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
(教室内学生分四个小组围坐)
师:今天我们这样坐在教室里,跟平常不一样。你们意识到什么了?
生:小组学习。
师:对啦!小组学习,然后小组擂台赛。今天上课我只讲二十分钟,跟大家一起学二十分钟,剩下的时间就你们自己学了,行吗?(学生:行)好的。大家一起说,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齐)夜莺的歌声。
师:夜莺,这是什么东西?
生:是一种鸟。
师:对,看我写字。(板书“夜莺的歌声”)看这个题目好像是说一只夜莺在唱歌,是吗?(生答是)你们读过课文没有?啊,读了三四遍。你们读的时候发现没有:这篇课文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中人物的名称都是用动物来代替的。
师:谁同意他的说法?(无人举手)他可能是说,那德国军官问那个小孩子“这里还有人吗?”小孩子说,有麻雀、乌鸦等等,他说了一些鸟儿,是不是这样想的?(生答是)是可以这样想。这是那个小孩在戏弄德国兵。谁还看出别的不一样之处?
生:这篇课文分开了几节?
师:分成了几节?它有标志吗?
生:没有。
师:没有标志你怎么看出它分了几节?
生:因为它节与节之间隔开了一行。
师:你不是说没有标志吗?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是不是一种标志呢?(生答是)对,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学生看书)
生: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师:你们浏览一下──你们不是已经读了三、四遍吗?现在浏览一下第一段,看它写了什么事?(学生看书)那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第一段是写一次战斗结束后,一队德国军发现一个小孩子在河边吹口哨。
师:你的意思是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孩子?这一段的产人公应该是谁?
生:这一段主要写德国兵发现了小孩子,并让他带路
师:要按你这样的说法,主人公还是德国人。整篇课文的主人公应该是谁呢?
生:应该是那个小孩子。
师:那么你说各段的意思时,都应该站在小孩子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生:这一段讲小孩子被德国兵发现了,他们让小孩子带路。
师:小孩子愿意不愿意让德国兵发现?
生:愿意。
师:那么他是被动地被发现吗?这样总结第一段的意思行吗?如果说小孩子是主动地,想让德国兵发现,那应该怎么说?
生:小孩子让德国兵发现,并给他们带路。
师:呀!这小孩子是“汉汗”!(笑声)
生:小孩子故意吹口哨让德国兵发现。
师:这是他在干什么?
生:他准备带德国兵到游击队的埋伏地,让游击队消灭他们。
师:意思说对了,就缺一个词:小孩子在干什么?
生:小孩子引诱敌人让他们被消灭。
师:要是用两个字来说的话,这叫什么?
生:诱敌。
师:对啦,就这么一个词。(板书“诱敌”)再翻翻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学生读文)他在前面走,敌人在后面跟着一直走进埋伏圈。这叫什么?
生:带路。
师:对。(板书“带路”)第三段讲什么?
生:讲小孩子让游击队歼灭敌人。
师:如果还要用两个字(指板书)写上,该写什么?
生:歼敌。
师:对不对?(生答对,教师板书“歼敌”)第四段?第二天他又跑到村口的岔路口吹起口哨了。他又去干什么?
生:又去诱敌。
师:“又去诱敌”黑板上该怎么写?
生:又诱。
师:“又诱”?有点别扭,意思对,把“又”字再换一个字。
生:再诱。
师:对再诱。“又诱”也讲得通,但把两个同声的字放在一起读起来绕嘴,也不好听。换成“再诱”。(板书“再诱”)他就这样用他的口哨声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敌人,带到埋伏圈里,让游击队把他们一群又一群地歼灭。小孩子能干不能干?
生:能干。
师:他凭着什么去诱敌的?看课题,就凭着他模仿夜莺的歌声。这孩子很了不起。我们再仔细看一下第一段,小孩子和德国军官有几次对话?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说了那么多话,当然都是应答如流。找一句最精彩的。
生:(读文)小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师:这就精彩了?你们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到山上去放羊,他想逗人家玩,就喊“狼来了,狼来了”,结果人们上去救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第二次他又喊,人们又上去了。又什么都没有。第三次真的狼来了,他喊“狼来了,狼来了!”“野兽来了,野兽来了!”这不都一样吗?你怎么认为这个就精彩了?
生:这是小孩子在骂德国兵的。
师:是骂德国兵的,而且是婉转的,但又是面对面地骂他“你是野兽,你是野兽!”可那个德国军官却怎么样啊!有口……
生:难言。
师:是啊,有口难言,有口难辩。所以你认为很精彩,是吗?(生答是)骂敌人是野兽。看我写(板书“斥”),斥,什么叫斥?(生答斥责),什么叫斥责?生答:很狠地批评,(狠狠地骂)骂谁呢?(板书“敌为兽”)斥敌为兽。他就说了一句话吗?你们看他说的那些话,都怎么样啊?
生:都很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盘问。
师:那你把那些对话都来读一下。(生读文)小孩子说的麻雀,乌鸦、猫头鹰是真的那些鸟儿,还是说敌人是乌鸦、猫头鹰?
生:敌人。
师:这可错了。他是说真的鸟儿。他故意说一些真的。让敌人看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说小孩话,就不怀疑他了,是吧?他是在和敌人打岔、兜圈子。从小孩子整个应答的过程来看,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的表现吗?
生:巧妙。
师:可以,还有吗?
生:(数人答:奇妙、机智、新奇、奇特、机巧、奇异、又奇又巧等)
师:看来你们对“巧”和“奇”两个字最感兴趣。大家看黑板,我这里已经写了“斥敌为兽”,如果用“奇”字,该怎么往下写?
生:写“对答奇”。
师:很好,很好。还有别的吗?
生:写“应对奇”。
师:“应对”不是和“对答”一样的意思吗?
生:写“应对”更像写诗。
第二部分
师:有意思,他看出来我想写成诗,说“应对”有点文言的味道,古香古色的,有点古味儿。好,我们就按他的写。(板书“应对奇”)再想一下,我要是想写“巧”字,谈怎么写?
生:写“巧安排”
师:编得挺好,但小孩子并没有安排什么,只是在和敌人巧妙地应答,对话。
生:写“应对巧”
师:不太好,一是和刚才“应对奇”太相似,二是念起来不顺口,“应对巧”,听,都是往下压的语调。
生:写“巧对答”
师:也不太好。看我写一个怎么样?(另外板书一行“斥敌为兽巧周旋”)“周旋”懂吗?就是用说话和敌人怎样?(用手做绕圈子的动作)
生:绕圈子。
师:对了!和敌人绕圈子说话。这一下我们的任务可重了,每段都得写两句,最后出来两首诗?好吗?(生答好)好是好,可是难啊!希望大家努力,把这两首诗写出来!现在开始再看第二段“带路”,孩子继续和敌人周旋。这一段文字少,很短,应该好搞一些,你来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课文)
师:孩子一边走一边学鸟叫,还用手打树枝,拾松果(做动作)你们觉得孩子怎么样?
生:小孩子什么也不怕,从从容容,叫敌人不怀疑。
生:这一段小孩子又说敌人是蘑菇,洋蘑菇。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德国军官问小孩这里有游击队吗?小孩装傻,说(读文):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一边装傻,一边就把敌人又骂成了蘑菇。
师:很好,这一小段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联系后面的课文想一想。
生:最重要的是他学夜莺和杜鹃叫。这是他和游击队约定的暗号。夜莺叫一声就代表一个德国兵,杜鹃叫一声代表一挺机关枪。这是小孩子在给游击传递情况,敌人的情况。
师:也可以叫敌人的情报,敌情。很好,她把下一段的意思也讲得差不多了。那么这里怎么写(指黑板)?
生:写“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不简单,七个字写出两种鸟,但没有说明这鸟儿在叫。
生:写“夜莺唱完杜鹃叫”。
师:好多了,但写诗得押韵,我给你们改两个字。(板书“夜莺唱罢杜鹃啼”)行吗?(生答行)“罢”就是唱完了,也有一点古味儿,“啼”当然就是叫了,这就和上一句的“奇”押韵。还有第二首诗呢,上一行最后的'一个字是“旋”,怎么写押韵?
生:就写我刚才说的“学了夜莺学杜鹃”。
师:韵是押上了,但还是没说出鸟在叫啊!让它们叫起来。
生:写“夜莺唱罢……唱杜鹃”。
师:很好,只是两个“唱”有点重复。我还给改一字。(板书“夜莺唱罢鸣杜鹃”。鸣、叫、啼意思差不多,可以吧?
生:可以。
师:刚才说小孩子给游击队送情报,送到没有?
生:送到了。
师:(板书“情报送达”)这样写行吗?(生答行)情报送到后,怎么样?
生:敌人被歼灭了。
师:孩子怎样了?
生:孩子不见了,他听见口哨声,也是暗号,就钻到密林中去了。
师:我这里(指板书“情报送达”后面)写什么?写“敌被歼”还是写“人不见”,孩子不见了,哪个好?
生:我觉得哪个都行。(众笑)
师:好吧,我们两首诗各用一个。(有学生举手)
生:两个都用,第一首诗就又不押韵了。
师:说得好,动了脑筋。但是我告诉你,诗的第一、二、四句要押韵,第三句可以不押。好了,我们把它写上。(板书“情报送达人不见”,“情板送达敌被歼”──啊呀!这个“歼”字是第一声,和上面的“旋”“鹃”都是上扬的声调,读起来不好听。我们这样写吧,改成“歼德寇”。“寇”字知道吧,什么意思?
生:土匪、强盗。
师:“歼德寇”行吗?(生答行,教师改写板书)第四段比较简单,孩子又去做什么?
生:又学夜莺叫。
师:对。(板书“莺声又起”)孩子又像原来一样去等谁?
生:等敌人再来。
师:是的。这个“等”我换一个字(板书“待”)行吗?
生:可以。
师:等敌人再来,(板书“敌”,与“待”字中间留一空)等待什么样的敌人?一个字。
生:强敌。
师:太夸奖他们了!
生:顽敌。
师:行!这个可以。(板书“顽”)还有第二首呢,也把这一句“莺声又起待顽敌”写上行吗?
生:不押韵了。
师:小小地变动一下就可以了。谁有这个机智?
生:把“敌”和“顽”两个字换一下,变换一下位置,写成“敌顽”。
师:非常好!(板书“莺声又起待敌顽”)太聪明了!我们一下子写出两首诗来,大家一起把它读一下第一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应对奇,夜莺唱罢杜鹃啼。情报送达人不见,莺声又起待顽敌。”
师:好,读第二首。
生:(读板书)斥敌为兽巧周旋,夜莺唱罢鸣杜鹃。情报送达歼德寇,莺声又起待敌顽。
师:(看表)从上课到现在我们用了二十三分钟,学习了几段课文的主要意思,但学习得比较粗。课文语句中还有很多写得精妙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学?(生答想)想学,但是我不管了,你们自己学。这不分了四个组吗?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学习、议论。先小组内学,学完了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成果,要想出一个汇报的形式,怎样汇报,各小组自己想办法,看哪组的办法好。好了,现在开始自学,议论,下节课开始汇报。
(学生分组学习,共学习十五分钟,教师组间巡视、指导)
师:好了,时间到了,先下课,下课后没商量好的小组可以抽点时间再研究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
师:准备好汇报没有?哪一组先汇报?(第三组举手)好,你们先来。(第三组全体同学拿着课本上台前)
师:谁是负责人?啊,是你。你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组打算用什么方法汇报,这么多同学各自都有什么安排?
生:(负责人)我们是用上课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同学们讨论问题的方法来汇报。
师:角色怎么分配?
生:由苏扬当老师,大家都当学生。
师:好吧,开始。
(“学生”们围坐在地,“老师”站在圈边)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支老师的指导,充分地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现在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第一大段。下面我提几个问题请大家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在河岸边坐着的小男孩是谁?他在干什么?
“学生”:是一个小男孩坐在那里,他是专门用学鸟叫声引来敌人,然后负责把敌人领到游击队的埋伏地去消灭他们。
“老师”:第一个问题答对了。第二个问题,那个小男孩既然是要引诱敌人,那他为什么要穿绿色的衣服?
“学生”:他穿绿色的衣服是为了游击队开火时,他方便逃跑。
“老师”:没有说明白,为什么穿绿色衣服就方便逃跑?
“学生”:因为周围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跟他的衣服颜色差不多,他往里一钻就不见了。
(教师插话:这个小孩利用了“仿生学”──保护色!笑声)
“老师”:在第九自然段,书上说:那军官“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这是为什么?
“学生”:这个军官突然想到了让这个孩子给他带路,去寻找游击队。
“老师”:那他为什么要冷笑。
“学生”:其实他是想装个笑脸,但装不好,勉强地笑,就成了冷笑。
“老师”:很好,表扬你!(众笑)下一个问题,在第十六自然段那军官喊了一声“蠢东西”,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学生”:因为战争一开始,村子里的人就都跑了,就剩小孩子一个人,所以军官说他是蠢东西。
“学生”:(女)老师,他说得不对!我认为在上一句小孩子说“野兽来了”,也许这个军官听出来是骂他的,但他又有口……有口难言,不好说什么,就气愤地骂小孩子蠢东西。
“学生”:那军官要是听出来是骂他,他早把小孩杀了!
“学生”:(女)军官想让小孩带路不现在杀他,先让他带路,带完路肯定要杀他。他想先利用小孩带路就忍着气没有..没有发出来(教师插话:没有发作)没有发作,只骂了一句蠢东西,轻蔑地微笑了一下。他心里可能在说,哼,别以为我不知道,一会儿再收拾你!
“老师”:你们两个人辩论得很好,但我同意关玉婷(女生)的意见,你们同意谁的意见?
“学生”:(齐)同意关玉婷的。
“老师”:那就是关玉婷说得对!(教师插话:哈!少数服从多数。笑声)现在提最后一个问题:军官用什么东西来引诱小孩让他带路的?
“学生”:军官是用火机引诱小孩的。
“老师”:这节课上完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我不知道“木屑”是什么意思。
“老师”:谁来答?(“学生”举手)请荣庄同学回答)
“学生”:木屑就是削木头时削下来的碎片碎沫。
“学生”:我不明白“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学生”:垂头丧气就是提不起精神的样子,低着头有气无力的样子。
“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我们就下课。
(教师插话:我有一个问题可不可以问你们?)
“学生”:可以。
(教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突出地表现了德国军官的凶恶?)
“学生”:第十九自然段军官说:“要是你把我们带到别处去,我就把你们的脑袋拧下来。听懂了吗?”这一句表现得敌人最凶恶。
(教师:很不错。全组学生走下台前并向全班招手示意。)
师:第三组同学表演了一段上课的情景,“老师”提了问题,大家回答,又让“学生”提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很好,还形成了小小的辩论。但有的问题提得太简单了,比如德国军官用什么引诱小孩带路,答案只有两个字“火机”,太容易了。不过总地来说,你们认为第三小组的汇报可以得到 A、B、C、D哪一级的评价?(学生答A级)好吧,大家都同意A级,我们就给他们评A级。(板书“第三组A)下面由第二组表演
,(第二组全体上台前)谁来报告?
生:我们第二组是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汇报这一段,曹毅然表演军官,王智慧表演小孩,其他人表演敌兵,我来当画外音。
(一学生用课本和手做了一个电视剧开拍的动作,并说:电视剧《夜莺的歌声》第一集,灯光、摄影、录音就位,开始!笑声)
画外音:夜莺的歌声响起来了。
(小孩子用口哨模仿鸟叫,军官领着一队德国兵大摇大摆,挺胸凸肚走来,大笑声)
画外音:一个德国军官带着一队德国兵来到一座烧焦了的村庄。他们发现在这很静的地方,一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低着头,手里削着什么。
军官:喂,小孩!你在削什么?让我看看。(小孩递哨子)你做得挺巧啊!
画外音:军官点了点头,他那阴沉沉的脸上闪出冷笑的光。
军官: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
小孩: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又用嘴学鸟叫)
军官: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
小孩:怎么会剩下我一个,麻雀、乌鸦、猫头鹰都有,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军官:你这个坏蛋!我问你还有没有人?
小孩:人呀,战争一开始就都跑了,村子里着了火,人们说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画外音:军官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军官:你这个蠢东西!你认识到苏蒙塔斯村的路吗?
小孩:当然认识,我常到那儿去钓鱼。那儿的鱼的可凶了,能吃掉小鹅。
军官:行啦行啦,你带我们去,给你这个小东西(掏出一支钢笔)这是进口的打火机。要是你带错了路,我就拧下你的脑袋。哼哼!(做拧的动作)听懂了吗?
画外音:我们组的电视剧演完了,谢谢!(台下鼓掌)
师:演得不错,下一组,第四组吧!先介绍汇报方法。
(第四组学生上台,有三个钻到黑板架后面)
生:我们也用表演的方法。不过我们演哑剧,军官和小孩都不说话,只做动作,后面专有一个人读叙述,两个人分角色读军官和小孩说的话。前后配合着演。)
师:你们为什么这样表演。
生:这样不用背,(师插话:不用背台词)对,不用背台词,又演得比较全。
师:不错──我也奇怪,为什么有人钻黑板后面去,原来是“幕后音”!(众笑),好,开始。
(口哨声响起,从开头朗读课文,军官带士兵上场,与小孩对话。对话中“军官”不时穿插几个英语单词如NO,OK等。表演过程记录从略)
师:第四组搞得有新意,有点像多人双簧,有创意。这位军官先生还说几句英语,让人们看出他是外来侵略者,很有办法。要是你会几句德语就更好了!(众笑)下面就剩第一组了,请上台!(第一组学生上台,组长介绍汇报方法)
生:我们组用讲故事的方法汇报,由徐迪新扮一位老爷爷,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孩,现在老了,给村里的孩子们讲他当年的故事。
师:形式很好,开始吧。
第二部分
(学生围坐在地,“老爷爷”坐在正面)
老爷爷:孩子们!(众笑)今天我给你们讲一个当年的故事。那时我才十一、二岁,和你们现在差不多。(众笑)那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德国鬼子来侵犯我们国家。有一次,一场战斗刚结束……(后面的内容基本与课文相同,讲述中间“老爷爷”曾两三次向“孩子们”问话,如“你猜孩子怎么说?“你说可恨不可恨?”等等,过程从略)
师:四个组演得都很好,汇报的方法各组都不同,但都很有想象力,很有创造性。刚才第三组得了A,现在评一下第一、二、四组,应该评哪一级?(学生议论,最后都评 A级)好!都是A级。(板书第一组A、第二组A、第四组A)下面我们进行课文第三段的学习和汇报──第一、四段很简单,就不汇报了。但是这次你们四个组先好好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学习汇报。我要求一定要有创新,要与众不同。哪一组的方法最好。我才请上台来。听明白了吧?我只请一个最有创造性的组来。现在开始商量方法。
(各小组研究,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时间约12分钟)
师:商量好了吧?各组长先来简单介绍你们组用什么方法汇报。
生:(第一组)我们请一个同学演双角色,既当军官也当小孩。其余的同学当配音。
师:什么配音。
生:就是模仿小孩子的各种鸟叫声,游击队员的说话声──因为他们是埋伏着的,不能出来演。还有最后的打仗的枪炮声。
师:模仿鸟叫和枪声,在舞台上那叫“效果”。第二组用什么方法?
生:我们还是画外音加表演。
师:和刚才的方法一样。
生:是一样。
师:第三组,你们用什么方法?有没有创新?
生:我们也是表演,但我们觉得游击队的战士也能演,让他们在那边,站在一张桌子后面演。
师:为什么要站在一张桌子后面。
生:桌子代表山,他们在山上。
师:课文上没说游击队埋伏在小山上啊,是树林深处。
生:那桌子就代表树林。
师:嗯,办法不错。第四组讲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我们演一个电视直播节目。我当主持人,请支老师当特邀佳宾,其他同学当观众,他们可以给我们打热线电话。
师:大家一起来评判,你们觉得哪一组的方法最新颖,最有创造性?(生齐:第四组)好,我们就请第四组来表演这场电视直播。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意见,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但我得征求第四组同学的意见,看他们同意不同意。(对第四组)我想让全班同学当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也可以给你们现场打热线电话。可以吗?(生:可以)好,大家注意,第四组的同学邀请全体同学当电视观众,你们也可以给现场主持人打热线电话,好不好?(生:好)那你们第四组除去主持人,佳宾,其余的同学就算现场的观众了,好不好?(生:好!)那这场现场直播马上开始──谁要打热线电话就举手,我们这是土办法。(笑声)
(第四组学生上台,“主持人”坐在正面椅子上,对面是“佳宾”支老师,现场观众坐在“佳宾”的左侧)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每天的“电视剧评论”节目了。最近我台开始播送电视剧《夜莺的歌声》,昨天已播到第 3集,观众反应热烈。今天我们请来了这部电视剧的导演支老师,(全场大笑)来做我们的佳宾。大家欢迎!(学生鼓掌)有不少观众给我们打来电话,询问有关这部片子的问题,您能做一些解答吗?(“主持人”的这段话有手稿)
佳宾:可以,尽我所知。谢谢大家信任!
主持人:各位观众,您如果有什么话要说,或有什么问题,请拨热线,我们的电话号码是1234567(全场大笑)支老师,我先代表观众向您请教一个许多观众问过的问题:电视剧里描写的这场战争发生在什么时间?(手稿)
佳宾:这场战争是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法西头子希特勒,勾结了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东条英机,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入了东欧各国,也侵入了当时的苏联,就是现在的俄罗斯。苏联人民英勇抵抗,发起卫国战争。全世界人民也英勇抗击德意日反动派,最后获得了全面胜利。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当时苏联国内的事。
主持人:当时我们中国参没参加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
佳宾:参加了。日本当时侵入了我们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八年抗日战争,到1946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笑声)各位观众请拨电话。(有人举手)
现场观众:我想问支老师一个问题:游击队员的口哨一响,小孩就钻进树林不见了。那树林树那么高,怎么能看不见一个人?
佳宾:这位观众的问题很有意思。一般在树林里不但有高高的树木──那叫乔木,都有树干、树枝分明,比如松树、白桦等。树下一般还长着灌木,就是那种没有主干,丛生的,不很高的,如用来编筐子的荆条,公园里剪得很整齐,像一堵矮墙的黄杨等等都是灌木。小孩子完全有地方可藏。(台下有人举手)
主持人:这里有观众从家中打来电话,您请讲。
电视观众:刚才支老师提到了白桦,课本里也说了。请问白桦是一种什么树木,我们这里有没有?
佳宾:白桦是一种乔木,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白色的树皮,非常柔软,能一层一层剥下来,薄得像纸一样,好像有油性,一点火很爱着。课文上插图画的就是白桦,银白色的树干,很漂亮。老舍先生曾在《林海》里写过“白桦的银裙”。这种树喜欢寒冷,俄罗斯有很多,我国只在东北有白桦。这里是长江流域,应该不会有。还有,这个字读 huà,不要读成 huá。
主持人:谢谢老师的指导,请你讲。
现场观众:我觉得游击队要一个小孩子去诱敌人,这有点危险,万一小孩应付不了,就坏了。
佳宾: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觉得我们的观众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主持人:观众同志们,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请拨1234567。(众笑)
现场观众:这个小孩子很聪明很机智,他敢当面跟敌人军官开玩笑,(有一学生情不自禁地反对,不是开玩笑!)行,不是开玩笑,他当面敢骂敌人是野兽,敌人还没话可说。他很机智,根本不用担心。你这是“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全场大笑)
电视观众:我有一点补充:让小孩子去引诱敌人,敌人容易上当,他们想不到一个小孩子会把他们骗了。
主持人:支老师您看观众们的回答可以不可以?
佳宾:答得很好。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故事,比如《鸡毛信》里的海娃。当然做这样的诱敌工作的确也很危险,因为敌人是非常凶残狡猾的。我们有一首歌里唱的“王二小放牛娃”不就是被敌人杀害了吗?不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就是不怕牺牲的精神。
主持人:各位观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再请一位观众提出问题。请拨热线。
现场观众:游击队员知道有32个鬼子,两挺机关枪,说“对付得了”,就开枪了,歼灭了敌人。如果来的鬼子很多,比如一百多个,二百个,游击队员人少,对付不了,那该怎么办?小孩子还能跑得了吗?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还请现场观众来回答。你如果是那个小孩,你怎么办?
现场观众:我要是那个小孩,一看有这么多敌人,估计游击队对付不了,我就想办法不带他们去。
现场观众:其实带去也没关系,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打死一个少一个。反正树林很密敌人地形不熟,小孩子也会钻进灌木丛,游击队员也转移走了。
现场观众:游击队和小孩子一定有事先的约定,多少敌人可以怎么办,都是商量好的。(台下有举手)
主持人:好,请你把电话打进来。
电视观众:我认为打不打由游击队员决定,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打,反正孩子什么时候都能钻进树林,书上说“对付得了”,就说明也有时候“对付不了”的情况。
主持人:我认为观众同志们讨论得很好。现在我向佳宾支老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您拍这部电视剧,是想告诉观众什么?(台下鼓掌)
佳宾:我要告诉观众的,简单地说就是:侵略者必败,也让观众知道这个不知姓名的孩子是多么机智勇敢!
主持人:谢谢支老师光临今天的节目!各位观众,今天的电视现场直播节目“电视剧评论”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关注我们的节目!再见!(全场鼓掌)
师:电视节目结束了,我们今天的课也该结束了,今天大家学得非常好,非常有创意。好,下课吧。
【全课板书】
诱敌──斥敌为兽应对奇 斥敌为兽巧周旋 第一组A
带路──夜莺唱罢杜鹃啼 夜莺唱罢鸣杜鹃 第二组B
歼敌──情报送达人不见 情报送达歼敌寇 第三组C
再诱──莺声又起待顽敌 莺声又起待敌顽 第四组D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2、巩固“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训练要点。
3、了解课题与中心、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请问: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
“夜莺”指的是谁?(小男孩)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给游击队传送情报。)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读句子,思考夜莺的歌声有什么作用?
四、理解课文
1、初读:
⑴ 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⑵ 从哪儿可看出小男孩是有意让敌人发现的呢?读第2、3自然段。
⑶ 指名分角色读军官和孩子的对话,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理解“刚刚一开火,……就都跑了。”“野兽”实际指什么?
⑷ 再分角色齐读对话。
2、过渡:由于孩子巧妙的回答了德国兵的盘问,德国兵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了他的`话,并且让他带路。路上,小男孩又唱起了夜莺的歌。
⑴ 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为了麻痹敌人,以便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传送情报时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⑵ 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组读第二部分。(一甩一甩……答非所问……故意装做不懂事、天真贪玩,其目的是为了迷惑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
⑶ 齐读第二部分。
3、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
⑴ 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⑵ 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传递情报)
⑶ 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说明小夜莺的重要作用,他不止一次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还说明游击队对他安全的关心。)
⑷ 分角色齐读课文,体会歌声的作用。
⑸ 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都体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为什么小男孩能如此沉着、机智、勇敢呢?用上以下词语,说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憎恨 临危不惧 热爱 应变自如 祖国 敌人 毫无惧色 坦然自若
4、再读:
⑴ 指名读最后两部分。
⑵ 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执行新的任务)
⑶ 齐读“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与哪里相照应?读。
五、巩固,总结
1、找出文中其他相照应的地方。
2、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 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 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 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够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凝神”“寂静”“垂头丧气”的意思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课前准备】
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 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音“模”是多音字,“岔”是翘舌音
(2) “毁”的写法
(3)说说对“凝神”“寂静”“垂头丧气”等词的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分几部分?
3、汇报交流:
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 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
五、浏览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默、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等问题;会用“宛如、兴致勃勃”造句。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4、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2、没见过“杜鹃、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这两种鸟。
3、留有作业和写有含义深刻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讲述 引发兴趣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其惨重的损失。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侵略者总是没有好下场的。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有七八岁的孩童,他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千方百计地打击敌人,有些侵略者直到全部被消灭了,还不知道是怎么落入了抵抗组织巧妙地设下的陷阱中的。不信,我们一起学习《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
二、板书课题,师生质疑
1、齐读课题:
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2、抽生答。
3、教师小结:
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空,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
4、读完课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5、学生质疑。
6、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同桌一起读、快速读等)读课文。
7、初略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解答学生质疑中较简单的问题)。
三、简介情景,加深印象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苏联红军作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四、再读课文,落实字词
课文是如何将这一生动事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再读课文,读时注意本课的生字词。
1、你要提醒同学要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屑”读 xiè,不读 xuè;“挺”读 tǐng,不读 tǐn;
“拧”不读 nǐng,不读 nǐn;“呻”读 shēn,不读 sēn ;
“钉“( dìng)的韵母是后鼻音,也是多音字,还读 dīng;还有“削、空、塞、还”都是多音字。
2、你们还有不理解的词吗?
空旷:地方开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这里是指树林建筑物等被破坏后的景象。
沉寂:非常安静,一点声音也没有。
灌木:矮小而丛生的木本植物。
搭拉:下垂。
木屑:木头的碎木。
轻蔑:看不起,不放在眼里。
磨坊:磨面粉等的作坊。
球果:松树或其他树结的球形果实。
凝神:精神高度集中。
宛转:声音抑扬动听 。
兴致勃勃:兴致、兴趣,这里指兴趣非常浓厚的样子。
宛如:好像、仿佛。
在理解词语的同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能运用这些词语,特别是“宛如、兴致勃勃”。
⑴ “宛如”是一个比喻词,可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① 读文中的句子,谈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② 回忆以前的课文。桂林的水真绿啊,绿得宛如……
③ 学生自己练习说话。
⑵ 读文中有“兴致勃勃”的句子。“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学生仿照文中句式练习造句。(谁,什么时间)兴致勃勃(做什么)
五、留下悬念,布置作业
孩子们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夜莺”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下节课再仔细读课文,通过讨论得到答案。现在请孩子们完成以下作业:
1、抄写课后要求写的生字,注意以下字的写法。(老师在黑板上范写)
喂 挺 甩 滚 毁 惯
2、组词:
削( ) 挺( ) 斯( ) 甩( )
哨( ) 庭( ) 期( ) 用( )
抢( ) 防( ) 汉( ) 惯( )
枪( ) 仿( ) 汗( ) 贯( )
3、造句:
宛如 兴致勃勃。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重点句。
3、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基础知识:
1、正音字
dī qū yín
堤岸 曲折 呻吟
2、多音字
削 xiāo (削苹果) xuē(剥削)
拧 nìng (拧脾气)
nínɡ(拧毛巾)
nǐng (拧螺丝)
钻 zuān (钻 研) zuàn(钻头)
3、区别字
屑(不屑) 埃(埃及) 宛(宛转)莺(夜莺)
霄(九霄) 挨(挨打) 碗(饭碗)鹰(老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
二、整体感知
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2、快速读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2、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
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3、教师总结,学生质疑,解答问题。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3、德国军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4、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孩子故意打岔,避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
5、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学习表达
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
1、造句 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读了课文第一段你了解了什么?(聪明、机智的小夜莺骗取德国兵的信任。)
2、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有意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表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因而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他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爱国精神。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第二段,弄清被称为“夜莺”的那个小孩用什么方法把德国兵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又用什么方法把敌人的人数和装备通知游击队。重点思考以下问题: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3)从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中,你感悟到什么?(夜莺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二、学习第三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能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
三、总结全文。
1、请画出文中首尾照应的句子。
2、理解“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一是小孩叫夜莺,他把敌人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让游击队消灭敌人,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有关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这篇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记叙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的经过,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