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篇1
教学这一课时,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课文的重点掌握得较好。大致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一、自读课文,说说肖邦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能顺利地答出:年轻、杰出、爱国、音乐家。
二、从哪儿可以看出肖邦是个爱国的音乐家?
“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
“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三、抓住课文最后一节——“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表达的欲望特别强烈,不少学生说得很动情、很在理。真让人觉得学生很懂事、很可爱!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篇2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即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及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前奏曲、奏鸣曲等。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这是备课时我看到的一段有关肖邦的资料,当时我被那些数字吸引着,立即从网上搜索他的作品来听。真的`,各种风格的都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抒情风格的钢琴曲,舒缓的乐曲让人沉醉。我不是一个音乐细胞很好的人,因此个人的喜好左右着欣赏水平。
在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我有过很多的感动。感动于肖邦对祖国那强烈的爱,惊诧于他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心中的那份深入每一个细胞的爱国之情。读了好几遍课文,每当读到他对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时,我都会停滞不前,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境,将那画面定格细细品味,不止一次地想用一段他的乐曲来映衬当时情境。试着选了几段,配了自己的读书,却发现不如没有。因为弥留之际的肖邦对姐姐是“喃喃地说”,那是一种低到几乎没有的声音,用任何底乐都显得有些多余,不如让学生闭目轻读体会吧。
学完课文布置学生去读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第三课时的时候有学生对我说肖邦和这三位一样爱国爱得很深,至死不渝,但很无奈,都有深深的遗憾。至此我觉得这篇课文可以结束了。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很幸运,校长光顾了我班,和大家共同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虽说课前有准备,但对于这类脱离学生生活的课文,空洞的说教很难唤醒学生与文本间的共鸣。我只能尽我所能,让学生融入文本。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对于第二自然段“师生送别”这一场面处理得比较成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作了些调整,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根据提示对段落进行分层。而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文中的哪些场景最让你感动?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不同的情境。
如:在教学“咏唱送别曲”时,我引导学生运用角色体验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送别人群中的一员,你会对肖邦说些什么,并要求用上“即使你远在他乡,xxxx。”的句式。在教学“赠送银杯”时,我用引读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面对老师、同学深情的歌声,面对老师埃斯内尔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自始至终,肖邦始终没说一句话。他真的无话可说吗?假如你就是此时的肖邦,你想说些什么呢?请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畅所欲言,真正走进了肖邦的内心。
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上主宰太多,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定教,让教为学服务,值得我的深思。说真的,如果教一篇课文,让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师讲为主,其实很好上。但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理解一篇课文,而是通过理解课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课文,学到方法最重要。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知从何下手。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第一课时
[教学背景]
由于本地灰椋鸟很少,因此学生对灰椋鸟认识不够。而且本课上得有点匆忙,学生没有预习就开始上了,导致学生在课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现象白描]
音乐《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介绍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个学生的阿姨,充分运用学生资源,让她介绍徐秀娟的事迹,学生听得很投入。)然后学生自学并交流自学感受:
师:同学们,在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
正当学生大谈自己的不解之处时,突然一个学生说:
老师,我觉得文中有一处写得是矛盾的。
师:哦?
生:课文前面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却说“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觉得这两句话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说灰椋鸟是灰灰的,而后面却说灰椋鸟是金红色的。
(这时让我想起了去年教这一课时的情景:
学生也提出了相类似的问题,可是我当时因为自己心中没数,竟当场楞在那,并且一时间还和学生有同感呢!还表扬了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挑战教材,还说:教材有点时候是会出现错误的`!课后还饶有趣味地和同事谈起这件事,结果同事却反对我的看法,她说:你自己再读读课文哦!这半句意味深长的话让我低下了头,又重新认真读起了文章,结果……哎!真如同事所说,我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件事让我深思了许久,它让我了解了自己教学的薄弱,更让我懂得了要想使学生得“鱼”,必须自己先取得“渔”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渔而得鱼也!
因此从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读三遍,尽量把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考虑好,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教这篇课文前,我更是细心又细心地读了又读,以免再出现同样的贻误学生的场面。)
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因为我对此问题心中有数,而且知道这问题并不难解决,只是这为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不熟导致产生这样的疑问的,因此我并没有马上让其他学生帮她解决这一问题,而是对她说: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可是如果你在把课文多读几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杨老师相信你的实力哦!
第二天上课,这位学生自己站起来说:
老师,昨天哪个问题我已经解决了
师:哦?你怎么解决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读了一遍课文,可是我还是不懂,我又读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读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师;真会学习!(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掌)说来听听。
生:课文前面说得灰椋鸟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颜色。而后面说它是金红色的,是因为那时是: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鸟映红了,所以变成了金红色的。
后续说到这儿我们都感觉很不错了,可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满足,此时竟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觉得作者说灰椋鸟金红色的,还带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为作者对灰椋鸟认识不深,认为它没什么好看的,所以说它是灰灰的,没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内心里已经非常喜爱灰椋鸟了,他感觉灰椋鸟很美丽,所以把自己的喜爱之请就溢于言表,就说“灰椋鸟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教学反思]:
1、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善于从文中找出问题,并敢于表达心中的疑问,这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这位学生在读课文时发现了文章的矛盾之处,没有隐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来,或许这是每个同学心中相同的疑问,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更为老师日后更好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2、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当学生有不解时,教师应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因此让学生跟着我错误地理解了课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响学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万全的准备,才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更让学生学到了怎样去解决问题。
3、言为心声,文章也是作者个性的载体。学生在学习每篇文章时,也理应做个性化的解读。而教师则应加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作反问,而后潜心探索,获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学生对教材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样,在不知道对错的情况下就随意对学生大肆表扬的话,或许就造就了学生的随意。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篇5
字字句句都是情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学习师友送别部分,孩子们都很动情。有一个孩子忍不住说道,作者真有才,把离别场景写活了。我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班孩子的习作软肋于是让他们说说文章好在哪儿?
生1:你总说我们的文章干巴巴的,现在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写人物的动作,紧紧地握住捧过回首望了望等这些写得很传神。
生2:作者还描写的了埃斯内尔送别时说的话,抓住语言来描写。
生3:作者的语言描写值得学习,只写了老师的话,而没有像我平时作文那样一问一答,特别罗嗦,像流水帐,现在我知道了语言描写不一定要一问一答。
生4:作者没有一问一答,但描写了肖邦的反应:感动地点了点头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等,让我们觉得情意深长。
师:是啊,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为了指导好背诵,也为了体会情感,我说,作者的文字总是包含着情感的,看看作者描写了送别的几个小场景,能读出其中的`情感吗?
说实话,这几个小场景,在教学资料上有: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可是孩子们的概括更让惊讶:歌别、话别、礼别、目送。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概括的。一个孩子居然说,你以前教我们学送别诗的时候说的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情在歌中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话别情深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以物寄相思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满目皆情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了马车,疾驰而去。突然发现,学生的思维走得比我远。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
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2、咏唱送别曲
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
二、学习第五节
( 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
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
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
b、肖邦爱国
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
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
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
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
三、学习第三节
1、 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
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
(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
板书: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化音符
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
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
指导读(悲愤)
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
指名读最后一节。
比较: 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39岁。
当时他才39岁。
(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
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
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
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
六、拓展
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
(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
七、作业设计:
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
板书设计: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离开祖国——满怀悲愤
1、咏唱送别曲
告别
2、无论……都…… 不要忘记祖国
3、赠银杯
起义失败 ——一腔热血 化 音符
爱国行动
思念祖国 ——工作、工作、再工作
爱国语言 : 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
教学反思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揭题质疑
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
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
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 “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
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
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
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渲染淋漓尽致。
4、讨论解疑、悟情
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
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