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2025/09/2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1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教学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新的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转化的思想能够找出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同时,突破重点的过程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新的难点。尤其是对于那部分学困生来说,通过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在抽象出此时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这一重要环节上,肯定会出现一部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环节来辅助本节课突破重难点::

1、学生掌握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提问导入:“三角形的面积跟什么图形有关系,可以让我们想办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有过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经验,因此今天我在抛出问题之后,只是稍作考虑就想到了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学生们通过讨论活动,得出方法,很高兴,同时也找到了解决今后类似问题的思考方向。

2、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本节课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我准备了三组完全相同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在想到能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后,看着老师给出示的几组图形,然后把它们拼一拼摆一摆,看看能不能得出我们想要的图形来。学生动手操作之后发现:那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平成一个长方形,这样,我们只要先计算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除以2 就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了。学生的思路顿时打开,畅所欲言中巩固对三角形面积的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然后进一步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底乘高代换了,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样,本节课的重点就算是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中完成了。

3、练习时,设计的梯度是由易到难,主要是先让学生学会熟练的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面积来,然后再给出已知面积求高或底的题目,这样的升华是让不同的 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有个全面的提升,从而实现“共同富裕”!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因此比较有代表性,更能检测出本节课学生理解的程度。

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喊得是轰轰烈烈,练习完成的也很不错,几乎全班同学在结束的时候都已经熟记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知道是怎么来的'了。但是,却忽略了很重要的环节:课上没有强调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抛出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认为是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的面积的2倍。因为我们三角形的面积是有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出来的,所以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我在讲解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的时候没给学生讲透彻,这两个图形必须是等底等高的情况下,才有2倍的关系,否则是无法比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图形:一个大大的三角形和一个小小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然后来判断他们的面积大小是不是老师给出的那个结论中的话,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二者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这也正是因为我在新授环节中没能给学生讲清楚,因此才在快下课的时候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重新“灌输”!哎,看来教学这个东西,在课前必须是实实际际、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才行啊!

教学总是在教然后知学的困惑,如果在教之前就能够把学中遇到的问题都扫清的话,相信每节课都会是精品课,无可挑剔!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学活动”转化成为“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学得本节课好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联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积极性高,个个都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能包办。加强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氛围。

三、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去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如:“求交通标志的面积和红领巾的面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四、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练习题应出些拓展练习题开发学生数学思维,还应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

2、小组合作时间的时间过短,没有充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作用。

3、引到不够到位,教学方式不足。例如学生在回问题时,没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3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4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等实验活动,达到掌握图形特征和面积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按照这一教学理念,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操作、讨论、讲解、归纳的方法,让学生既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计算,并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拿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问:这两个三角形哪个面积大?学生显然能直接看出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接着教师跳跃性地提出问题:“大多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主动提出必须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学中不能只通过简单的试验观察就说明每种图形的计算方法,教师要善于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参与研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想问题、寻方法、得结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材料,因此,本堂课我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实验一:让学生把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思考并分析三角形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关系,学生发现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实验二: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的方格纸上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这两个三角形拼拼试试,让学生动手操作时,一方面启发学生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三角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并通过填表、观察,发现规律,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创造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动手操作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拼的,然后用计算机动态演示拼的过程,“重合、旋转、平移”,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练习设计中,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状不同,但是面积都相等,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生创造。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5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有学生问我:“老师,我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总是忘记除以2,怎样才能记住它呢?”学生的困惑引起了我的反思,我的教学在哪里出了问题?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前,我将全班学生分组,每位同学拿着准备好的若干对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顺理成章地探索出了结果。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实际上学生只是机械地拼一拼,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这样的操作,学生只做了一次“操作工”。拼“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是怎么想到的,学生不得而知。

在教学中虽然让学生自己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实际上却用一条无形的线牢牢地捆住了学生,让学生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学生却不明白老师的用心,老师预先设置了一个“坑”,让学生往下跳,这怎么还叫探究呢?我为什么不放开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案!第二天,我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操作找出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四个同学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并要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但写出他们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理清了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大胆地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一个学生说:“我觉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表示,三角形和梯形都可以用底乘高再除以2来表示,因为梯形的底就包括了上底和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