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1
一提到林徽因,可能大家会想到:你是人间四月天。正如面前这本书的封面一样,大大写着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字样。可是我觉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更符合她的一生。
学了《你是人间四月天》以后,我开始对这位民国女神感兴趣。在想象中应该是公主那一类型的,可是这本书的第一页就改变了我的认识。林徽因的童年并没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母亲是续弦又没有读过书,与这个书香家庭格格不入,脾气越来越暴躁,精神也不太好。这对幼年的她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因此造就了她如此暴躁的脾气。多亏了她姑姑教她读书,让她的精神世界有了依靠。再到后来有了二妈,种种痛苦加在她身上。这样的环境逼迫她长大,小小的年纪就可以撑起整个后院。那种知书达礼、宽容大气、大局意识,足以让人钦佩。
读到她去国外学习后,画风有些变了,有些类似于言情小说。可是这时的林徽因,又不同于偶像剧女主。她既不是傻白甜,又不是野蛮女友,更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人。她是那么的理智,冰清玉洁。不会陷入情感的世界难以自拔,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为重。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尊自爱这是林徽因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女孩。
如果说到适合女孩儿的职业,大家给出的回答应该是一些稳定、安逸的工作吧。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女孩儿也认为自己应该安稳度日,而林徽因却不这样认为。虽然外表上看起来甜美柔弱,可是从小受到的家庭的磨练使他的内心不输一个男子。她是那么刚毅、坚强、能吃苦。当第一次听到建筑学时,她就充满了兴趣,那是艺术与智慧的结合的学科,可是又是一个十分辛苦的'学科。因为学建筑,要到各种艰难的环境中去,所以当时是不收女学生的。可林徽因没有放弃追梦,在学校里学习戏剧兼修建筑,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接近梦想。到后来,跟随丈夫一起去勘察建筑。虽然条件很苦,可她没有怕过、怨过。坚强、自立、追求梦想这是林徽因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女孩。
如此优秀的女子,上天却不眷顾她。一九四五年,林徽因被疾病缠身。可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到,反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没有因为自己是病人,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懈怠自己的工作。在生病期间,以更高的要求去做自己。不向命运低头,乐观,活出生的价值这是林徽因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女孩。
也许世界上只有一个林徽因,可每个人都可以生如夏花之绚烂,活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这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2
江南,总是孕育出一些极其秀美的东西。就像杭州的西湖,金箔似的阳光下,荷花欢欢喜喜地开着。花影下,阳光泄泄融融。在这里,一代才女林徽因诞生。
小徽因有秀气的脸庞,优雅的谈吐和活泼的笑声。她有明眸皓齿,清爽的简直像一朵水莲花。因此她从小受人喜爱。16岁,在这个花一样的年纪,她已随父亲漂洋过海,来到欧洲阅尽各种场合,委实是称得上一个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早已有意做亲家,没过几年,两个少年风光成婚,还诞下一儿一女,随后她就和丈夫出去游历,探究建筑。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但在此乱世中,她依旧带病工作。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又回到北平。在北平,她完成了很多作品。林徽因是爱着建筑的,在拆毁明清城墙的时候,她扶墙痛哭。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林徽因是一位多么热爱事业的人,我总是觉得,她爱建筑胜过爱自己。即使是在抗战时期,在李庄简陋破旧的屋子里,依旧认真研究建筑,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
梁衡写过一篇文章——《乱世中的美神》,写的是宋朝的李清照。文章中有一段“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李清照和林徽因简直是像极了。李清照在金攻宋的灾难中流亡,但她依旧关心国事,写下《题八咏楼》,这首诗气势磅礴,哪里像一个女子所写。我觉得林徽因亦如此。
她们自小就聪颖且美貌,再加经历重重磨难,磨练出了意志,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更加明白自己的心。不知不觉,在乱世中成为了一名佳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3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对她的爱恋,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爱恋她而终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角怎样,我不了解。对于她五十年代早逝,我竟然在心底里为她庆幸:她这样的人,到了“变革”,估计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非人的折磨;早逝,未必是件坏事。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好象是在为林徽因作传,但因不喜欢周迅沙哑的声音,也没有去看。所以,对林徽因,我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水平上。
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4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民国的才女们大都如烟花一般绚烂,让人难以忘怀们她的美丽。徽因便是如此,相信,后世之人都不会忘记当年的那段倾城之恋……
翻开《林徽因传》,徽因的一生,离不开三个男人。可是,使我最有感触的那个人,不是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梁思成,也不是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而是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金岳霖!
徽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三个痴情的才子围绕着她。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她结为伉俪,厮守半生;多情诗人徐志摩肯为她与原配离婚决裂,甚至为她的一场讲座匆忙赴约而英年早逝;而执着缄默的金岳霖则深情地默默守护了她一生,不动声色,终身未娶!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一灵魂伴侣……”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是灵魂伴侣。我想,金岳霖的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了吧!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一起爱上徽因的三个男子,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又续娶了学生林洙,徐志摩追求徽因失败后又与陆小曼结下了另一段尘缘。金岳霖,这个看起来内敛甚至有点木讷的男人,只有他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悄悄地埋于心底,而默默地一个人孤独终老。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金岳霖用自己的理智以驾驭自己对林徽因强烈的情感,他对林徽因说;“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于是他选择了退出,此后三人终生为友,金岳霖总喜欢与他们毗邻而居。梁家每周几乎都有文学沙龙,而金岳霖总会是座上宾,他们志趣相投,交情甚笃。据说,每次林徽因与梁思成闹矛盾时,总会不约而同去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去裁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徽因,最终还是辞世而去。葬礼上,金岳霖的泪水,就没有停过。他为徽因写下了那幅让人永远记住的挽联:读后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再也不能伴她左右,孤独的他只能依靠美好的回忆度日。有一天,他把从前所有的老朋友全都请到北京饭店里,请的时候他没有交代理由,老朋友也不知为何故!直到宴席开始了,他才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平淡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他的痴情默默地流泪!
金岳霖的晚年是和徽因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他们亲切地叫他“金爸”,他们知道这个缄默的老男人为他们妈妈付出了自己毕生的感情了。元好问有词云: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岳霖,他默默地对徽因用自己的一生,来作为最美的答案,诠释了这个情为何物这个问题……
《林徽因传》读后感 篇5
在春天的雨夜里,听《相逢是首歌》,就这样做了那个怀旧的人,恋上一首经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么美好的句子,美得让人要落下泪来。那些远去的青葱年华,开始在雨夜里重现,仿佛只在昨天,可我为何早早就更换了容颜。
更换容颜的,又岂止是我,还有岁月,以及行走在岁月河岸的许多人。那么多红颜佳丽都随着时光渐次老去,当你以为过程是缓慢,回首却只需瞬间。是的,覆水难收,春去会有春回,花谢花还会开,可人一旦把恩情偿还,就再也不相欠了。
其实,人生原本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欢喜;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那些付出了想过要收回的人,又何必让你费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爱过无悔的人,就算分手,依旧可以做到从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这样宽容慈悲,这风尘的世间虽然烟火蔓延,却不会再有伤害。
深夜里听到乐声,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这是林徽因写的诗,爱过之后写的诗。因为爱了,所以听一首弦音,颊边泛上了红。我是多么的喜欢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在她很青春的.时候,似乎就已经知道,世间万物有其自身规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很多人说她永远像梦一样美丽迷人,其实她活得比谁都清醒。
她和所有女孩一样,甚至比所有女孩都更喜欢做梦,但是她不会让自己沉迷。她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心,为的是不让自己受伤。所以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没有疼痛之感。即使她伤了,也会掩饰得很好,也许她会觉得,快乐是所有人的快乐,悲伤是一个人的悲伤。这么说,不是歌颂林徽因多么的伟大,而是有些人从来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伤处。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桥深刻浪漫地爱了一场,爱到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其实是一场美丽的错误。茫茫人海,遇见是多么的不容易,怎么忍心轻易说别离。他们甚至愿意一直梦着不要回到现实,现实像一把利刃会将彼此都割伤。
几乎每一天徐志摩都去找寻林徽因,他们在一起谈论诗歌,所以林徽因诗歌里一定有徐志摩的影子。那时候,徐志摩和林长民是挚友。林长民欣赏他骨子里浪漫的诗情,但作为林徽因的父亲,他知道徐志摩已是有妇之夫,况他和好友梁启超有过口头之约,曾想过将林徽因许配给梁思成。林长民亦是一个潇洒浪漫的人,他认为徐志摩可以和女儿林徽因相恋,但需要适可而止,并且不能与婚嫁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