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2025/09/2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篇1

在今年我镇教学比武活动中,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3课《坐井观天》,这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我以展示背诵《识字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我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学生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接着小组合作进行拼读;然后由我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这期间,我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再让学生说说无边无际的.(),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在此基础上回到文本,“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来找点水喝。”让学生说话,说说小鸟在飞的途中可能见到了什么。累不累?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鸟也许见到高高的山,大大的城市等等。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我利用课件,让学生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通过青蛙出错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我在教学寓意这一部分时,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的,而不是纯粹的说教。“你喜欢青蛙还是小鸟?为什么?”“怎样才能见多识广?”这样就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要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达到了本课教学目的。

通过这活动,我得到了我镇众多语文教学专家的点评,他们的点评使我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我注意:作为语文教师,课堂语言一定精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才能做一些个真正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篇2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和思考,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是课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在重点词语的把握上漏掉了一个较重要的词“井沿”,其实我可以通过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井沿的意思,感受对话发生的场所等,并且引出文章第一段话,让文章通过三个词连成一个整体,不会让人有断章的感觉,所以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文章的完整性。

另外,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篇3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这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再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上无边无际这个词语,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在此基础上我再回到文本,“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让学生说话小鸟可能飞过哪里。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十分精彩,小鸟可能飞过雄伟的高山、一望无边的大海、辽阔的田野、美丽的城市……我再因势利导,“它飞过这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一边,天可真是无边无际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其次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课文中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把书本卷成圆筒状,通过圆孔看黑板,说说与平日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楚了为什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最后让他们各抒己见,说说怎样才能成为见多识广的小鸟,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5、培养想象、表达能力。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并布置他们回家写下来,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课堂实际操作时,我觉得在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还有待改进。由于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学生的回答也就比较随意。这也提醒了我今后课堂上的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充分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篇4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坐井观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篇5

《坐井观天》是一篇成语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一场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光狭小。文章语言优美,对话部分生动有趣,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光狭。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寓意。教学难点是:感悟课文揭示的寓意。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1)、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再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出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并理解它们说的话。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基础。(2)体验情境,感悟朗读。设计

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并通过读对话,做实验,看动画,述情景,说感悟,并且创造性表演了《坐井观天》,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出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习,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创造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阅读知识,劝导青蛙;还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篇6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1.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

2.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

3.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

4.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练习本卷起来,然后通过圆孔看天花板或者四周,说说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动手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弄清为什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

5.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延伸培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