咱们给他起个名字吧。既是吴国人,姑且姓吴。
【每一个响亮悦耳的名字后面都孕育着一份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面对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处处险象环生的故事,面对这样一位少年,稍加思考后,学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吴聪:因为他实在太聪明了!吴思:非常善于思考。吴少鸣:年少时就一鸣惊人,长大后肯定能有所成就。吴智和:他用自己的智慧维护了和平。不可谓学生想得不深,不可谓学生想得不远,给少年命名这样一个看似不经意的设计,有力地帮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提炼了少年的形象。】
3、 想象对话法。
为什么这位少年能成功地说服吴王?大臣们一定想知道,请你替大臣们想好一个问题,待会儿问问他。读读文章的2-8小节,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问。
【少年的过人之处绝不仅仅在于他讲了这个故事,螳螂捕蝉的情景与当时吴国的相似之处;连续三天在花园里出现,打湿了衣服引起吴王的注意;选择有露水的早晨,为了使吴王亲眼目睹螳螂身处险境却浑然不觉……“抓住少年的一言一行提问”,在一次次围绕少年言行展开的问答中,让学生感受到:小小智者的形象透过细节尽在不言中。】
《魂断廊桥》中费雯丽那迎上前去的坚定的双眸,《新龙门客栈》里张曼玉坐在龙门客栈屋顶上骂街时娇小的身姿,都是导演在表现人物时选择的一个视角,虽小却经目难忘。在我们的课堂里也多一些这样独特的视角吧,会让我们铭记住一个个跳跃的生命!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3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故事形象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对于我自身而言,每一次做课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无论是从自信心的树立上,还是从课堂艺术的感悟上,或是从挑战优质课堂的决心上来说,都是一次激进。课后反思的准确、透彻不分课堂的成与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又能给学生足够参与和表现时间的课堂,是我目前不断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将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谈话入手,给学生以鼓励和提醒;接下来读写生字“螳螂”,继续加强生字词的教学;并以螳螂、蝉、黄雀三个小动物的图片展示再次吸引学生兴趣,以次引出文章中“螳螂捕蝉”的故事,要求学生反复读并能够复述;整节课中,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吴王究竟突然间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纵观全文来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故事整体情节的把握,同时又能使学生完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这一教学重点。另一个问题是:少年所讲的故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吴王为什么就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反而就相信了少年的话呢?也可以问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吴王讲述这个故事?这个问题牵扯到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思维发散的最佳时空,更是所有学生在各自不同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是老师赏识学生、给予学生课堂体验之快乐的机会。给学生极少的且有思考深度的问题,学生才不至于感到思考的劳累与无效,反而会颇具挑战性,会上心劲儿。可以看出,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并没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我觉得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更容易给学生以明晰的知识框架。我用这个班的学生已经两次了,而这次学生积极的发言以及对课堂的悉心关注是我意料不到的,尤其是一位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当我提问说:“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这位学生答道:“少年只是一个侍卫官,根本就没有向君王提建议的权力……”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课堂,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引,学生将有活跃的思维,将有成功的体验,将有积极的思考,将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发现,将有创新幼芽的萌动……。
熟能生巧,对教材的熟知、对重难点的熟知、对教学环节的熟知、对三维目标的熟知、对每一个举措目的的熟知等等,对一节课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的内容方方面面,面面都很重要,哪怕是一句小小的评语,都有可能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只有熟知课堂中的一些“必备”,才能够随心所欲,使课堂游刃有余,有所声色。而我,在课件播放时,一句总结性的话语竟忘记了出示,对课堂虽说影响不大,但却能反映出我在此方面的不足。也有时候,我会一心想着下一步的环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表现情况或者板书等环节,在这儿,我给自己提个醒,课堂中,“熟”字难得。还有,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一部分,我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但学生个体展示的机会少了,我还看见很多学生都高高地举着手,那种踊跃积极的劲头儿让我心里倍感温暖,最起码孩子们愿意,可我却没有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实在愧疚。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给学生清晰的课堂指令,会让学生“有所适从”,而不在模棱两可。
对于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会不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弥补。一次,我克服不了自己所有的缺点,但我能够在多次的严格要求下克服一个缺点,并使自身的优点和从书中、从优秀老师身上学到的经验点点滴滴滴“常态化”,使它们不再难得一见,而是随处可见。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4
《螳螂捕蝉》的故事由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正谏》中的《吴王欲伐荆》改编而来,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等到开始深入研读文本,才发现麻烦大了:这篇课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
课文中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个寓言,但整篇文章其实是个故事,其结构类似于“文包诗”,螳螂捕蝉只是“故事里的故事”。可是教参里面很明确地说它就是一篇寓言,查了相关资料,也都说是寓言。到底是故事还是寓言?这个问题令我非常纠结。因为不同的文体,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后来我想,编者把这样一篇故事放在六年级下学期,应该是有意图的。小学阶段学过的很多寓言故事,学生对于寓言的特征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个故事安排在这里,更多关注的可能是寓言的运用。当然,这篇课文中少年的高明不仅仅在于寓言的使用,但我的着眼点最后还是落在了寓言上,确定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学寓言,用寓言。
基于这个想法,第一次试教时我把寓言故事拎出来单独讲。按照寓言的一般教学思路,读故事,明道理。然后讨论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寓言来劝吴王。结果发现,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原本精彩的'故事变成了枯燥的分析,试教的效果也非常糟糕。后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寓言放在故事中,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少年为什么选用这个故事来劝吴王?力求在把寓言的文体特点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故事的教学中去;二是少年为了用好这个故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个问题着眼让学生体悟于少年劝说的巧妙,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少年的一举一动和讲寓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选择清晨,手拿弹弓,都是为了给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为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做好铺垫。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我还是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采用了自读、讨论、交流的方式。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设计了“少年,你的心思我来猜”的课堂情境对话。最后再让学生为吴王设计讲话稿,让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5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为“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生对于寓言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但他们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体会蕴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形象的故事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少年巧妙劝说中显露出的惊人的机智与高超的谋略。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体现以下两点:
一是体现合作式学习。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小组合作,互讲互评;
二是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即在学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维进入死胡同时,及时拨云见日,让学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畅快。
下面例举课堂实录一个片断:
师:这位少年每天拿着弹弓到花园里转悠,一连三个早晨,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毫不介意,这是为什么?
生1:他在寻找猎物。
生2:不对,我觉得他是在寻找机会,好接近吴王。
师:理由呢?
生2: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之后,才来花园里转悠,说明他正想办法要解决劝说吴王的问题。
师:有道理。大家赞成吗?
生3:赞成。我认为他是在故意引起吴王的注意。不然为什么连续去了三天呢?
师:他打着鸟了吗?他讲给吴王的.故事是亲眼看见的吗?
生1:是亲眼看见的,不然怎么会讲得那么详细?
生2:不是真的,我认为他早已想好了对策,只是想借这个故事来劝说吴王。
生3:我也赞成不是真的,你想树那么高,树叶又密,他哪能对螳螂捕蝉看得那么清呢?
师:有道理,谁还说?
生4:我认为他或许以前见过,现在用他来说服吴王,更能表现出少年惊人的机智与谋略。
师:理解得相当深刻。他的做法妙在哪儿呢?
生1:吴王已下了决心,但他却说服了吴王。
生2:他不但说服了吴王,而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辩着,议论着,不觉已到下课,仍意犹未尽。
教学反思: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提纲挈领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如本文内容浅显明白,但学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认为少年真的碰到这样的事,恰好用来说服吴王,这样就不能够充分表现出少年的机智与谋略。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契机,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比较人教版与苏教版小语教材,我感觉苏教版对学生的总体要求较低,而且要求不明确,这实际是给教师留下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一无所获。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挖掘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篇6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面对大臣们和少年的劝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导入,从对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故事和人物两方面展开教学:
一、螳螂捕蝉的故事,含沙射影,发人深思。
在要求学生复述故事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蝉— 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当时的.形势图,进一步体会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当时吴国的处境和故事的巧妙之处。
二、少年劝阻的方法巧妙,彰显其勇敢机智。
通过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以及劝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结果来理解“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进而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在教学中,通过媒体的辅助,学生在理解“蝉—螳螂—黄雀—少年”与“吴国、楚国及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感觉到难度并不是太大。但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螳螂捕蝉》这一课中所受的启发时,由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以及学生对故事的中心—“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有很大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