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语文《白杨》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篇1
《白杨》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热情歌颂他们不但把自己奉献给新疆,还为边疆培育下一代建设者的精神。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心,进而学习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学生在学习《白杨》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写景状物文章和写人记事性文章,能过通过抓住景物描写领悟景物特点,通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对于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学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所以还没有相应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此外,这篇课文歌颂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对于当今生活无忧无虑的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对“爸爸妈妈”为什么自愿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能会留有疑问,也就很难对“建设者”产生赞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语文教学的'“彼时彼地彼人”,所以我带领学生把当时的背景做了补充。
纵观本教学设计并结合实际操作,细细反思,发现在实际操作的预设上还有些需要弥补。首先,我在本教学设计中力求做到,切实的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但实际的细节设计中,我却没有反应出具体的引导和操作方法。我想针对此问题,我还应在立足于关注学生的前提下,更多的预设出一些形成性评价的语言,其实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会产生飞跃。利用形成性评价语言,师生就文本学习进行和谐而平等的对话,教师顺学而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最终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此外,在让学生自主结合资料理解15自然段,进而处理“爸爸的心”这一部分时,我的考虑还不够细致。《白杨》这一课的写作时代离学生很遥远,其背景资料也很多很复杂,而就文本自身而言又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它是作家对当时社会乃至国家的一种挚诚关注。对于这样的一篇文本,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就很难,要准确地运用其帮助深入理解对文本就更难,那么,教师在预设中就应事先根据学生情况,预测到学生收集运用资料解读文本的程度,在此基础上由教师预设一些问题或给予一些资料的补充,让他们的探索之船在教师不着痕迹的保驾护航中,驶向胜利的彼岸。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需要时时地提醒自己,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为己任,精心预设,上下求索,努力缔造生动和谐、平等对话的优质课堂。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篇2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第一: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第二:我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我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上完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有“五点”收获,“四点”思考。
一、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使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有层次。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个别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听读、背诵等。同时,我以学生为本,力求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意识,如,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
1、读书时抓重点词句品味,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注重教师评价,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随时注意用丰富的语言评价学生,在评价中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心,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感,向学生教授学习方法。从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三、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上接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理达到完美统一。
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我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提出置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了一丝微笑?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反顾全文的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电教媒体切实为教学服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六、我的思考。
1、整节课,我牢牢抓住核心问题,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性原则。但在学习白杨特点时,我却忽略了,没有从整体入手,而是直接从部分一句句的入手,让学生分别了解白杨树的三个特点,回到整体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体会白杨的直、生命力强、坚强的特点。
2、在后一部分“爸爸表白心意”的教学中,自我感觉教师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不够充分,今后在备课时要进行多种情况的预设。
3、在播放建设者建设边疆的画面时,我如果能配合画面插入一段教师的激情导语,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4、怎样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我永远的思考。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篇3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白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篇4
《白杨》是五年级教材的内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课文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先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歌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本课教学目标比较明确,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题目,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者一家从看到白杨--议论白杨--表白内心的顺序;”在内容的理解上,抓住白杨的生存环境--(大戈壁),白杨的特点(生命力强),白杨的品格(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结合父亲的触景生情,从沉思--严肃--一再沉思--微笑的情况变化,激发学生理解父亲此时的心情,特别是用直观的画面展示“茫茫的大戈壁和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强烈,让学生去感受那凄凉的环境,领略白杨顽强的.品性。抓住父亲的“含意深刻的话”,激发学生去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懂得父亲是认真而动情的,品读出父亲对白杨的赞颂与对边疆的依恋。为理解“爸爸不仅介绍白杨,也在表白自己”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白杨的特性联想到白杨的品格,联想到一位扎根边疆建设者的内心世界--扎根边疆不动摇,从而读通全文。
在教学中采用“五读”教学法,坚持从学生的问题切入与跟踪,不断调控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悟读--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去把握课文的内容,重视在阅读中渗透知识点,如:修辞手法的作用等。突出读的层次:泛读--悟读--复读--选读--评读。每一次读都结合在理解上,使学生在阅读中促进理解,在理解中促进朗读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目标不够集中,教学中有些环节有走过场的现象,如:关于人物对话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等。评读中,学生的能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篇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今后会注意优差兼顾,共同进步。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 篇6
过去的语文教学,曾经“只重积累,不重理解”或“只重理解,不重积累”。课上热衷于繁琐的分析,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课堂上,听不到琅琅书声,习作里,见不到浓浓真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没有了,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出台,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和无限前景。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按语文规律进行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感知、感受、感悟,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无效机械的练习。加强多读多思,扩大知识面,注重语言和积累,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下面就本人贯彻新课标精神,教学《白杨》一课谈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读与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切语文行为的基础。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感情的激发熏陶也靠读。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因此,课堂呼唤读的回归,以读为本,让课堂真正书声琅琅。
1、以读促悟
以读促悟,就是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学生通过读,来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文字的滋味去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如《白杨》一课“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愿”这一内容,文字浅显易读,但是思想内涵较难理解,且与学生实际相差较远。为了让学生通过读自己去感悟,避免教师灌输式的讲解。我让学生先读“三个只知道”的句子,讨论悟出“三个不知道”的内容。再由“孩子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回读上文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句子,然后联系“三个不知道”的内容想一想。学生很快明白了爸爸表白的是“自己像白杨树一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这一环节设计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有趣的学习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2、以读现悟
果戈里曾经说过:“像样读一篇课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读与悟相辅相成。读得好,则悟得好。悟得好则能读得好。
《白杨》一课“白杨树的特点”这一内容文质兼美,充满感情。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白杨令人敬佩、赞美的内在品质,并把这一情感表现出来,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拓读现悟
这种方法就是将文中概括或抽象的内容,拓展成具体的内容,与有关语句组合成排比句,让学生感悟其思想内涵。
如“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一句体现了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将这里的“哪儿”一词从“大戈壁”拓展到任何一处,尤其是环境恶劣的地方,与句子部分构成一个排比句:
大戈壁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大戈壁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荒山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荒山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内地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内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边疆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边疆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强化朗读,学生对白杨树“生命力强”的特点就有了深刻的感悟,学生再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杆。”这句时脑中就浮现以上一幅幅画面,自然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赞美之情。
(2)分读现悟
这种方法是将课文里从几个方面集中说明事物某一特性的几个方面分离开来,与有关语句组成排比句,让学生用读来表现对事物的感悟,如“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一句,作者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等四个方面的自然灾害和恶劣气候来突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构成一组排比句。
在风沙面前,它好像一堵城墙,巍然屹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雨雪面前,它似青松,傲然挺立,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干旱面前,它似骆驼耐干耐,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在洪水面前,它似中流砥柱,坚如磐石,
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通过这一组排比句的读,学生对白杨树“坚强不屈”的个性有深刻印象,再读时很好地流露出对白杨树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老师“导”的作用。我们常常困惑如何点拨学生的朗读,读要达到什么要求。有一句话说得好:读要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来。我们要研究导的方法,导的特点,导的规律。其要点是,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这里介绍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指导方法:教师范读法、语言渲染法、形象支撑法、形体指挥法、有意比较法、借词发挥法、竞赛激励法、角色置换法……
二、读与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语感经验的积淀,与读与悟息息相关。凡读书,熟则能悟,悟则能比,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许多作家在谈及成功的秘密时,都感慨得益于少时的多读。因此,我们应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机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熟读成诵是语言积累的一种方法,但如果一味让学生通过长时间多遍数单一的记忆,是既枯燥乏味又短暂无效的。因此,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进行活泼多样的诵读,能提高语言积累的效果。
在教学“白杨树特点”这一精美片断时,我这样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引导自主实践
语文教学的活动观,要求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展。我在课堂上让读书有困难的学生去请教同学,如何读得更好,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全力以赴,果然收效甚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致盎然,互帮互助,很快读熟读好了这一内容。
2.美读竞赛激励
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机制,更能激发学生的向上。为了推波助澜,我又让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读。老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主动为学生服务,课堂高潮迭起。老师和学生都运用自己的语言技巧,创造性地表现课文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意蕴美,在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熟读于心。相信这一竞读会给学生深刻印象。
课堂上语言积累的形式还有很多,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画面配音,把课文改编成童话等,只要孩子们高兴,我们都可以尝试。
三、读与运用
教育起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是为用,即所谓学以致用。”这就是语文的交际性工具作用。
在《白杨》这篇课文里,学生读懂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如果仅此满足,点到为止,恐怕学生对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还是“纸上谈兵”。因此,我这样帮助学生在读中运用。
1.与课外结合——读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能因文所困,应该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将“借物喻人”这一知识拓展到课外这一大语境里,让学生通过读《白杨礼赞》来欣赏茅盾笔下白杨树的伟岸正直,体会一下东北汉子抗日的坚强不屈,领悟“借物喻人”的精妙。相信,通过这一迁移,学生不仅了解了语言,也懂得了语言的表达。,
2.与生活结合——唱唱
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唱唱学生爱听的歌曲《小白杨》,在活泼欢乐的氛围中读懂借白杨来比喻边防战士。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培养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把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把语文融入生活。
3.与时代结合——议议
时代在前进,语文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紧扣时代步伐,语文教学才会永具魅力和活力。课结束时,我让学生交流西部大开发的信息,谈谈怎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小白杨,这一设计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发挥了语文人文性的育人功能。
只有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结构主体化,教学过程开放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运用,才能让学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才能落实新课标精神: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