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2
【优】《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小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3、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记录,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对声音的现象产生浓厚兴趣。
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鼓、钢尺、橡皮筋、音叉、水槽、水、碎玉米粒、记录表等。
教师演示:鼓、钢尺、橡皮筋、音叉、水槽、水、碎玉米粒、等。
教学过程:
一、猜音导课
1、猜声音
(1)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声音,请听:
(2)课件出示:流水声、小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等
(3)生猜声音。
2、导课板书:我们每天都在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1、提出要求: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面鼓、一把钢尺和一个橡皮筋(课件出示)。现在他们发出声音了吗?一会儿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想办法使这三样物体发出声音,完成任务的同学就以正确的坐姿告诉老师。
2、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①谈话:下面那个小组愿意上台来给大家交流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使这三样物体发出声音的?
②学生演示,教师引导---怎样使物体发出声音?
鼓——————————敲击、拍打
钢尺—————————拨动
橡皮筋————————拨动
4、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①提出问题: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疑问:鼓、钢尺、橡皮筋这些发声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②进行假设:哪位同学能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测呢?(学生可能会说:声音是受到力的作用产生的或声音是由物体运动、摩擦等产生的,也可能会说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提出疑问,产生认知冲突
是这样吗?教师演示:我这样用力按压鼓面,鼓会发出声音吗?这样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会发出声音吗?这样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会发出声音吗?刚才这些物体也都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都运动了的,它们发出声音了吗?生答:没有。
(二)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
(过渡):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发声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观察这三样物体在发声时的共同现象。比一比,谁发现了科学的奥秘!
1、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在小组内再一次使鼓、钢尺、橡皮筋发出声音并认真观察它们在发声时的现象和不发声时的现象,然后填好记录单。
②实验时每种物体选用一种发声方法:鼓统一选用敲击的方法;钢尺选用把它压在桌上,再去拨动在桌外的部分;橡皮筋选用把它拉紧再拨动的方法。
2、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课件出示记录表)
①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你们的伟大发现?
钢尺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你能用动作来形容一下吗?归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在科学上我们用“振动”这个词来描述。(板书:振动)那钢尺不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橡皮筋在发声时有什么想象?你能用动作来形容吗?可以用哪个词来描述?不发声时有什么想象?
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不发生时有什么现象?(学生边说师边板书)
②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区别?
(三)验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过渡):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钢尺、橡皮筋、鼓在发声时都在振动,那么,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1、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设疑: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看看音叉在振动吗?谁能帮老师,想想怎样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音叉在发声时是否会振动呢?
2、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实验。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4、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用手摸击打过的音叉手会有什么感觉?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触水面会有什么现象?水面变化说明了什么?(板书:音叉———振动)
6、物体停止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
①谈话: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②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播放视频)
6、小结:通过以上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与课前的猜测和假设一样吗?怎样解答课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拓展应用
1、猜一猜: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
2、我是小法官(判断题)
①物体没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 )
②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③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产生的。 ()
④物体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原因。 ()
3、走近声音的资料库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通过实验,发现了这么一个有价值的科学知识,关于声音其实还有很多的奥秘,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资料库吧!(课件播放视频)
四、课堂小结
1、谁来说说你有哪些收获?看来,在科学课中只要大家动手实验并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就一定能发现许多的科学奥秘。
2、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去观察各种声音是由什么振动产生的,声音又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课件出示)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
2、教材内容特点;
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
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
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
1、教具:
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
⑵、音响,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让学生加深对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
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
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准备
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波的产生
1.声音的发生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
演示实验:
(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
(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
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课堂交流: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叙述原因。
(2)演示实验:如图二所示,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
课堂提问:当低频扬声器发声时,纸盆前方的烛焰会有怎样的反应?为什么?
(3)发声体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
演示实验:弹簧形成的疏密波
提问:
①当用手推动长弹簧的一端时,请你叙述观察到的现象。
②当疏密相间的形状在弹簧中传播时,弹簧的每一
圈是否一直向另一端运动?
分别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讨论回答。
阅读课文:P38(以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弹簧形成的疏密波类比声波的传播,加深对“声波是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理解。)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2。
(2)预习声波的传播,收集有关现代声纳技术的应用。
(二).声波的传播
1.声波传播的条件
(1)提问:只要有物体在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吗?
演示实验:如图三所示,将闹钟放入真空罩中,连续抽气。
结论: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通过介质。
(2)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卡P27—1和2(其中2可当堂选择几名学生实践后当堂交流)图三
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学习活动卡P27—3,教师事先用录音机录
一段本班学生的讲话,在班中播放,让同学们猜一猜是谁?
结论:声波不仅可在气体中传播,而且可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阅读课文:P38—39
2.声速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P39—41
(1)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
物质
速度(米/秒)
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
空气
340
1.0倍
水
1500
4.4倍
木材(松树)
3300
9.7倍
铁、玻璃
5000
14.7倍
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
(2)声波的反射
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有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
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波的能力强,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
(3)回声
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回声的应用及防止和现代声纳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现代声纳技术应用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声波的接收——耳
讲解与阅读课文相结合,阅读课文:
3.作业
(1)思考与练习1、3、4、5、6。
(2)完成学习活动卡P28。(由学生回家完成四个实验中的1——2个)
(三)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活动卡P28中的实验。
1.选择相同实验内容的学生分组交流。
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课堂进行交流。
3.教师根据课堂交流情况作小结。
4.作业:学习指导“基本训练”。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