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自由的心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由的心得 篇1
近期看了很多关于公司成长的新闻,薇美姿九年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奇迹,为什么会有这些的奇迹产生呢?我想,不仅仅是那句"站在风口上做大象",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团队。
进入公司将近三年了,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也算经历了三分之一。当初大学毕业,就是想能找到一份工作改变自己。还记得当初在黄埔军校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克服一切想象不到的考验,公司的培训方式和大家在一起的团队氛围让我深深的震惊。当时就想这些困难我都克服了,市场一线还能让我更受折磨么?可是,这次折磨的不再是我的身体了,而是我那颗不再单纯的心。
房子是应该经常打扫的,不打扫就会积满灰尘;脸是应该经常洗的,不洗就会油光满面。在市场一线,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困难多了就开始抱怨,开始自怨自艾,开始产生经验主义,开始不敢去挑战,困难被无限地放大,简直不可战胜。这些想法就像瘟疫一样在团队中蔓延,每个人都开始裹足不前。这何尝不是毛主席说的自由主义呢!自由主义使我们随波逐流,慢慢偏离了薇美姿格言中的"积极开朗,乐观进取"。企业的成长需要一批深深认同其文化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连最基本的文化都不能认同的话,在团队中间就是一个负能量传播的介质,而不是一个团队的发动机。不能为团队带来正能量,自然而然就会被团队淘汰。
帽峰山会议结束后,我们团队马上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都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同时也认识了在团队其他人眼中的自己,我们深刻地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与团队的缺点。团队缺少沟通,缺少信任,缺少士气,于是产生了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反而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
薇美姿已经成长为一颗大树,我们就是树荫下的树苗,它提供给我们养分茁壮成长,我们应该围在一起,与他同心同根,茁壮成长,一起抵御外界环境的所有挑战!
自由的心得 篇2
在当今社会,金钱对于人们而言越来越重要,而决定人与人之间贫富差异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财商的高低。
《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的作者曾经陷入财务危机,债台高筑,但4年后,他不但摆脱了危机,还创办了数家公司,通过投资成为欧洲知名的亿万富翁。此后作者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获得财务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作者开始向大众传播自己的致富秘诀和理财知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分析了穷人和富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在第二部分,作者聊了聊如何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
穷人和富人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待财富的信念和原则上,具体来说,就是这几个方面:对待财富的定义不同、对待财富和财富目标的态度不同、赚钱的动力不同。最重要的是穷人和富人的金钱观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对财富的定义上。穷人对财富没有明确的定义,富人对财富的定义非常明确。富人往往对于自己要赚多少钱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而且脑海中会浮现出赚到钱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富人和穷人的差距,还体现在对待财富和财富目标的态度上。穷人的财富目标总是换来换去,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而富人一旦设立了财富目标,就不再更改。富人认为:我必须要有钱,我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我无法再忍受穷困潦倒的日子,更不希望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所以一旦设立了财富目标,就不再更改。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还表现为赚钱的动力不足,穷人借口多,只关注自己的劣势,而且不打算付出110%的努力,而富人则完全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从更深的层面来讲,是金钱观,也就是对于金钱的.真实想法不同。穷人往往觉得金钱充满了铜臭味,钱财是粪土,对于金钱的认识很消极,而富人则不同,富人对于对于财富的认知是积极的。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核心内容中,作者讲述了如何用短短的7年时间实现财务自由。作者认为要想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需要三步计划和四个策略。三个计划是逐步递增的,分别是实现财务保障,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财务保障就是指能保证你6-12个月内基本生活的储备金。而财务安全是指你需要积累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你可以靠利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财务自由就是指要赚取到能达到你梦想的生活所需要的金钱数额。
要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需要运用四大策略,分别是:
第一,按一定的比例储蓄金钱。
第二,用这些储蓄资金进行投资。
第三,想办法提高收入。
第四,从每次增加的那部分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钱进行储蓄。
这些策略看起来是如此的简单,难的是能否坚持执行下去。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大多数人贫穷的原因是不知道这些方法,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财商,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的死循环之中,希望大家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对于改善你的财务状况会很有帮助。
自由的心得 篇3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的心得 篇4
我读到一本有趣的书《让天赋自由》,本书的作者是肯·罗宾逊,他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排名第一的TED演讲人。本书所描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天命,就是指“喜欢做的事”与“擅长做的事”能够相互结合的境界。本书强调的是:发掘天命,激发热情,才能创造成就。
首先,我们要知道,天命为何物?天命就是天生资质与个人热情结合之处。天命的两大成分是“天资”与“热情”,两个先决条件是“态度”与“机会”。换句话说,天命就是在四答这四个问题:我有、我爱、我要、在哪?第一,我有。天资,指的是你在某方面与生俱来的天分,让你靠直觉就能感受或理解某个学问的本质、其中的道理,以及它的用途。因此,天资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第二,我爱。许多人在某些方面有天生的能力,却不认为那就是自己的天职。因此,不仅要有天资,还需要有热情。第三,我要。态度,指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与环境——观察事物的角度、你的性情,以及情绪性的观点。有个有趣的指标可以用来判断你的态度:你认为“运气”在生命中扮演什么角色?热情工作的人常说自己很幸运;而自认为没有成就的人则说自己运气不好。第四,在哪?若缺乏适当的机会,你可能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天资何在,也不知道这份天资能为你创造多高的成就。因此,天资需要有机会使用,才能展现出来。
四个关键问题,决定你是否活出自己:
天资/什么是你真正的力量所在?
热情/哪件事让你永远充满活力?
态度/你让际遇左右生命,还是用态度创造运气?
机会/如何为你的热情找到实践的管道?
本书记录了59个感人的生命故事,他们的故事并非童话,这些人都过着挑战重重的生活;他们的人生旅程并非轻松坦途,都同样经历过低潮与高潮;他们没有一个人拥有“完美”的生命,却经常在某些时刻体验到近乎完美的境界。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从事自己钟爱的`工作,而且认为工作中的自己最近真实的自我。他们的时间流逝与别人不同,他们活得更扎实、更专注、更有活力。他们让我们意识到,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人生、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种组织的运作。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识,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创意想象能力。书中以宇宙天体的大小为例子,来说明想象力: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大小重要吗?是的,我们很难清楚的认识,因为行星就其它东西一样,“大小”是相对的。虽然人类与地球与太阳与银河系比较起来,人类或许又小又卑微,但是,人类依然出类拔萃,因为我们有能力知道自己渺小。这种不同,就是天资和想象力。但是,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同,创造力可以将想象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若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就不可以被认为具有创造力。你必须将想象力付诸行动,才能创造新的东西,或是提出新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问题。你可以把创造力视为“应用想象力”。
可是,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哪里了?本书引言讲述了一个故事:几年前,有个小学老师正在给一群六岁的孩子上绘画课,从在教室后面的一个小女孩平常上课很少专心,在绘画课上倒是相反。持续二十分钟之久,小女孩定定坐着,双手圈着画纸,完全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中。老师十分惊奇,最后,开口问小女孩在画些什么。她头也没抬就说:“我画的是上帝。”老师听了讶异地说:“可是没有有知道上帝的长相呀!”小女孩说:“等一下就知道了。”这令人想起年幼时期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我们有多么奇妙的自信心,但多少人长大之后便遗失了这样的自信。书中引用了瑞吉欧教学法的创办人马拉古兹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告诉我们:孩子有一百个世界可以探索、创造和梦想,但是我们偷走了九十九种。让孩子不要去听、不要去想,只需去发现一个已经存在的世界——那个被我们偷走了之后仅存的世界。我们告诉孩子,工作和玩耍、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这些事情不能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告诉孩子:没有一百。孩子说:不,一百就在眼前。
那么,如何才能让你的天赋自由?跟牛顿一样,你需要站在巨人的肩上。换句话说,你必须寻找让你看见的伙伴。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只能独自追求热情,那么在你找到“族群”的那一刻,或将感到无上的解放。本书所说的“族群”,包含两个主要概念:一个是“范畴”;一个是“同好”。多数人之所以能找到天命归属,都是因为结识了怀抱相同热情,也希望实践自我的人。相反的,如果你深深觉得与目前的族群格格不入,或许就该转头往他处去寻找了。族群并不只是让你获得认同与互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族群还能给你启发与刺激,促使你突破限制,创造更高的成就。还有一个关键点,你要找到让你人生大转弯的良师。良师常能为你提供四种功能:识别、鼓励、辅助、督促。为了寻找此生的天命,你必定会遭遇重重的障碍与限制。若没有熟知路途的向导,看出你的热情、认同你的兴趣、铲平你面前的道路,并且敦促你发挥能力的极限,那么你的人生道路显然肢困难许多。
我们的体内其实已经存在着成长的元素,所以必须设法发现并培养自己独特的资质与心中的热情,这才是确保个人成长与成功的最佳途径。
自由的心得 篇5
现在的孩子,普遍在物质上得到很多,自由却太少了。
背后的原因是人们对自由与爱的关系没有吃透,理解极为肤浅。
很多家长听到“自由”这个观念时会大吃一惊:给自由,那孩子不就无法无天了?!
自由,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恐惧自由的典型方式是包办、控制和严厉管制。
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表面上看是给了孩子很多,背后的.实质则是事无巨细地剥夺本属于孩子的自由。
这样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溺爱”。
在教育上它是“反爱”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规律的,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剥夺了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
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
自由的人才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拥有安身立命的资本,所以父母要想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培养快乐幸福的孩子,就请把自由和宽容还给孩子。
自由的心得 篇6
自由,一个充满幸福和快乐的词。多少人向往这种生活和自由。自由,代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代表着人生的起起落落。自由是人类的灵魂。
从小就渴望自由,渴望父母的放手。但是,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给过我自由的空间。他们会一直“盯着”我,我好像没有机会呼吸了。
长大后有好朋友,他们也经常约我出去玩,但几乎每次都以任何理由得不到妈妈的允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的远离了他们。
我真的渴望自由,也能理解父母期待成龙,期待女人变成凤凰的梦想。但是他们应该给我们一些自由,放开我们的手,让我们走进自己的世界。只有真正放下,我们的孩子才能成长。
你认为如果你把孩子留在家里,他们会努力学习吗?你们大错特错了。你越是这样做,我们就越渴望自由。我们觉得没有机会呼吸了。我们想逃离并远离那里。就算你真的让你的孩子成为成龙里面的凤凰,你的孩子会幸福吗?我们总说,童年是最幸福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不这么认为。一天的学习几乎让我窒息。
我渴望自由。如果我拥有了,我将成为一只雄鹰,在蓝天上飞翔,去世界上最高最远的地方,实现我的.梦想。风雨中,我会傲然飞翔。不管有多难,我都会做最好的自己。
父母,别着急,放开孩子的手。长大了遇到挫折就不哭了,跌倒了就笑着站起来。我们渴望自由,渴望自己的青春。让我们应对生活,选择自己。
只有你真的放下了,我才会变成凤凰,才会不怕遇到困难和挫折。即使掉进深渊,我也不会害怕,不会气馁,不会跌倒,我会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地方。
你放心吧!没有你的帮助,我会跌跌撞撞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