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2025/09/2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1

今天听了《清澈的湖水》一课(人教版六年制小学第四册),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挂羊头卖狗肉。课堂教学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做到民主呢?

请看课堂实录

一、板书课题,齐读。导入(略)

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3自然段,想一想,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说。(生:这里的景色非常的美。)

3、动笔划出你认为景色美的句子,仔细体会,想一想你是怎样体会到美的?

(点评:此处把文章分成两部分来学,即景色美和保护环境,设计很好。让学生找景色美的句子,充分放手,发扬民主)

4、找学生来回答

(1)生:湖面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和白云……

师:你找得很好,我们待会儿再解决好吗?看看第二自然段,你找了哪些句子?

(点评:为什么要待会儿解决?这个句子完全符合老师提的问题。肯定是不符合老师的备课思路,要按事先备好的课进行,就必须先放一方。可见,从此初便暴露出了老师的伪民主真相。)

(2)生:两岸的山峰,有的像……

师:你找得真好,来谈一谈。

师引导学生看图,想像其他山峰奇特的样子。然后让学生说几句完整具体的话,如:有的像...

...进行模仿课文的口语训练。

(点评:学生进行这样的口语训练,能真正为理解课文服务吗?课堂上学生为了造句而造句,根本没有体会到山峰的有趣,景色的美。这一环节显然是老师精心设计的,不管学生表现如何,都要演下去。)

师: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3)生:“小洁感到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师:这句很好,我们一会儿再来谈好不好?

(点评:又一处不尊重发言学生的例子)

师:你还找到哪些句子?

(4)生:“湖面映出蓝蓝的天空...

...”

师:你为什么能体会到这一点,谈一谈?

老师渲染,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出示小黑板,“小洁感到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老师先去掉“像”字,再让学生读,比较加上“像”字的好处。

(点评:有必要作这样的.训练吗?学生没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硬要这样分析,这是为理解服务还是学习写作方法?层次不清,不注重学情,这还是不民主)

然后提问:为什么说感她到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学生说完,老师再一番渲染的话,让学生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景色的美?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

四、学习剩下的部分

师:自由读剩下的部分,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男孩为什么要扔香蕉皮?

生:小男孩太调皮了!

师予以肯定

(点评:把男孩往湖里扔香蕉皮定为成调皮,这恰当吗?分明是和小洁做对比的,只有体会到男孩的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才能体会到小洁爱护环境。)

生:小洁为什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

师:你看看这句前面的话,看看能提什么问题?

生:小洁为什么不满的看了他一眼?

师引导解决

生:小洁为什么上了岸四处张望?

师:这个问题很好,我们一会儿解决。

……

下课铃响了,课没讲完,老师没有下课,而是将自己早已写好的结束语,充满感情的说了一遍,然后才下了课。

这样的课例不在少数,老师把备课变成了“背课”,设计这民主的路子,上着专制的课。学生的放映完全要随着老师走,老师没想到的,你学生想到了也不行。希望老师们能放下架子,放下拘谨,上一堂轻松的民主的课。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2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社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阅读文章,告诉我们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和很多课文一样,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适合诵读积累。怎样教学这一类课文呢我进行了再三思考,觉得应做这几方面的尝试:

1、设计过程,尽量简洁

从阅读教学现状来说,存在两多两少两忽视,即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发现读书方法。怎样扭转现状,创建孩子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呢我觉得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环节尽量简洁化。环节简单了,就避免了多余的繁琐的分析,取而代之是孩子自主的阅读实践。在自主感悟中,孩子才有机会,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倾听,观察,阅读去了解学习内容,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及倾听来自他人的'声音,来自思想的声音。自主学习,也意味着让孩子直面精美的短文,就意味着多与作者交流美好的事物,多感悟作者美好的心灵。

2、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精美的课文,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内化是学习语言的关键。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将外部的书面语言内化为主体内部的语言的过程,尤其是要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对课文语言的记忆是内化语言的基础。《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大脑的情感中心,也是很紧密地与长期记忆存储系统相连。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高度情感因素的内容,我们都会很容易记住。因此,老师要运用一切手段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孩子的情感。学生一旦被课文表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所打动,那么这种情感就能成为记忆内化语言的催化剂。

3、整合平台,拓展提升

教师要重视编者意图,用好课文平台。每篇课文总有它的情感基点。《清澈的湖水》清澈的湖水像一面镜子。但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这点滴小事,反射出的是小洁美好的心灵。如何提升孩子的环保意识呢我想,不能使之提升过限,变成不伦不类的教育课。首先,应立足教材实际,学习编者意图,熟悉课文平台,善于整体把握教材。其次,要凭借教学资源,迎合编者意图,整合课文平台,进行拓展性阅读实践。这样,情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自然提升。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3

一、依据课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把课文中的生字拦路虎消灭掉了,这节课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谁能用课题“清澈的湖水”说个句子?

生1:我在清澈的湖水里玩耍。

师:噢,那你可真大胆,在湖水里玩很危险哪!谁来帮他避免这个危险?

生2:我在清澈的湖水边玩耍。

师:真不错,改一字使句子更合情合理了。谁再来说个句子?

生3: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

师:你都联想到湖里的小鱼了,你真棒!掌声表扬他。

(全体为他鼓掌,齐呼:棒,棒,棒,你真棒!)

二、细品课文,感悟句子

师:清澈的湖水里有一只游船,游船经过,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1: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

生2: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

师:对,游船往前行驶会翻动湖水,于是船头出现了——(生)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生)长长的波纹。同学们在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是不是这样?

生:是。

师:就让我们一起把这么优美的语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

师:船头坐着一个小女孩,她在干什么?

生: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

师:句式“一边……一边……”我们以前学过,是指两个动作同时进行,谁再来用它说个句子?

生: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

师:湖水两岸的风景怎么样呢?谁来把小洁欣赏到的风景介绍一下?

(一生读:看,那边的山石像……好像正在赛跑呢。)

师: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你能从课文插图中找出来吗?

(生纷纷议论自己观察到的山石)

这时,一生举手发问:老师,“展翅欲飞”是什么意思?

师:你问得真好,谁来告诉他?

生:“展翅欲飞”就是张开翅膀想要飞翔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真棒!这么美的风景,小洁看得入了神,谁能用一个“被”字句来解释这句话?

生:小洁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

师:是的,小洁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却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我们来看一看湖水有多美。

(师朗读: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又像在水里游。)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为什么把湖水比喻成一面镜子呢?

生:因为湖水能够倒映出蓝天白云,就像镜子能照出原来的东西一样。

师:对,“像”是比喻句的一般用词。谁来用“像”说个比喻句?

生1: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生2:天上的白云像棉花糖。

……

师:你怎么理解“变幻的山峦”?

生:因为船在行驶,两岸的山在变化着,所以映在湖水里的是变幻的山峦。

师: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开心……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三段)

师:下面还有更美得景象呢?你们想不像陪老师去看一看?——想。(师故作失望态)可是老师看见有些同学坐得东倒西歪,老师就没有心情了。(同学们立刻坐得端端正正)那我们就去看以看吧!

师:前面讲到小洁吃完面包就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为什么这时又生怕面包纸掉进湖里呢?

生:因为她看到了湖里美丽的'景象,她不想去破坏它。

师:是的呀!你看,还有许多小鱼呢?小鱼是怎么跃出湖面的啊?

(此时,同学们很兴奋,纷纷做“跃”的动作,一发不可收)

师:(大声)小鱼在浪花中消失了哦,我看我们班的“小鱼”还有没有“跃”回来的吗?

(生大笑几秒钟,继而安静下来,并且坐得端端正正)

师:后来发生了一件令小洁不满的事情——

(一生抢答):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

(师板书:香蕉皮——小鱼)

师:于是,小洁回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在企盼什么?

(师范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他飞快地跑向哪里吗?

生:小洁飞快地跑向了垃圾桶,然后把面包纸扔进了垃圾桶。

(师板书:面包纸——垃圾桶)

师:从这里,你觉得小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小洁是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我们不应当把垃圾扔进湖里。

……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师板书: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三、课堂小结

师:我们以后要向小洁学习,做个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好孩子。

透过《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完美。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潜力,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到达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后找出描述美丽景色的句子,并用―划出来,再让学生透过品读每一句来体会作者描述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后在第二课时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句子来体会小洁完美的心灵,在学生边读的时候边用横线划出,再透过读来体会。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透过初读,学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完美的心灵。

针对本课特点,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先让学生欣赏课本插图,然后说感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观察,欣赏潜力。在教学中,力图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透过想象,比较等方法。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优美,文中描述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先理解“这边,那边”两个词语。再透过引导和启发进行想象说话,用“那边的山石像———,这边的山石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化的山峦。”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主动思考,说说类似的句子。从而接触学习比喻句。

在教学第2课时时,让学生透过把小洁与扔香蕉皮的小男孩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小洁的心灵美。

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原以为学生会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纂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象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问题“她四处张望,在寻找什么?眼睛一亮,看到了什么?飞快的向前跑去干什么?”原以为学生会跟着课文走,可他们的答案却千奇百出。(去找鱼网捞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着找厕所等等。)当然也有说找垃圾桶扔面包纸的。于是我就问:“为什么不说找垃圾桶扔面包纸呢?”学生却说:“不用急,能够等一下扔,或者带回家扔。”听到了这样的回答,你能给以否定吗?其实我清楚,他们心里早有了课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觉得那太普通了,太没创艺了。此刻的教学是开放的,多元性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感到高兴。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4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5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围绕“环保”这一专题。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游览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因为这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针对本课特点,我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为重点。因此,再教学中,我力图从学生的理解出发,组织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字、句,择读课文。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首先在教学开始,让学生复习生字词,为本节课的'阅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景和心理情境。

其次是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我抓住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即三、四自然段,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而且为深入阅读课文找到了突破口。以下的教学,我紧紧从这两段入手,通过朗读、讨论、想像、对比、玩味、观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会到了风景美与行为美的和谐,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最后,我又通过第五段的描写,让学生再次进行对比,结果学生不仅加深对文本的感受,而且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构。

以上设计,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兴趣浓,发言积极,理解深入,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篇6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的目的想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科学地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选取写景的资料学习,在充分领略到景色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述小洁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即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

一、这一课最大的努力就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这主要体此刻学生学习有选取性,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有选取学习资料、学习方法的自由,并给足时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选取去大胆地探索。变以往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让人人都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二、设计中还是想把激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透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的课堂氛围。

三、尝试地创设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并透过激励的语言渗透了质疑的`方法;激发了学生“人人求新”的欲望。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给了“人人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每一点成功及时给予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贯穿课堂始终。

不足:学生对课文预习不够深入,给学生的预设不够灵活,同时老师语言激情做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不够活跃,反映了学生这一教材备课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