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林海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林海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景物描写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启动激趣
同学们,前不久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这节课,我们又将和老舍先生一道步入那浩瀚的林海。(板书课题;林海)
二、质疑探究朗读悟情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板书:亲切、舒服
2、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板书:悦耳的名字说得好!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因为什么?(生:亲切舒服)
板书:亲切、舒服那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
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板书:美丽板书:岭、林、花
3、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
林,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森林”画面)
4、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分,重点阅读。(出示要求):
A、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画出有关语句认真理解;
B、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只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表的美,叫人越看越觉得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5、所以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不空洞
6、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兴国安邦请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请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手指板书让学生接读:
A、初入大兴安龄,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
B、领略到大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
C、想到大兴安岭还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三、情感升华应用验证
1、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板书设计:林海(大兴安岭)亲切、舒服(悦耳的名字)亲切、舒服(美丽不空洞)亲切、舒服(兴国安邦)
林海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努力遵循“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原则,设计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设计思想:
“语言美感教育”是语感教学的最高目标。《林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文章中生动隽永的语言令人遐想的画面意境,给学生一次次心灵的撞击,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欣赏、诵读、品味中去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像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
教材分析:
《林海》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语言质朴而优美,生动地描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特点以及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教学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感情诵读,从而去读感悟美、表现美,进一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3、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4、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5、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大兴安岭广袤优美的景色,以及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感受美: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北上去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听说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与老舍爷爷同行,开始我们的兴安之旅!坐在疾驶的火车上??
(出示投影:大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绚丽的色彩,动感的画面,轻扬的音乐,让学生们看得目不转睛,听得神情专注,整个身心完全融入到此情此景之中,而忘记了这是在课堂中,觉得自己已经走进优美的原始森林,给学生对林海的初步感受。)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板书:美
二、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品位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小片段。一会告诉同学们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认真品味。你们品,我也品。一会看看到底谁找的是最美的谁汇报的是最精彩的!生:仔细品读。 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2、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
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
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三、品味美
注:岭、林、花、木四个小片段的出示是随着学生的汇报灵活出现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学而导。
1、岭的教学
生:朗读。
(出示投影: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1)“云横秦岭”什么样子啊!感受到了吗?
(出示投影:“云横秦岭”图片,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与秦岭的对比中,显示出秦岭的突兀险峻,突出“岭”的温柔,通过进一步朗读体会。)
(2)老师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 (出示投影:配乐的温柔的岭的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岭的温柔。通过多种媒体的参与,使学生在课堂上跃跃欲试,主体“自求”的`愿望非常强烈,从而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感知到了课堂是快乐的、优美的。)
问:那么你能把自己品味到的温柔之美读出来吗?还有谁体会到了岭的温柔之美?先自由读体会,然后找人朗读。
(3)齐读体会。
2、林的教学
(1)、生:朗读
(出示投影: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是怎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呢? 生:一望无际 浩瀚无边 苍翠碧绿的林的海洋;
生:到处都是树木,很辽阔,很美丽的画面??
师:这时微风一吹,你脑海中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微风一吹,碧波荡漾、起伏不断、连绵不绝、真美啊!??
师:如果给这幅美丽的画面配以动听的声音,你认为应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生:我听到了松涛“哗——哗——哗”如波涛拍击岩石的声音;时而柔缓,像小溪流过的声音??
师:谁来感受这如诗如画的色彩斑斓的绿。
生:朗读体会。
师:有声有色多美的一幅画啊!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体起立,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抬头向四周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座座岭,还有山岭上的森林;我看到了千山一碧的山岭?? (出示投影:一幅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感象,感知满眼的绿。) 师:请踮起脚尖,伸长脖子,使劲地往前看,你看到了什么?
生:还是森林、碧绿的、一望无际??
(出示投影:又一幅更广袤林海的林的图片,给学生一个更深的一个视觉冲击,再次感知满眼的色彩斑斓的绿,让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有利于领略文章内容,正确理解其意。)
师:是啊,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此时你心中的感受是什么?不要求的把感受说出来,而要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朗读。
小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看见了,看见了那浩瀚无边苍翠碧绿的原始森林。
(2)、生:朗读
(出示投影: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生:朗读评价,领略兴安岭的浩瀚。
生:朗读体会。
(出示投影:1、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2、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比较感知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生: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生:再次朗读体会。
林海教学设计 篇4
林海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海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海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新词。
2、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4、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大兴安岭的名字不会陌生,因为已经学过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从小安岭引入到大兴安岭,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很高涨。还有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也写过写景的习作,掌握了一些习作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往深层次探索学习。
【教学方法】
以自主学习为起点,以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结合为重点,启发学生正确的体验,从而获得知识。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展开想象中入情、在体会感知中悟情、在诵读中升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在课前查阅大兴安岭的资料,知道有哪些树种和矿产资源。下载一些图片、文字,为丰富课堂做准备。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老舍先生写的哪些文章呢?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们来看看在这篇课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样为我们描绘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练习正确地读课文。
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指名读课文,随时纠错。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⑴“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⑵“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⑶ “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⑷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⑸“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三、理清课文内容,疏通课文脉络。
1、再次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2、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我初入大兴安岭的印象。“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第二段(2—7) 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由此展开联想。
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比如按照不同的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2至第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四、梳理学生的问题,走进文本。
五、布置作业,同时指导“椽木”“酿酒”的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理解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一、谈话导入,在期待中进入文本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朗读课文,在体会中读懂文本。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引导学生抓住“高不可攀”“奇峰怪石”“脚落在”“手摸到”这些词语来谈。
(2)分析: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3)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第一段。
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而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出示下面的`句子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大而美)从哪感受到这里的林大而美?你画了哪个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下面的句子。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出示
在你的眼前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
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C、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D、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4)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它的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又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起来。于是,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4)练习背诵并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________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________。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________,树干是________。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________, 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出示下面的句子。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齐读这一段。
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3、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林海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情感。
3.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4.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教学难点
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讨论、体会其好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
2.能力目标:自己尝试着读懂1、2自然段。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的?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板书:林海。
2. 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 教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引导学生知道本体、喻体、比喻词分别是森林、大海、像。
4. 教师强化:让学生课后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知道什么是比喻句。
5. 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海()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6.教师肯定:好,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的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7.观看森林图片。
8.讲印象:美丽、广阔、壮美……
9.出示地图,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读、认读。
凌(líng)云盛气凌人酝酿(niàng) 酿造 大厦(shà)砍伐(fá) 综(zōng)合
三、 学习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哪几自然段具体写了林海的美丽景色?
2. 哪一自然段写“我对大自然的印象”?
学生10分钟自学后反馈汇报,教师归纳。
3.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亲切、舒服。
4. 课文第2—7自然段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四、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 找出两个词语来归纳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亲切、舒服)
3. 指导朗读。(注意用亲切的口气读)
五、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导入:大兴安岭为什么给人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2.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3.自由读书,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
(1)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教师引导: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读句子后教师引导: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
(3)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归纳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4)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例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例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5)大家读得这么好,说明对大兴安岭很了解,现在根据课文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图略)
(6)画的挺像的,现在老师手中有三张卡片,想贴在画上,该怎么贴才能最恰当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7)全部贴在秦岭这一幅图上。(提在图片的适当位置)
(8)讲词、句。
1云横秦岭:横,盘旋,漂浮。云朵飘在山腰,形容山高。 ○
2孤峰突起:一座山峰高耸入云。 ○
3:盛气凌人:傲慢地气势逼人的样子。 ○
(9)看了两幅图,读了课文,此时大家的心中对大兴安岭勇气了怎样的感觉呢?
(亲切、舒服、温柔,像母亲一样……)
(10)教师肯定并引导:一草一木皆温柔,一笔一划写出深情,作家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11)对,请大家把这份热爱读出来。
六、总结
大兴安岭有着它独特的美,明天我们再继续去认识它的美丽。
六、 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