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爱习作提供的学生教育心得体会(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篇1
现在已经是七点了,因为晚自习有课的原因,我们来上课,结束后,我和同学去图书馆学习。
本以为人会很少,没想到图书馆里的人和白天一样,每个人都在认真的看着书,我和同学找了几楼才有空闲的座位,这个时间是刚开学,学习的人依旧那么多。
平常周末的时候没有课,我之前并不会来图书馆,每天都在寝室待着,看电视,看小说,和室友八卦,吃了睡,睡了吃,那个时候感觉每天都浑浑噩噩,像是在混日子。
因为报名了等级考试,不得不开始学习,早上起了个大早,只不过在我看来是很早,到图书馆已经九点了,我从一楼找到了六楼,没有什么好的座位,有的只是人来人往的走廊区或者是冷风吹得门口。
没想到有这么多的人学习,回寝室之后,同学都在床上看着手机,大概是这样过了一天,完全和图书馆不同,我有些懊恼之前的自己,不过现在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因为参加的考试,社会上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参加,坐在我旁边的就是看上去应该有四五十岁的大叔还有阿姨,一直都是在网络上看到过类似的报道,七十岁的爷爷上大学啊之类的,没想到身边也有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这些学习的人给我的感触很深,对我心灵进行了洗礼,比我成功的人都在努力,我却选择了放弃,现在似乎明白了学习的意义,不是为了任何人去学习,而是要为自己而学,现在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多年以后的我一定会感激现在拼搏的自己。
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尊敬的党组织: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又到了跟党组织交流的时候。虽然我要说的跟党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我就谈谈我最近的一些思想上的学习感悟吧。
最近看了一些成功人士关于成功的看法的书和视频。突然发现其实他们的很多观点和结论都大致是一样的。比如成功是离最近的目标越来越近,而并非是非要达到一个最终的目标才算真的成功了。我想既然这么多我们所认可的人都这样给出了他们的类似的看法,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运用他们总结的方法去达到一些目标。同时,这个现象也说明了事情都是有共通点的。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话,不论对于今后的工作还是现在的学习都会让我们事倍功半。但是如何让我们可以具有这种能力呢?
通过读了一些书我了解到,在大学期间我们更主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一个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就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比一切都更重要。经常思考,思想才会逐渐深刻起来,看问题才不会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经常思考,那么遇事自然就会将它与之前学过的东西拿来对比,这样两件事情的'异同才会体现出来,再加以总结的话,就可以看出很多事情的大的框架,做事也就会从容点。
同时,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学生,可以让我们经历的事情不多,所以要想思想深刻,深思一些事情的话,我们只有通过读书才可以实现。书中有很多人的经历,它们会让我们了解一些更深层的我们还不曾体会到的东西,同时,又因为是读书,所以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所写的事情,从中找到自己的一些感悟。最近总去图书馆借书读,倒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并为我们所熟知的一个事情:当你知道的越多,你会发现你懂得的太少了。越读我才越发现我有这么多的好书都还没看过,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以上是我近来的一些感受,我会努力成长,汲取知识,希望在思想上的认识可以越来越深刻,思想也越来越成熟。
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在4月28日下午,我班在班会上再一次强调了安全问题。主要强调生命安全,寝室用电安全,出行安全和财产安全等和同学们息息相关的部分,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
安全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基础,但是,如果不注意,“本钱”将花尽,“基础”将毁掉。届时,即使我们满腹经纶,也只是昔日黄花。由此可见: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为了自己长寿,为了亲人,重视安全,使自己健康,快乐得过每一天。所以,这学期上王老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受益匪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知,现代社会整体治安复杂化,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出现,人们对社会及生活的不满通过各种极端方法表现出来。但是,对步入大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独立面对社会,独立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技能,而一切的前提还是我们“健健康康”的活着,平安比什么都重要!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在校园要时时注意用电安全,严格遵守校园及公寓“安全用电”相关制度。谨防火灾,发生火灾后,头脑要冷静,理性逃生。尤其女生来说,更应该掌握保护自己的技巧。校内校外注意安全、夜间行路注意安全、公交车上注意安全等。另外,我们必须提高财务安全意识,做好防盗、防骗、防抢等防范工作。在校园谨防顺手牵羊、溜门串户、入室、溜门撬锁、窗外钓鱼、插片开门、偷配钥匙等行窃方式;平时谨防入室盗窃、扒窃、网络盗窃等,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伤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为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它们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因此,健康的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
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另外,大学生需要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具体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第二、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第三、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此外,由于校园里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所以,我们还应培养一定的承受能力,受到挫折能够合理疏导情绪的能力,将对自己伤害降到最低。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必须要树立高度的安全意识,人人讲安全,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必须要筑起思想、行为和生命的安全长城。生命是惟一的,是宝贵的,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变的精彩!
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篇4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关于《孝经》的作者,说法不一,《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孝经》为孔子所作。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记载,曾子“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是说《孝经》为曾子所作。元朝人熊禾在为董鼎《孝经大义》一书作序时也说:“曾氏之书有二,曰《大学》,曰《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孝乃百德之先,只有孝顺的人才能“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以前对于《论语》只是片面的点点滴滴的了解一些,人防办组织的“菜单式”读书活动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中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收获良多。《〈论语〉感悟》是于丹教授继《〈论语〉心得》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础上,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饪高手,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看过“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看过“智慧之道”,使我们懂得了“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拥有了知识并不代表拥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来努力提升我们的境界。看过“学习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那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来建设祖国,回报社会。看过“诚信之道”,使我们懂得了“诚信”虽然中国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看过“治世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德政”作为《论语》“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个文明走过两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为保障的社会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发挥它的功能。看过“忠恕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纷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得自在一些。看过“仁爱之道”,使我们懂得了“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仁爱就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如果我们生活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压力看作是一种学习,看作是一种动力的话,可能我们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这种轻松更多的表现在心情与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谅解,以诚待人,勤奋工作,那么我们收获的将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孔孟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德之本的思想在儒家其他著作里也有所反映。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P71)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孟子则说:“亲亲,仁也。”(P430)又说:“仁之实,事亲是也。”(P359)将侍老奉亲之孝作为仁的实质。《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载:“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指出“孝”是一切德行的起点,是一切德行的大经大本,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法则。(P475)“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P171)“仁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简明概括。而他又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P71)既然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那么,为了这种理念价值的推行,就必然有一些最具体最直接的行为要求。儒学创始者非常重视父母子女间的感情交流,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诚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对父母的物质奉养,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质奉养上,他认为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是不够的,还得在感情上对父母表示真诚的尊敬和爱戴。所以他又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P79)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孔子对“孝”的最高阐述是要求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立身。所以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
于父之道,可谓孝矣。”(P74)周武王和周公旦继承文王的遗志讨灭了商纣王,故孔子赞扬他们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P44)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都是立志完成其父遗留下来的未竟事业,是孔子孝道观最高要求的体现。孔子对于要求子女孝敬父母做的一些具体行为,典籍中还有如下一些记载: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P79)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侍奉;死了,要以礼安葬,并且按礼仪祭祀。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P79)关心父母的病痛是讲求孝道之关键。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P98)就是要求子女经常在父母面前尽些孝心。孟子对孔子仁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孝是仁的实质。因此,“事孰为大?事亲为大。”(P357)又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P385)。推已及人,把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孟子孝道观的独到见解。故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253)孔孟以后,宣扬孝道观的大儒不乏其人。北宋中期,理学领袖关中张载、洛阳二程都大力阐发孔孟儒学孝道观,从而使孝悌观念在民众中得以迅速传播,并打下深刻的烙印。张载则把孟子推已及人的孝悌观念作了更深层次的引申。他提出了“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P180)二程对“仁”与“孝”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言为仁之本,非仁之本。”(卷十一)“为仁之本”与“仁之本”是有区别,仁是本,孝是用,不能混为一谈。又说:“人无孝悌不可,而不全力以赴尽孝尽悌也不可。”(卷二十三)不仅要有孝悌观念,而且要有孝的行动。清朝名儒魏源也对孝道有所阐发,他说:“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P14)把侍奉双亲的“孝”和“敬”紧密结合起来。这是魏源的新见解。四孝为政之本,统治者对孝道大力提倡孝悌观念也是统治者为政的根本。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P82)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用孝悌观念来影响社会政治,就是参政了。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学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历代帝王推崇“孝道孝行”,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稳定其统治。但不可否认这一行为在客观上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良性作用。
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3月11日,我们学校就举行感恩教育活动。这天下午,天气很阴,老师们有秩序的组织同学们进入会场,每个班坐成一排,各班老师在自己班的旁边,从三楼往下一看,黑鸦鸦的一片,人太多了,很多家长都来观看。
开始,是XX老师先上场,一开始,讲了一些笑话,都把我们逗笑了。后来,他介绍了XX老师,他说:“XX老师的感恩教育曾经震撼了很多同学的心灵。”接着,他说了一句有请XX老师上台,XX老师一上台就说:同学们,感恩,要每个人都会的接着过来一会儿,他又讲了自己的经历,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他说母亲是因为劳累过度而去世的。
他说,他还没有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就去世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永远记在心里,他说:“报答母亲不一定要有钱,有房子,有车子才能报答,平时一句关心的话语,爸爸妈妈劳累时送上一杯茶”。关心父母,孝顺父母,感恩父母,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XX老师的演讲很精彩,也很感人,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
他鼓励学生上台去,用最大的声音向父母说一句心理最想说的话,六(1)班有个学生上台去,泪流满面大声对着说话筒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听了,一个感动得情不自禁地流下泪。那一刻,好我们学校所有学生一下子长大了,一下子懂事了好多!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确实,感恩都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生活中的亲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