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桂花雨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1
《桂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作者回忆童年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无比怀念。由于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设计时我比较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反复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鉴于以往课堂上效率不高,并且教学语言过于拖沓的毛病,这次我特别提醒自己在语言上尽量简洁,不过多重复同一个问题或答案,而且在把握课文重点段落上,把目光注视在“摇桂花”这一段。这个段落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本节课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读,从开始的师生合作读,到小组赛读、自由读、默读,再到“摇桂花”时的想象读,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
在学习中,我认识到一个好的板书对教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于是我在这节课上,考虑能否让板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想到桂花的形状是四个花瓣的,于是我把板书设计成一朵桂花的形状,果然学生一看板书就觉得耳目一新,对课文的理解也容易得多。这节课在板书设计上的尝试,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一个新的发现。
话说回来,反思这节课,仍有很多不足值得我去关注。例如:对重点字词的挖掘不够深。如“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对“浸”字的理解引导不足,使得学生理解不够透彻,进而对桂花香也感悟不到深处。又如最后一段“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对“又”字的理解,可以引申到体会作者感情,但在教学中我没有把握好。在体会词语的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上,我更应该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对重点语句的挖掘习惯。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2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配乐朗读课文,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浓郁的氛围,为学好本课确定感情基调。
在《风中的旋律》这首优美的曲子的伴奏下,我泛读课文,把学生引入一个对故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怀念的氛围之中。
二、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做任何一件事只要有了迫切的期待就一定会做得很好。鉴于此,我在配乐朗读结束之后和学生谈话,提出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感受桂花的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何完成这一期待?我给学生指出了阅读的`方法——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边读边品味。
三、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课文边享受作者的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
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地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本节课的教学结束之后,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整改措施:
1.对于新课标的学习还是不够,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标的核心内容。虽然本节课看似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有些时候学生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知识形式上看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还是在老师的幕后操纵下进行被动的学习。这是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要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被动的“要我学”转换成主动的“我要学”。
2.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思路还不是很清晰。如果我再教学这一课的话,我会这样来设计: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什么是桂花雨?”然后抓住文中的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魅力,感悟摇花的乐趣。接下来抓住一个“浸”字感受桂花雨的迷人香气。最后通过对比母亲的话体会母亲的思乡之情。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3
《桂花雨》的作者是琦君,她写的这篇文章的确十分优美。初捧这篇文章,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可是,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必须要将自我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头就是我今日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资料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欢乐心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资料,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资料,再从文中找出描述图画资料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境和“摇桂花”的欢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主角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欢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境,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终,引导学生回忆自我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本事的迁移。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述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景就不一样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明白,这方面仅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经过这次上课,我发现了自身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或许,有些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但学习无止境。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4
课文第三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我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我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写在小黑板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规划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我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着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我及时播放摇桂花的录象,相机说话:“大家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上,有的甚至落到我们张大的嘴里。
此时,你们想说些什么吗?”这是,学生已完全进入情景,美妙的词句也就脱口而出。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5
桂花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桂花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6
上完《桂花雨》一课,自我感知,效果良好,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赏出喜爱。
我根据课文资料,自制了《桂花雨》课件,大连的孩子赏过槐花,但从来没有见过桂花,那一张张桂花图片展此刻学生面前时,他们异常地兴奋,看得出他们喜爱桂花。于是到文中去体会“我喜欢的是桂花”。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淡化了教学的难点。
2、读出快乐。
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着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
3、悟出真情。
作者仅仅在写摇落的桂花雨吗?母亲的话,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在反复的体会中悟出真情——思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