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红楼梦》中有许多我非常喜欢的场景,比如:行酒令作诗、观菊花作诗、限韵作诗等等。当然,只要是作诗我都喜欢。但是,我最最喜欢的还是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及乐曲。
贾宝玉被警幻仙姑带到了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之后,看了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竟然是自己身边十二个最好的姐妹们的一生悲惨说明,然而当时,他却一点也没有发现每首诗的意思。
现在我来说说其中的一首诗,这一首是关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表面上看不出有些什么,所以要一点一点看。“可叹停机德”中的“停机德”是指东汉乐羊子妻“停机断织”劝其读书的事情,这里指的是薜宝钗。“堪怜咏絮才”中的“咏絮才”是指才思敏捷的人,指的是林黛玉。“玉带林中挂”中的.“玉带林”是林黛玉,三字谐音倒写;“金簪雪”指薛宝钗。“雪”是“薛”的谐音。
接着警幻仙姑又带着贾宝玉听歌姬唱《红楼梦》十二支曲,加开曲和尾曲共十四首。这里我也介绍其中的一首,是《终生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虽然有一点长,但也是要一句句看。第一句用我自己的话讲是:大家都说是金玉良姻。薜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通灵宝玉,简称金玉良姻,但我只希望木石前盟。在天上,林黛玉是绛珠仙草,是草胎木质;而贾宝玉却是赤瑕宫中的神瑛侍者,“瑛”是像玉一样的美石。第二句说的是,虽然对着的是宝姐姐,但心中想着的始终是林妹妹。最后两句是写贾宝玉对黛钗二人的不同看法。
这些都是我自己看红楼梦得出的一点点小结,如果你想知道更多关于《红楼梦》的故事,也可以自己试着去一点点解读。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如果五千年的文化成就是各有千秋的伟业,那么《红楼梦》一定是不赞一词,千秋千代的惊人。
如果五彩缤纷的文化阵地是一代伟人梦想的天堂,那么《红楼梦》一定是最耀眼的一面。
如果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是巨大的海浪,一波比一波高,那么《红楼梦》一定是海浪的巅峰,站在珠穆朗玛峰,独特的风格,俯瞰一切。
《红楼梦》的诞生,使千篇巨作都甘拜下风,俯首称臣。
走进《红楼梦》,大观园的大门瞬间为我们打开,让我们认识了温顺世故的攻击者,出身孤高的美玉,懦弱的春天,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泼辣能干的春天探索。
红楼梦,写了大观园的.起源和曾经繁荣的景象,也写了大观园豆蔻时代的温暖,但在那个时代,“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在大观园造成了许多悲剧:金川跳井而死,孤独的青灯泥佛珍惜春天,不公正而死的可卿,年轻守寡的李婉,被折磨到死去迎接春天,远嫁探索春天……在封建社会的伤害下,那一个灵动生动的生命,纯洁善良的心,天使般的笑脸,都让人叹息。
晴雯是这场悲剧的典型代表。她固执,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她不卑躬屈膝,从不向封建势力低头。她说:“谁比谁高?”……即使我碰撞了我的妻子,我也不会接受这种语气。”她不想奉承,也不想奉承,宁愿冒犯别人,也不愿懦弱,这表明她是多么骄傲。
抄袭大观园时,面对咄咄逼人的势力,大家都战战兢兢,俯首帖耳。唯晴雯否则,她“抱着头发,闯了进来,突然进了一口气,打开盒子,拿着盒子底部,倒在地上,盒子里的东西都倒了出来。”这显示了她对权力的蔑视,但也显示了她悲惨的结局。
然而,红楼梦的主题在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大家心目中,宝玉的形象简直不好,他被父母视为“不肖的邪恶障碍”、“混世魔王”。只有和他一起长大,从不告诉他那些“混账话”的人。生活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刁剑严相逼”下的林黛玉,是她,也只有她,才是唯一的知己。社会强迫他们产生爱的火花,但他们的爱是不支持的。他们爱得越深,当时的社会对他们的伤害就越大。他们的弱小力量和黛玉生病了,怎么能和社会力量竞争呢。最后,他们的爱情被当时的封建社会造成了悲剧,黛玉离开了大家。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恐怕许多人都读过《红楼梦》,但大众人士都很少书面评阅她,没有点儿丰厚的文化底蕴谁敢妄加评阅?鄙人拙识,可能是职业使然,我被《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深深吸引。
写作课上,让学生写人,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大部分学生写人物外貌都是千律,这让我大伤脑筋,也许悟一悟 《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吧。
《红楼梦》的开篇,各样人物出场,便是通过人物眼光,在对比中各自亮相。宝黛初会,一见面便似曾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抓住她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虽也用说书传统的肖像套话,却又不落俗套地勾画出了黛玉所特有的”笼烟眉“。正因黛玉”眉尖若蹙“,宝玉给她取字”颦颦“。正因黛玉”泪光点点“,宝玉觉得”久别重逢“。正因黛玉貌如”神仙“,却并没有”通灵“佩饰,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狠命摔去那”劳什子“。正因为运用了有特征的肖像为引线,从而带出了有个性的心理、言语和行动描写,显示了主人公心相通的痴情,拉开了《红楼梦》大悲剧的.序幕。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的肖像,一次未能尽意,再次让他亮相,使黛玉感到他”外貌最是极好“,却又已”好皮囊“跟世俗所说的”腹内原来草莽“形成反差。这种”表里不一“的肖像,唤起读者的关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肖像描写中”眼睛“的描写甚是重要,我们经常说:他的眼睛会说话。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是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画好眼睛,等于成功地描写了肖像。而成功的肖像,就等于在读者眼前,打开了认识人物的窗户。曹雪芹这样描写黛玉的眼睛:奇眉妙眉,奇目妙目,奇想妙想,真真写杀!那奇妙处,就在于会说话,能让读者透过它们看到内心。
生活中不存在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人物外貌的独特之处,就在最能体现其人本质并且足以区别他人的地方。作者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作品的需求,用精巧的笔墨把它们描写出来,力求外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色鲜明。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仅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境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理解,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仅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锋利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我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我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会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杯具。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感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完毕了,可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当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一本好书会让人回味良久,所以有时对某些人说看《红楼梦》就困倦的人嗤之以鼻,他们多半不是传统文化的粉,对旧生活元素并不感冒。这只是一点题外话,偶尔想起八卦一下。手上的这本《红楼梦考证》一书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书系列精装图书,这一系列我都非常喜欢,多收录上个世纪的文人、艺术家、历史学等各行各业做出卓著成绩的学者们的著作。这如同岁月拾遗的方式,将那些早已绝版,早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大家好书们重归我们的视野,光是这一不功利的壮举,便让人赞叹不止。
让人赞叹的还有经典的胡适与红楼梦的故事。胡适爱红楼,张爱玲也爱红楼,看起来都是索隐考据,寻章摘句,但与张爱玲爱红楼爱索隐又有不同,张的索隐太过曲折,以至于后来不和就是因为在张的`眼里,胡适的考证不严谨,虽是新解读,但过于“新”,索不够。张爱玲爱红楼是一痴,自述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嬴得红楼梦魇名’”。而张爱玲的痴迷,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张爱玲一语道破后四十回的伪续“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又说,“百般无味”。
这就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定了调,解了这桩疑案。当然我也不是说张爱玲是红楼第一人,因为索隐派里,张爱玲之前还有王梦阮,沈瓶庵,甚至蔡元培等等诸多大家。有点爱乌及屋,张爱玲的述评言之有理有据,言语犀利,句句中的。所以,比起其他大流的红楼梦评述,多读读张爱玲的评,也许更乐意,虽然有时引经据典,有时会比较枯燥。
比起张爱玲,胡适的红楼梦评述要中正一些,也许与其个性温润,谦谦公子有关。胡适在红楼梦的研究方面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作者,一个是版本,这也是后来考证派重点研究方向,甚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红学基本都围绕这两个命题打转。版本问题上,后人对胡适与红楼梦的关系也做过仔细的研究,认为胡适因为自己手上只有积本和戚本,所以,只依自己喜好定戚本晚于程本等观点就流于个人喜好了。不过,这些都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的事。胡适在指正红楼梦考证研究方向上,还是非常难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