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旁的橡树》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路旁的橡树》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理解“高尚”的意思,知道为什么这种保护橡树的行为是“高尚”的。
教具准备:词语、橡树图片、重点语段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词典,解决词语疑难。搜集橡树和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仔细观赏。
2.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请用一句话说说它的特点。(要求学生说话时用上课前搜集的词语,使语句更生动。)
3.多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路是一定要修的,这棵橡树的命运又应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出示)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讲一个什么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交流质疑
1.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要求:(1)把语句读流利(2)读你自选的这部分,你想到了什么?(3)其他同学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2.议读与质疑
(1)如选读“筑路工人突然停下来”这段课文时,要把你对高大、 挺拔的橡树的兴趣、爱惜之情读出来,要拿高大的橡树引起筑路工人的关注和爱惜的心理读出来。议读时要对筑路工人自觉保护橡树的心理有所感悟,意识到“砍树容易栽树难”的道理。
(2)“如选读工程师与工人沉默”的部分——第4-6自然段时,要从工程师和工人的神态、动作、言语中体会他们的心理。工程师要执行自己设计的工程计划,工人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他们在保护橡树上获得了一致。
(3)如选读最后几段课文时,要对公路上弯曲城马蹄形有所认识、 有所感悟。重点是读好人们的赞叹,体会保留橡树在人们心中的广泛影响。同时放开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由课文引向学生生活,由别人的故事诱发自己保护环境的行为。
3.现在你来说一说:为什么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4.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四、结合实例,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可启发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寻找有关的实例或资料来说说感想。
五、布置作业
联系第七课《小村庄的故事》,假想有三人逃生到此,看到这棵路旁的橡树,他们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写在练笔本上。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2
教材简说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与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有关的故事。在南北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目标
⒈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⒊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⒉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⒊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检查自学
⒈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⒉理解词语。
延伸 挺拔 沉重 责备 高尚 沉默不语
⒊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四、自读思考
⒈思考同学提出的问题。
⒉课文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简述: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概括: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公路时遇到一棵挺立的橡树,他们和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⒊理清层次
第一段(1):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段 (2~7):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段(8、9):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五、作业布置
摘录好词好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指导阅读
⒈自读课文,思考: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⑴画出描写橡树的句子,读一读。
(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⑵通过理解重点语句交流感悟
①“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②“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还不是很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
③“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一个“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那么,工程师是为什么叹气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④“‘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工程师的话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
⑤“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工程师的行动给了工人们一个最好的答复,也使整个事件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表明了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的一种轻松心态。)
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
⑦“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因此,他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高尚的心”则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非常准确的、也是最好的评价。)
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赞叹筑路人保护橡树、保护植物的爱心。)
三、练读质疑
⒈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欣赏的部分读给大家听?(朗读指导见教师用书)
⒉质疑。其他同学对于别人的朗读和发言,给与评价,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有疑问也可提出。一点要通过读书、思考、议论去认识。
四、总结全文
⒈师:本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所反映的人们的行为非常高尚。从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的,换句话说,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⒉中心:《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教育我们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五、板书设计
粗壮 工 人
橡树 结实 工程师
挺拔 爱 护
六、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搜集到的资料,交流人们是怎样保护环境的?
附:参考资料
⒈橡树 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斗可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⒉灌木 无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较矮小,近地面处枝干丛生。例如紫荆、木槿、迎春、海桐等。
⒊工程师 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⒋排水管 排除雨水和各种废水的管道。
沥青 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或棕黑色,呈胶状,有天然产的,也有分馏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来铺路面,也用作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称柏油。
⒌词语
延 伸—延长,伸展。
挺 拔—直立而高耸。
挺 立—直立。
沉 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 备—批评指责。
高 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宽 阔—①宽;阔。②(心胸、见识等)开阔,不狭隘。
平 坦—没有高低凹凸(多指地势)。
批 示—①(上级对下级的公文)用书面表示意见。②批示的文字。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工人高尚的心。
3、德育: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表现出的高尚的心。
【教学准备】
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们在刚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最终被大自然惩罚的事,同学们还记得吗?可是在有的地方,人们却不是那样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个关于树木的故事—《路旁的橡树》(板书题目)。
2、揭示课题:以“路旁的橡树”为题,点明了课文的内容与“路”和“橡树”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认读下列词语。
橡树 延伸 挺拔 楔子
沥青 马蹄形 高尚
3、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 交流第一个问题:筑路工人为什么突然停下来?
⑵ 挺拔的橡树是什么样子的?(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⑴ 为什么工程师不说话,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⑵ 工程师最终想出解决方案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4、读第八、九自然段。
⑴ “只在一个地方”指的是哪里?
⑵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⑶ 为什么人么赞叹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⑷ 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的橡树和这马蹄形的路,你有什么话要说?(先让学生练说,再指名说。)
5、总结:
① 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③ 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爱树护树,争当环保小卫士,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橡树 延伸 挺拔 楔子 沥青 马蹄形 高尚
五、板书设计
8、路旁的橡树
起因将修一条宽阔、平坦而笔直的公路 发现橡树 改变计划热爱自然高尚的心 保护橡树 结果一处弯曲却受到了人们的赞美。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多种方式读、体会重点语句,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棵高大的橡树)请同学们看着这棵橡树,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树——(高高的,粗壮的,结实的??)。
2、教师导入:这课橡树坐落在南北方两座大城市间,可是人们打算在此修建一条宽阔、平坦又漂亮的公路(课件出示:公路),这课橡树挡住了去路,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八课,去看看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
1、教师边板书边说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在本节中应该学会什么呢?请看略读提示,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略读提示)
2、出示学习目标:
①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我能从筑路工人的行为中受到一些启发。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探讨。
三、汇报交流,深入探讨
(一)图文结合了解橡树的特点,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1、(出示图片)课前我们对这棵橡树有了初步的认识,它高大、粗壮、结实那么课文中又有哪些专门描写橡树的语句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橡树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⑴生自读文,完成任务。
⑵检查汇报,品悟重点语句
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语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①指名谈谈读后的感受。(教师随即板书)
②对比句子:出示“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③这里将橡树比作“哨兵”,能说明什么?(路旁的这棵橡树就像军人一样威武、挺拔,富有生命的活力!)
④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⑤仿写练习:我校校门口有一棵松柏,大家能仿照着作者描写橡树的方法来写写这课松柏吗?
2、这么美的橡树,你喜欢吗?那么文中写道人和这棵橡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他们也喜欢这棵树吗?(指名说)
(二)集体讨论句子,感悟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
1、指名回答(工程师工人)。
2、看来大家的回答并不统一,那么我们分别来在文中找找工人和工程师发现橡树后都有什么表现的句子,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和小村庄的人们一样吗?
1)找学生汇报文中对工人做法的描写(课件出示:“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们也沉默无语。”、“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
2)找一生汇报文中对工程师做法的描写(课件相机出示:“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过渡:你们找得可真准啊!我们发现这里的人们对待橡树确实和小村庄的人们不同。那么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①学生自由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的发现和体会。
②汇报:学生叙说理由
③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汇报,让我们体会到了筑路工人们都有一种自觉的保护树木的意识,他们的这种做法也是一种保护环境的.行为。如果你也在现场也会这样做吗?这样想吗?那么请你们带着和他们同样的感受再次读读课文第2——7自然段。
3、面对这样一群筑路工人你想说些什么?
4、思考:
1)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的方式基本解决字词。
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绿色,热爱生命,保护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投影:课文插图及最后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读写树词语,出示课题,介绍橡树
1、先读班级“好词花园”中有关树的好词语: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天然氧吧绿色卫兵
2、我们要学习一个有关树的故事《路旁的橡树》。
读了这个题目,跳入你脑中的问题是什么?
出示橡树图。这就是橡树,你有什么话想说?
老师从网上查了有关橡树的资料,相信你会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橡树知识:橡树是一种主干明显而高大的落叶乔木。花是黄褐色的。果实长圆形,有厚厚的壁,叫橡栗,富含淀粉,是松鼠爱吃的食物。从树中提炼的甜味剂是制口香糖的重要原料。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提炼主要问题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你不太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上划上──?读后可以同桌交流问题和你读后的感受。
2、学生学情预测
⑴词语问题
批示:用角色扮演法朗读法来理解。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所谓词不离句。批准表示。
楔子:直观教学法,出示楔子。
沥青:柏油马路
⑵句子问题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工人们为什么沉重地叹着气?
人们为了保树,用了什么方法?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
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这条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3、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切入到主要问题。
三、抓重点句,研读课文,补充空白,培养想象能力
主问题
1、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可以有选择地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答案。
2、分支问题
⑴这条路后来修成了一条怎样的路?如果你读懂了,请你用图画出来。
过渡:为了一棵树,多修了路,多花了钱,多花了劳力,何必呢?把树砍了吧?
⑵为什么不可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句子: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上的哨兵一样。
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自己练习,然后再指名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去体味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好吗?
诗歌:一棵橡树
一棵树,一个绿色的生命。叶儿是可爱的精灵,在阳光中摇着闪亮的光环。
一棵树,一个会唱歌的童话。枝条是神奇的琴键,鸟儿一边弹奏一边歌唱。
朵朵黄花,是可爱的铃铛,摇响四季的欢乐。
3、语言训练
你还能用诗一样的语言来形容这棵树吗?
4、补充空白
看到这样一棵树,谁都会为修路还是保树而左右为难。请你细细体味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想一想,他们心中在想些什么。
过渡:是啊,每一个热爱绿色热爱生命的人,都会抛弃砍伐她的念头。工程师不肯,工人们也不肯。最后他们想出了两全其美的办法。
读句子,所以,这条路最后修成什么样子?
它像箭一样笔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所以工程师可以如释重负地说: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上级领导不会责怪我们了。热爱大自然的人们也不会责怪我们了。这里的谁包括哪些人?
过渡句:我们为路高兴,我们为树高兴。人修了路,路让了树,树又把清新的空气带给我们,把绿色奉献给我们,把甜蜜的果实和黄色的花朵奉献给我们,它又养育了人。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卷啊。如果你行驶在这条宽阔的公路上,看到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赞叹?你还可以怎样赞叹?
四、自主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同学们,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我们渴望着绿色,呼唤着绿意。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大地增添绿,做一个护绿的小使者吧。如果让你给自己布置作业,你会布置什么作业呢?
《路旁的橡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教学建议: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1、从导读入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a、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b、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课文,纠正易渎错的字音。
宽阔()挺拔()楔()子
b、理解词语。
延伸:延长,伸展。
挺拔:直立而高耸。
沉重:分量大。程度深。
责备:批评指摘。
高尚:道德水平高。
沉默不语:不说话。
扫清阅读障碍。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小组交流,再指名说说。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着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
附: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从北方到南方的两座城市之间,人们打算修建一条公路。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讲在筑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工程师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讲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坐车的人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可以通过找出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做段落大意。进而引导学生将大意连在一起说说,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细读课文品味深华
1、细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令你深受感动的语句,谈一谈感想,读一读句子。
2、全班交流。
(1)“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
(2)“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
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3)“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
联系上下文理解工程师为什么叹气。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
“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
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4)“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
“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谁知哪些人?
(5)“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6)“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3、结合地方实例及查找的资料,说说你读后的感想。自读自悟。从重点词句中领会课文的中心。这些句子,不用全部讲到,学生谈到的,就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即可。结合生活实际拓展。
巩固学习: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积累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