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2025/09/2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1

为了准备5月的20xx年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从4月初接到通知,就开始投入到这次赛课的准备当中。考虑了我教学的特点和喜好,最后我选定了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里的《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描写六幅田园风光的画卷,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基于本组课文的编排目的和本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们确定了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落实词语理解、朗读训练、写法提炼和迁移运用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设计的最开始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第一课时上什么,怎么上的问题。于是我查阅了往年全国赛课的资料,也请教了相关专家的意见,得到了一个基本的流程。紧接着我就开始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最后进行试教与修改。到来参加比赛的最后一稿,这节课总共经历了N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围绕着如何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力图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和探究进行文本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能上得扎扎实实的目的。因为整个设计的过程细节太多,现在我只想节选这次备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我对如何根据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内容取舍、练习设计这两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感受。

关于中心段的教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决定从课文的最后一段(文章的中心段)入手进行对课文文本的学习。最初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课文里有一个句子也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感受,你能从课文里找到它吗?用笔画下来。看着课本一起读这个句子。

师激趣:同学们通过读书,我们把一篇原本很长的课文,读成了一句话,现在谁能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来理解作者的感受?(指名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不论……不论……独特迷人。)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早上、中午、晚上,初春、晚春、初夏、盛夏、初秋、深秋、初冬、隆冬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分男、女读句子)师: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句子的表达方式?(意思相同,课文的简洁,读起来很美,改写句罗嗦,不美。)

师小结:课文中作者连用了“不论、不论”来写,其实就包括了所有的时间和季节。因为在作者眼里,一年四季,一天24个小时,乡下人家的景色都是那样与众不同、那样美丽,他都喜欢。课文原句的描写不但简洁而且表达的情感也更深刻了。带着你们的体会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把句子读好。(指名读、赛读)

师:这么好的句子大家能背下来吗?

师小结过渡: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很重要,作者把它放在文章的最后,起着总结的作用。那么围绕着这个句子,作者分别是怎样描写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色呢?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看看。

我们在这里设计句子比较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对比这两个句子来感受作者用“不论……不论……”这组关联词来表达的精炼,体会作者想表达的强烈的感情。但通过试教以后发现,这样设计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感觉这个训练点对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意义不大。因为在四上的一篇名为《搭石》的课文里已经出现过相似的句式,对学生来说已不是新的知识。其次,“不论……不论……”这组关联词语也不是这个句子的教学重点。对于这个句子只要抓“独特”、“迷人”这两个重点词语就行了,在这个句式的写法上花费太多的时间是很耗时低效的。于是教案被修改为:

师小结:课文的生字词语我们学完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再去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引:谁来说一说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课文里有一个句子也表达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感受,你能从课文里找到它吗?

(指名读,你们都同意他的意见吗?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读书归纳,我们把一篇原本很长的课文,读成了一句话,现在谁能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来理解作者的感受?(重点理解“独特”、“迷人”的意思。指名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独特迷人。)

师过渡:这个句子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它还是全文的总结,围绕这个句子,作者是怎样把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景色写出来的?我们一起看课文,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经过这样的修改后这样的教学环节就很明朗,不拖拉。重点突出明确,学生也得到了相关的思维训练。

关于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可以说是困绕我们最久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试教的是南宁市的学生,城里的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那些乡下人家景色与生活的画面离学生自身的感受比较远,他们很难真正的感悟到文中描写的那些“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所构成的那道装饰的“别有风趣”。如何让学生能真正读懂景物的“别有风趣”,感受到作者对乡下人家独特风光的喜爱之情是这个自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师引: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的请你画下来。

2、学生默读课文并做圈画批注。

交流:通过读书你找到了哪些词语(先和同桌讲一讲,后指名。)

(1)出示:别有风趣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2)课文里这道与众不同,别有趣味的

装饰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出示课文齐读“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4)指名交流读了课文你看到了什么?

(5)师相机拓展想象写话:乡下人家,房屋虽小,但人们总爱搭一瓜架让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你看那些嫩绿的枝条长出了绿油油的小叶子,叶子越长越多,越长越密,绿色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样的生机勃勃,仿佛把阳光都染成了绿色。你们想到的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6)学生想象练写。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点评(这是一幅……的图画;这是多么迷人的画面;老师眼前就已经出现了那……)

(7)总结: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正是这些漂亮迷人的景物构成了乡下人家门前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带着我们的想象,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齐读“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3、师出示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作者写了这些自然的景物,为什么还要写石狮子和大旗杆呢?

(2)教师相机总结:是的,那些“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更让人觉得亲切,可爱。有着勃勃的生机。通过与石狮子和旗杆的对比作者更好地表现了乡下人家与众不同的迷人之处,也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

(3)你想怎样读这个句子,表现出这处景物的独特与迷人,表现作者的

喜爱之情呢?(自己练、赛读,范读、表演读)

这样试教下来,短短一段话,老师的问题一共有十几个,学生被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牵着走,没有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改要求。有些练习的设计也同样没能发展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给人的感觉是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疲。怎么办?怎样才能设计出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很好体会到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呢?静下心来再好好的解读文本,其实第一自然段描写的就是乡下人家屋檐瓜藤缠绕的独特景色,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与石狮子和大旗杆做对比的方法突出了这个特点。那么应该怎样整和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够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呢?最后,我抓住了这个段中的一个关键词“别有风趣”来入手,想通过由理解词语到句子感悟,让学生在自主感悟的过程中体会这道“装饰”的别有风趣。于是教案设计修改为:

师:谁来说说在第一自然段里你画了哪个句子?指名读句子。

(1)、这个句子中有大家不好理解的词吗?板书:别有风趣装饰

谁知道“别有风趣”的意思

“装饰”又是什么意思呢

(2)、为什么说这道装饰是别有风趣?谁能再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谈。要求谈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叶,这些植物的色彩明丽,生机勃勃,很自然,有浓郁的农家生活气息,与城市的威武的狮子,庄严的旗杆相比就显出别有风趣。)

师:正是这些生机勃勃,色彩鲜艳的景物构成了这道别有风趣的装饰,这正是乡下人家独特,迷人之处。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乡下人家独特迷人之处,表现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指名读,范读、大家一起读)

经过修改,这样的教学设计更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由原来的十几个问题整和成了现在的三个关键问题,同样解决了本自然段的教学重难点,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上就是我在设计这节赛课时的一些想法和其中的一些过程。这两天通过培训学习,听了专家们的点评之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还可以如何调整使这节课的教学能够更具实效性?我想我还可以从教学内容取舍上做一些更细致的思考。有机会我还会用新的方法来再上这节课,看是否能还能更好地提高这节课的教学效率。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2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抓住乡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几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读中识字,读中把握多音字的读音,读中巩固识字,读中设疑;再读课文,想象画面,读出独特感受;个性阅读,融入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中学会了生字,培养了语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反思自己《乡下人家》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亮点:

1、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在指导朗读时就要针对学生这一点,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例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场景融入自己的感情读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愤异常活跃。

2、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乡下风光的.美景图片,不但让学生对乡下生活有了印象,而且使学生尽快进入了情境,给了学生以很强的视觉冲击,产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朗读和入情入境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多层次的读和指导,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

每读一遍课文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

(1)初读。感知课文内容,解决字词,质疑问难。

(2)默读。自读自悟,想象画面,读出感受。

(3)朗读喜欢的部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学生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

4、本节课重视生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的环节,首先让孩子自由读课文,在读中发现疑难、在困惑中思考、然后再给予对应的指导和帮助,以学定教,以孩子为课堂的主体。写字环节让学生观察生字字形,说出自己应要注意的地方,不但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促进生字的记忆,让枯燥的生字学习变成一种自主的、快乐的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学生对乡村生活有了更多更具体的体验。在整节课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不过在教学中还有一定的不足,如最后的写字环节,能有展示和评价就更完美了。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3

《乡下人家》这篇课文,通过空间、季节和时间的交替描写,展现了“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的田园风情。在教学中,我从增强学生主动性入手,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上课时我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写体会,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品读感悟环节通过指名读、评读、男女生赛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的欣赏读、配乐读,把读贯穿由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在课堂上,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评价语要有提升,这个是自己一直都在努力去积累的项目。虽然备课时冥思苦想出好多评价语,但是真正站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能力还是很欠缺。其二,学生的读后感悟能力比较强,但朗读再现的能力较弱,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升。

课堂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特点,凸显自身的教学特点,体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这将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4

《乡下人家》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抓住乡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青瓜绿藤、鲜花盛开、雨后春笋、鸡鸭觅食、院落晚餐、月夜睡梦等六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选读探究——品读感悟——朗读再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读中赏词、品句,读中积累、感悟,读中想象、迁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反思《乡下人家》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一条主线

陈醉云的《乡下人家》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读起来有清风拂面之感,这篇文字没有较难理解的词句。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多读课文,抓住能体现乡下人家独特、迷人风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在头脑中想一想作者描绘的画面,然后交流品味。这样就使整个教学结构清晰、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二、多种方法

四年级下册了,学会理解课文有好多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在教学中我注重了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课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课件展示“雨后春笋”等画面,再引导学生想象其他画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朗读再现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安排了多层次的朗读。开始我安排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品读感悟环节通过指名读、轻声读、小组赛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把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上完了这一节课,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评价语要有提升,站在课堂上还是紧张,随机应变的能力很欠缺。其二,学生的朗读再现能力较弱,要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完整话。另外时间安排上比较仓促,没能给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观赏画面,最后的生字词教学,没有做到更好的扩展,应适当地进行一些延伸。

课堂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特点,凸显自身的教学特点,体现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这将是我不懈努力的方向。谢谢!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5

《乡下人家》是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美文,读后让我久久回味。字斟句酌越品越有味,一种桃园风光般的仙境,滋润着我们这些大乡的儿女!故乡的情悄然涌上心头!

这样一篇风光如画的美文,怎样能使孩子投入这其中呢?我深深地思量,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这书香中品到自然的气息、看到这如画的美景。

一、咬文嚼字,感受语言之美

透过语言文字想象“雨后春笋、群鸭戏水、月明人静”的自然质朴、活泼风趣、人间天堂的美!在诵读中让学生感悟农家生活的独道之处。

二、联系生活、感悟想象之美

由农家的鸡群觅食想开去,你好像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品味城市生活不及田园生活的'和谐美。通过读,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声、情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在这种品读中,我和孩子们也确实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了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着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多给孩子品读的机会、想的机会、说的机会,学生收获的则是智慧、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启迪。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篇6

这篇文章是四年级第六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陈醉云先生抓住乡村最普通的事物和场景,呈现出六幅美丽的画面:屋前搭瓜棚、屋后竹笋冒、院中鸡觅食、河里鸭嬉戏、院落吃晚餐、夜听催眠曲,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朴实中又带着几分华丽的美。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品读感悟、朗读再现,读中质疑探究,读中想象迁移,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反思自己这一课的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的部分:

一、在院中鸡觅食这幅画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母鸡雄鸡的悠闲自在,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把身边的事物写的形象生动,并及时设计一个小练笔,练习这种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二、品读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指名读、评读、抓住重点词感悟读、齐读、引读等方式交错使用,最后配乐读。这样不同层次的读,加深学生对乡下人家那朴实、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的理解,让学生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也提高了朗读能力。

不足之处还有许多:自己对课前的教学辅助工具准备检查的不够充分;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反应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影响到自己的教学思路,心理素质还需锻炼;板书的设计还要再多下功夫,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整节课中心内容的.把握以及何时将文章感情推向高潮还应再反复揣摩。

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力争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2今天执教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乡下人家》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节课教学的是第一课时。现在就整个教学过程的呈现情况、学生学的情况以及学生从这节课的收获情况,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自认为本节课教学过程完整,详略得当,基本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第一课时的要求。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从课堂中有所收获。但对于一个新手语文教师,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语文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学生需要一滴水,那么老师必需拥有一泉水。在语文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知识方面还有些欠缺,以至于教学中由于紧张,教态不够沉稳,教学预设和现实呈现差距大,教学中新生成的问题较多,处理方法欠佳,不具备教学机制。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读的地方太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画面。对于教材挖掘还不够深,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亮点。

在第三个默读课文,梳理画面这一环节,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的不够巧妙,存在牵着学生的思维走的问题,没有充分体现学生自学自悟、自主探究。此环节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词句,从读文本到说感受再到想象画面,学生才能感受到,田园生活的亲切自然、优美恬静。

课堂中问题提的不够精巧,例如: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些独特、迷人的风景?给看到的风景起一个名字。请大家默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并在相应的文段旁边进行批注。这一问题,提问的不够精妙,语言过于随便。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今后应该加强学习,加强读书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学自悟。

本节课的教学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只有不断剖析自我,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