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2025/09/2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课文《燕子》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1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怎么写”,这自然有其道理。撇开对于人文性的熏陶,课文原本还有其另一重要的功能,它应该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范例,也就是说,教师课堂上如能从“怎么写”入手,对于学生学习表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文为例,我想说说我的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一、从全文入手,观文之结构。

初读课文时,先请学生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这篇文章,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先从外形入手,而后看其动,观其静,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尽显于读着眼前。知道作者是这么行文的,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还应然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行文,如若将此三节内容互颠顺序是否可行?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之间逐渐清晰,我们接触一动物,首先看到的总是外在的形象,而后才会进一步去观察,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看他们动静之间的变化,此时的了解便逐渐深入了。二、从段落入手,观文之细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对于燕子外形的描写,作者先分后总,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描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并总结了它给人留下的特点“活泼机灵”。在学习时,除了了解作者如何来写小燕子的外形,以及构段的方式外,我还设计了问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不将小燕子的其他各部分一一描述清楚,这样,我们眼前的.小燕子不是更清晰了吗?我甚至还学着作者的样开始描述燕子身子的其他部位。学生边听边思考着,他们很快就向我提出了质疑,这样写太啰嗦了,反而把本来描写得很精彩的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的特点冲淡了。也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描写动物的外形不是面面俱到就是好,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写出特色来才是关键。到此,他们又学会了一招表达的方法。三、从字词入手,观文之精妙。

在学习课文三、四两个小节时,我主要通过学生对段落中几个用得极为精妙的字词的品读,让他们不仅享受了精到的文字的魅力,也让他们品悟到,用词的准确,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鲜活起来。

这一目的的达成,我是通过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来完成的,“作者眼里的燕子是那样的活泼机灵,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把这特点写出来的。”而后请学生圈圈画画,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学生的品读真不可小觑,他们能从“掠过”“‘唧’的一声”“沾”等感受燕子飞行时快而轻巧,十分机灵。他们甚至还试着换成另外的词,进行着对比。相信,长此以往地这样做,在反复的品读与比较中,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就会越来越高。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2

孩子们还沉浸于新年节日的浓情之中,学习新课情绪不是很高。本来“燕子”对于我们山区孩子不是什么时候稀罕的动物,对于燕子的各种特征也并不陌生。于是我也没有去花精力激发学生兴趣,也是淡淡的出了几道阅读问题,然后出了燕子图,引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让学生说说。(这个环节较有兴趣)学生说的句子较多,有的学生还能用排比的句式说。比如:燕子给春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喜气,增添了希望……我接着学生的话题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法与构思上都比较精巧。比如说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去认真读课文,不用讲直到学生熟读成诵,提示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边读边勾画批注,只是在写法上适当点拨,怎样写好拟人句,比喻句?比喻句与拟人比较拉近,也就是在思维的层次上,两者都具共性,都使用喻化的思维方式,但两者话语层次上的体现方式不同,比喻突出比的过程。

拟人则是把比在话语层面上直接延伸,可以说,拟人是比喻在描写层面上的延伸。在物、物或言语交际中,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果在写物上离开了这一修辞,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就难以得到升华它能增加情感信息与美感信息,把事物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的现象,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如: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这里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一树的樱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又把学生的思维牵回文本,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该句极生动,形象地将春天展现在读者眼前。文中还有比喻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用上肢体语言去感悟写法,感悟文本中文笔妙用的好处。前面已讲到过“比喻与拟人都有其共性。”“如何写好比喻句?”这是本知识环节要渗透的重点。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比作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本课就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句。比如: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这样的写法就自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怎样引导学生写好比喻句,这是关键。

这里我适当拔高教学目标,阐释文段中比喻的'效果。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在于使话语正确,明析,有时还要使人感动,需要激发听读者的情感,促使文本对象去联想,以达到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尝其味等听觉,触觉、视觉与味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其目的是要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增加视觉效果,使听读者有较大的想象,体会的余地。

从比喻的结构,一般被比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连接词叫“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如、像、宛如、仿佛”等。(要强调的是比喻时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如果不这样,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如“圆圆的荷叶像一把大扇子。“把”荷叶“比作”扇子“就容易理解了。要是用”圆圆的荷叶”比作“磨盘”之类的,这样就令人费解,因为现在磨盘并不常见,然后比喻要贴切。也就是比喻的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是根本不同的,却又必须有相似之处。如“她长得像妈妈。”这就把两种事物作比了。同时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更要体现正确的思想。如: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伯阵地。

上完本课,有很多不足。比如,句子的理解我是忽视了,好在课后安排了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是落到实处的。本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也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深深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文章最适用的方法是“读”。我在本课讲述的知识点较多也偏难。

总之,我反思了自己对本课的教学不足。第一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第二是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第三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浸染,不具备文本的感染性。用魏先生的话说: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在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是得天独厚的。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3

前段时间听了吴琴华老师执教《燕子专列》第一课时,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教学中吴琴华老师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本,让他们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整堂课以“爱”为主线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真正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新闻导入,直奔课题。

吴老师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话题直奔课题,首先出示新闻图片:雪停了,交通自然也在慢慢恢复。今天凌晨,这场雪灾中的第一辆湖北农民工专列K398次列车,从福建泉州出发,经过27个小时的运行后,满载着湖北省的几百名农民工到达了汉口火车站,归心似箭的农民工终于回到了家乡。吴老师以年前那家喻户晓的因雪灾大量旅客滞留车站,政府为农民工增开专列,送他们回乡过年的感动场面,让学生明白“专列”的意思。然后老师导语引出燕子专列,质疑入文。

二、读悟句子,直面燕子。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吴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播放CAI、音乐,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风雪漫天,燕子在风雪中拼命挣扎的情境中,让学生谈此时此刻燕子的心里想着什么,盼着什么?学生们又一次展开想象。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朗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三、想象说话,升华情感。

在理解“长途跋涉”一词时,吴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她问:请想象一下,长途跋涉的燕子可能飞过哪里?

生1:飞过了高山峻岭。

生2:炎炎沙漠。

生3:峡谷。

师:高深的峡谷。

生4:飞过了未解冻的小河。

生5:飞过了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长途跋涉的燕子经历了千难万险,飞越了千山万水。多么艰辛的燕子啊!你再来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对“长途跋涉”更有感受了。

指名读。

生1读,师:飞得真辛苦呀!

生2读,师:飞得路真长呀!

师板书:累

生齐读。

当学生们学到这时,老师说这就叫——未等老师说完,学生紧接着说——长途跋涉。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过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这样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写话练习,感悟挚爱。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在教学瑞士政府呼吁时,吴老师很自然地过渡,面对燕子遇到这样的麻烦,瑞士政府十分重视,呼吁人们出来救助燕子。请你想象一下。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会怎样呼吁?假如你就是广播员你会怎样呼吁?请你写下来。学生们纷纷动笔,不一会儿精彩片断纷纷亮相。孩子们以播音员、电视主持人的身份,热情洋溢且激动万分地向人们呼吁倡议:

生1:在大雪里,成千上万只燕子随时会被风雪无情地夺走性命!你们快行动起来吧!

生2:居民们,让我们伸出自己的手,去拯救那些濒临死亡的燕子吧!

生3:燕子也是有生命的呀!这些燕子正面临着死亡,请你们帮一下燕子,把燕子从冰冷的地上救出来,把它从死神的手里拯救出来。请你献出一点爱心吧!

生4:小燕子是多么的可爱,可如今它们却濒临死亡。大家快行动起来,去拯救那些小燕子吧!

生5:欧洲瑞士的人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不要因为寒冷,而蜷缩在家里。假如你是一只正躺在茫茫雪海中的奄奄一息的燕子,想想,你会怎样?

救救燕子吧!不同的话语表达了同样的心境,甚至于有的'孩子并不是呼吁,而是告诉人们这世上如果没有了燕子,春天就不美丽了,生态的平衡将会遭到破坏,害虫将无法消灭……孩子们的表现真棒!这的教学将孩子们对燕子的爱上升到了环境保护的层次,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4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1、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朗读是中年级最经常最重要的学习形式。同时抓重点词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

“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

“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为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深刻理解,我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斜”、“掠过”的切身体会,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2、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5

燕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感受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景象。再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文《燕子》。让孩子初读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当孩子对活泼机灵的燕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后,再把学生带入光彩夺目的春天里。让学生感受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捷。

本次课堂的设计,更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孩子的认识规律,很多地方似蜻蜓点水般,没有更深入的挖掘。问题较为琐碎,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孩子的朗读。导致课堂较为沉闷,孩子积极性不高。

经过几次试教的收获,以及诸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了新的领悟。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要有更深入的挖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面向大众化,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搭梯子,让孩子体验由易到难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全文的设计要以朗读贯穿始终。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境,通过这种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篇6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观的觉醒。过去应试教育常常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体,“牵着学生走”,使得学生只能依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学习,接受知识。

请看一则《燕子》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读第四小节,这小节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小节有三句话,主要写燕子停在电线上。

师:对,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种样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师:为什么说像曲谱?知道什么叫曲谱吗?

生:就是歌曲的谱。

师:歌曲有两种谱,一种叫“简谱”,一种叫“五线谱”。(出示图片)课文中的曲谱应该是哪一种?

生(齐):是五线谱。

师:对。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为什么会像五线谱?我们先来理解“嫩蓝的天空”。什么叫“嫩蓝”?

生:嫩蓝就是蓝得很淡。

师:很好,因为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这“几痕细线”又是什么?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生:“几痕细线”是指电线,“痕”就是很细,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

师: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

生: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

师:音符,说得真好。燕子正准备演奏一首歌颂美好春天的曲子呢!

初看,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配合十分默契。细一想,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架中学习,接受知识,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没有真正发展智力,更没有培养语文能力。

其实语文能力不是教会的,是通过活动、实践自己学会的。因此,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自身与教材的亲密接触。再者,课堂上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有益于思路的拓展。

所以,语文课上必须打破“以牵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拓展其思路,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