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读了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不禁想起苏东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一生,饱经忧患,几经沉浮,但苏东坡人性更趋温和厚道,过得快乐,无所畏惧。苏东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万古不朽的伟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把那本新到手的《苏东坡传》给她,千叮万嘱一定要归还。
不在同一地点工作的同学,毕业之后就如纷飞的风筝,哪还有聚会的.时间与机会。于是,如越来越淡的同学情一样,那本《苏东坡传》也就永远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书在那个还算长得漂亮的同学那,一定也很是孤独。因为在我看来,那位女同学也许是看不懂苏东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苏东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是文艺上的佼佼者,例如书法、诗词、散文等,都成为了大家,并且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善于品尝和烹煮,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挤时,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乐观坚持的做学问和生活着,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举国闻名的散文家苏洵,但苏洵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顺利,名声大却不善于科考,因此父亲对两个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结果苏轼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据历史记载,考官欧阳询害怕实际上第一名的苏轼是自己弟子曾巩,从而引起学子门的质疑,于是就改判为榜眼,结果发榜出来居然是苏轼,也就是说苏轼是实际上的状元。
苏轼在政治上头脑清醒,既不属于鹰派,也不属于鸽派,因此遭到了两派的'打压和排挤,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认为他是政敌,因此他曾经也遭遇过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这些遭遇不过是政敌的攻击罢了。
苏轼在朝廷树敌很多,因此一再被贬,并且被贬到当是称之为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但苏轼不仅没有就此颓废和失望,更加坚强的活着,为当地的百姓办学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进士和举人,这都是苏轼的学生,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我要像苏东坡学习,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读完《苏东坡传》,我知道了苏东坡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那乐观的心态,就算太苦太累,他也总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
苏东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写诗写词,诗、词的每一句话都是苏东坡的感情。比如: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苏东坡常常对弟弟高大取笑,写下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大头。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经常吟诵诗句,忽然一抬头,头撞在了头顶的墙上。
苏东坡的一生被称为风雨人生,他经常被赶到偏远的小城市,做一个小地方官。他被赶到一个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处,帮助别人,同时也些出了许多美妙的诗句。
苏东坡在哪,别人就因为他的存在赶到幸福。他的快乐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当他要离开莫个地方时,那里的.村民都会依依不舍。
我们应该学习他乐观的心态,无私奉献,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质!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苏东坡,他,是谁?又该用怎样一个词去概括?或许一瞬间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无数个词可以形容,但转念间又觉得不准。
的确,就像林语堂老先生最直观的评价那样:“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炼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亦是一个小丑。”他本就难以以一个词括之,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包容者,就像林间的风,飞过花丛携上花的馥郁芬芳,又绕过竹林带上竹的清新淡雅;就像那清流,容得下生命之重,容得下尘埃之轻,禁得起山势波折,高歌着向远方前行。包容的性格塑造了多面的他,若硬要用一个词形容,或许只有无敌可匹之,有容者,无敌。
一生因政敌使绊而漂泊的他,怎能说是无敌呢?的确,在我们这些后人看来,他也有敌,而且他还对付不了,有人在他背后说他品行不端,说他写反诗,肆意的`诋毁他,让才华横溢的他漂泊一生,壮志难酬,甚至于客死他乡,可在当时东坡先生的眼中呢,我想是没有敌人的。品行不端的奸佞之人,他从来都不放在眼里,就算皇帝已受谗言失信于自己,仍为民直谏,彰人臣忠义。而小人所造的磨难,在他那儒释道为核心的精神世界里不过是小问题,他以儒明心坚大志,以佛静心释不公,以道修心顺自然,将仇恨的风尘轻扫而且。包容的精神境界让他身于世俗,又超脱于世俗的尔虞我诈,举杯对月,畅抒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共适的快意。而那些与他政见不合的人,他从未以敌待之,在他眼中那是对手,若未棋逢敌手,哪有尽情博弈之乐,人生应有对手。只有不知宽容的人才会将对手等同于敌人,争个你死我活。而在东坡眼中,那只是特殊的朋友,包容使他的性格中继承着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特点,以至于他能与政见对立的王安石在平日互相调侃,在落难时获其援助,晚年相逢若遇知己。包容使他处处皆友,自己失去了敌人的概念岂不是无敌?
其实包容不止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对自我的升华。包容的态度让苏东坡容许自己出入风月场,又可进大佛堂;允许自己做酒中仙美食家,而不失为官的庄重,允许自己泛舟吟诗登楼作画,又允许自己兢兢业业勤政为民;让他是那无可救药乐天派,品味百态人生,享受生命之风采。而往更深层次去看,包容这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包容的态度隔了苏东坡一条不同的立世之路,不像屈原辛弃疾之类苦求大志,活于壮志难酬的悲痛之中,不像陶公一样看见黑暗而选择避世,也不像大儒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只要没有“穷”到一无所有,不管生活困窘,便要亲自下手济天下,被贬杭州,他便修苏堤,将一个烂水塘改成了有人间仙境美誉的西湖。而最后那怕是穷途到了海南岛,也不坠济天下之志,兴办教育,开化当地民众。包容使他不受梦想和现实所捆绑,而是将梦想和现实完美结合,将志行于生活,一生践行。
有容者无敌,所谓的无敌不过是不与人为敌,不与己为敌,容得下别人,也宽容对待自己,意简却难为,愿意林语堂笔下苏子为范,做有容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