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夕阳真美》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篇1
《夕阳真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天空、云彩、西山等天地万物。这篇课文教学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如诗如画的课文中去。文章描写的是一种意境上的美,比较轴象,学生难以领会。本课教学中,我坚持做到尊重每一位孩子的独特感受,不刻意拔高学生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联系生活,为这段文字配上简单的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兴致高昂,用心地设计动作。当读到“披着”的时候,有的孩子用手从胸前向外划开,而这个动作也是对“披”的理解,西山被笼罩在一片余晖中,面积很大。而当他们读到“余晖”时,有的孩子将双手交叉合抱于胸前,轻轻歪下小脑袋,做睡眠状。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表现了孩子们对“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意境之美的理解。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情意,却被一个简单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对呀!这飘渺的余晖,不正是盖在西山上轻柔的薄纱吗?多么形象、生动而充满童趣呀!而当读到“连绵起伏”时,孩子们用手在空中画出了美丽的波浪线,山峰高高低低,一个连着一个,这种理解,是多么恰如其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联系生活实际,用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情意,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内化。联系生活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此,它可以使孩子们朗读中抒发真情实感,延伸对课文地理解,使课堂上朗读多样化。如在教《小鹰学飞》的时候,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老师平时说话的.语气,读好老鹰的话。有生活中的体验,孩子们读出了各种语气。他们有的用亲切的语气读,有的用失望的语气,还有的用严厉的语气。课堂上的朗读活跃而热烈。这也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真正意义。我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老师用单一重复的语句对孩子说:“请您有感情地读一读”。“有感情”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呢?老师却没有进行深入浅出地点拨。语文朗读的感受并不是凭空臆造的,它必须于生活,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不这样,朗读就会流于形式,成为模式化朗读。表面上听起来抑扬顿挫,实质上却空泛无物,对于学生内化语言毫无用处。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篇2
课文《夕阳真美》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最后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给人一种“诗画合一,身临其境”的美感。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变化多样而又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本文写了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象,分为太阳西斜、夕阳下沉、夕阳落山后的三种景象。全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
夕阳的美表现在丰富多彩的颜色:深蓝的天空、涨红的夕阳的脸,被染成黄色、红色、紫色的云,灿烂的霞光,披者夕阳余晖的西山,满面红光的爷爷。夕阳的美也表现在它西下时把“连绵起伏的西山”和“遥远的天边”渲染、天地相融的“壮丽”。
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写了夕阳的美丽。让我感觉夕阳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的姑娘,她的脚步轻盈而飘逸。不信,你看,起初太阳西斜,接着慢慢往下沉,最后是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她是如此的文静。文静之余又有些羞涩,她先是收起了刺眼的.光芒,然后圆圆的脸涨红了,最后离开时,脸变得更红了。而这位美丽的姑娘每走一步,都给周围的“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不信,你瞧,当她西斜时,天空、西山都显得更壮丽,当她慢慢往下沉时,身边的云都变了色,当她走向西山的背后,遥远的天边又收获了霞光。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特点: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 充分运用简笔画的直观性,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他们投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现在的教材,识字量大,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读书、识字这个难点,我把生字教学贯穿整个读的过程,把“读”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通过把识字教学与理解文本、领会感情三者融为一体。读书的过程就是识字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第一步,读准字音与读通课文相结合。第二步,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语言环境进行生字字音、字义教学。第三步是在通文入境以后,设立一个突破字音、字行的环节,以强化对字音、字形的记忆。扎扎实实抓好识字、写字、读书的教学。切实做到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篇3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夕阳真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篇4
《夕阳真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天空、云彩、西山等天地万物。其中第二、三、四自然段重点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幅变化多样而又令人神往的夕阳美景图。因此,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理解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便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我按照“夕阳西斜——下沉——躲到西山背后”的顺序,一层层和学生分析和体悟。首先我让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然后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出喜欢的语气。最后借以一些形象而美丽的夕阳图,使学生体会夕阳的美,用读来表达夕阳的美,带学生充分欣赏了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另外,我抓住关键词“十分壮丽”、“灿烂的霞光”等词,让学生反复读,反复体味;抓住第三段中的一个省略号让学生自己说还有些什么颜色,在说中展开想象,这五彩缤纷的天空是多么美丽,这都是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形成的。从学生一个个深情并貌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他们被这么美的夕阳所吸引了。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篇5
《夕阳真美》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夕阳下山时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整篇文章极其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个别学生还是不能读流利,有添字漏字的现象,这样,学生就不能充分体会出课文的美。这篇课文共5个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十分流畅。第一自然段较简单,学生读过两遍就能够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也是全文的亮点。
第一课时我重点讲了生字词。其实,“生字教学”不仅要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最终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生字、生词,还要把握生字词教学的时机。第一课时就是要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提醒和指导难写的字,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同时有些特殊的'字词可能要到彻底理解了文本之后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其实生字教学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要想让学生感兴趣,就要想方法,能够吸引住他。在教授这课生字时,我运用了猜谜语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还让他们用字典查了生字组词。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说这节课学得很高兴,枯燥的生字也不再枯燥,变得趣味十足。
《夕阳真美》教学反思 篇6
反思一:
学生找到描写夕阳向我们告别的三句话,点出了夕阳在西下过程中的三个不同位置,学生在画太阳的过程中了解到太阳是从东往西慢慢下落的。由语文引申到科学、自然,实现了学科的整合性,体现了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另外,找到了这三句话,发现了这一自然规律的同时,实际上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即课文截取了夕阳西下时的三幅画面:“西斜、下沉、落山”进行描写。
反思二:
教师在已有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发现太阳颜色变化的规律,不难看出,学生在挑选颜色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了太阳这种富有变化的色彩美。正是太阳在三个不同位置上的颜色和光芒不同,所以导致了周围的景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也是暗埋伏笔,为具体欣赏“西斜、下沉、落山”的不同图景打下基础。
反思三:
教师适时总结,学生了解到“夕阳西下”是一个富有动态变化的整体过程。这一动态过程在“西斜、下沉、落山”这三个位置暂停,三幅图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抓住夕阳西下过程中的三个镜头来具体描写夕阳美景的。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再逐段学习,在流动中暂停,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去体会流动的美,整体的美,局部的美,暂停的美。
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欲、急迫的交流欲以及与生俱来的创造欲、成就欲,是构成课堂生命活力的要素。只有让他们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课堂才能走向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理想境界。我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让心灵穿梭于在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间,孩子们用眼睛去观察夕阳,用大脑去想象夕阳西下的美景,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夕阳,感受夕阳的神奇魅力,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用朗读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学生想象丰富,课堂上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