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1
史铁生之所以能写出《我与地坛》这样一篇倾世绝作,我认为是他经历了太大的苦难。正如因癌症16岁就离开人世的轻狂少年子尤所说,人都应该到医院去住一段时间。只有经历了真正的苦难,在一个类似地坛一样清静的境地,人才有可能停下匆匆的脚步,反省一下自己曾经的遭遇,只有被命运逼到了生命的边缘,人才有可能真正思索人生的意义——生死有何区别,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怎么面对苦难,怎么自我救赎。史铁生倒是应该感想命运为她安排的苦难,不然,他怎么会对生命的奥秘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怎么会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如此深邃的思想、如此隽永的文笔,怎么会活得如此清醒、坦荡?
我没有经历史铁生经历的深重苦难,当然也不会得到以上他得到的一切。但是,有一种东西,我们共享,全人类共享,那就是欲望。
欲望,是孩子小时候渴望长大、渴望游戏、渴望零食,是许多人工作后渴望业绩、渴望地位、渴望权力、渴望名声,是每个人渴望亲情、友情、爱情……欲望是对目标、理想实现的渴望,人们为了它而努力追求,它是人前进的动力,是人活下去的动力。
人们用“欲壑难填”形容人的自私、贪婪。确实,因为无限膨胀的欲望,贪心的官知法犯法,奸商不择手段。但这不是欲望的错,是实现欲望的手段有问题。只要不侵犯到别人实现其欲望的基本权利,追求自己的总没有错。我们不能说要扼制人的欲望,因为“消灭欲望的同时也消灭了人性”,因为人生就是实现目标以满足欲望的过程。
有多少人遁入空门后看破红尘,自杀升天,远至古代的君王,近至现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他们失去了人性的`最本质——欲望,因此生死对他们而言并无区别。看破红尘的他们认为,人最终难逃一死,人生最终会变为一片虚无。可是他们只看到了人生的结果,而没有看到人生这个过程的精彩。每个人都在追求结果,但每个人都活在过程中。
目标是我们想象中遥远而美丽的彼岸,而欲望是我们的发动机,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有意志与一路上所有的惊涛骇浪搏斗,同时创造出一次美丽的航行。即使彼岸遥不可及,即使彼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好,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欲望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提供强大的动力让我们创造一个人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过程,一旦产生,一旦被经历,就无法被抹去,无法剥夺了。这样,我们面对死亡也不必恐惧,因为人生之过程的精彩不会随着生命的逝去化为乌有,它已融入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无悔,让我们坦然。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2
记得第一次看史铁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时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极旧的初中语文课本摆在桌上,便不禁翻开,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怀念》。读完后,不受控制得哭了出来。那时,我并不知什么是史铁生,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什么是生与死的思考。单觉得,一儿子失去了母亲,一母亲诀别了儿子,是多么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怜,还摇轮椅生活呢。也许那时的哭就是怜悯吧,我没体会到生命,也没体会到死亡。
我正式读《我与地坛》时,是两三年前的'时候了,我有了一点思想,也在思考生与死。我问妈妈为什么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么多烦心事。妈妈却告诉我,她的生命负有责任,她要照顾姥姥、姥爷,还要抚养我长大。她现在因这两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没尽到责任。我不解了,一个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马套在车上一样毫无自由,但却无法反驳这看似“无道理”的理由。于是,我开始读《我与地坛》了,读了一段便哭了,一直哭到读完文章。史铁生的失魂落魄缓缓埋入我心中。他的母亲出现了,儿子走后,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儿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天,担心着在病中痛苦挣扎的儿子。她不愿儿子得病,更不愿看到儿子放弃生命。
作为母亲,她真的能改变什么吗?她仍然做着该做的所有事,没放弃,努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儿子究竟怎么样,他到地坛了没?情绪是否恶化?于是偌大的园子里,不知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就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母亲永远不平凡。
在一次谈话中,聊到了《我与地坛》。我说:“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为我看到了史铁生所说的’有过车辙的地方,就有母亲的脚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听母亲的话,给母亲带来了麻烦……”
说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来,好像心中什么东西被点燃了,那火扑不灭,火苗在大脑里一蹦一蹦的,泪水不住地涌出来。那时,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样说哭就哭,也能勉强控制情绪,但是《我与地坛》总有一种让我哭的东西,也许就是母亲吧。史铁生冲母亲喊:“我可活什么劲”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亲的争吵,无一不是我的过错,而我总喜欢苍白地狡辩。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3
《我与地坛》这本书是我看的第一本史铁生的作品,他的文笔平淡朴素,引人深思。接下来,我来从两点来聊聊这本书——史铁生的童年以及他为什么这么乐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史铁生和八子的故事,虽然你不能从中悟出什么大道理,但读来却让人倍感亲切,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素的语言,把这样一件童年趣事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是我发自内心的觉得童年真美好,真多彩,尤其是那个物资较为匮乏的年代,生活中一切快乐,都是从人与人之间打交道而产生的。那时候的孩子们多么天真灿漫,朴实无邪,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觉得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小事,实际上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时代,记忆中最美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们,珍惜我们眼前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束阳光,每一阵微风。我们可以把他们记下来,就像我每天写日记,把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写下来,当你以后再看,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你也许会为过去的自己感到骄傲,感到悔恨,或者其它奇奇怪怪的感受,但无论如何,那些你会怀念的,你会或不会忘却的,都已停留在笔之下。
说完了童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史铁生如此乐观。第一,在他刚住院的时候,所有人都非常照顾他,跟他聊天,跟他做朋友,尽管他的腿不好了,但是他在那家友谊医院里,收获了很多的温暖,他觉得自己要好好活着,不能辜负医生们对他的期望。
第二,针对史铁生的母亲,在弥留之际说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谁都知道他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都要好好活着。史铁生觉得母亲生前那样爱他,付出了那么多,他得对得起他母亲,所以他得坚强的活下去。
第三,那个孙姨也是病重至极,但依然每天笑呵呵的,史铁生应该是受到了她的影响。还有孙姨的女儿,建议史铁生去写点什么,于是他从写剧本入手,开启了他的写作之路。
史铁生这样坚强,热爱写作,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有一段时间他也很暴躁,但就是因为他的身边充满了有爱心,热爱生活的人,他才会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也要好好活下去。我觉得很少人有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后还很平常心,还那么坚定,肯定都是受到了旁人的开导和安慰,才坚持走下去的。这让我想去了海伦凯勒,她就是在小时候受到了一位家庭教师的影响,才变的那样热爱生活,那么乐观。
以上就是我对《我与地坛》这本书的感悟和分析。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4
每次倍感失落时就会看史铁生、余华这些大师的作品。这本短篇里最经典的语录:“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他的文章总是给我大吃一惊的感觉,因为他总是用很平静的语调讲述一些关于生命的讯息,确让我们无法去忽视它。
史铁生是在延安地区清平湾插队时得了一场大病,后就开始了坐轮椅的生涯。
他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有讲到当时插队跟破老汉放牛的故事。在正当年的时候突然远离了正常人的.生活。那得承受多大的苦难跟心里折磨。一个原本喜欢运动的人突然见不能走路了。母亲在他面前都不会提“蹦、跳“等字眼。全家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担心触碰他心里的痛。
从后就开始他每日摇着轮椅去地坛。文中有这么一段:”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出生”。
与他朝夕相伴的是地坛,以及在地坛里活动的人也都是很孤寂的形象。有人在那里唱歌、有人在那里长跑、也有在那里活动的兄妹。年年月月他都在那里想,那里写,从而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出路。
史铁生文中的母亲让人心疼,那是一位活得分外小心的母亲。忍受着自己孩子失去行动能力产生的消极情绪,然而她只能去默默的关心。每次都是在门口看着儿子摇着轮椅去地坛,站在阳光里,站在冷风里。在跟儿子商量时去户外看看的那丝欣喜没能多持续一会儿,却猝然离世了。
史铁生在文章《合欢树》里写道:“我坐在小坛的树林里,闭着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
苦难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每一个人。生活就像一张网,痛苦就像是那张网上的绳结。在经历一次次痛苦后,这张网上就会有密密麻麻的烙印在上面。我们无法去挣脱它,只能去默默的承受、消化它。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5
记忆,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题记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延,都有无限的时间延伸。我们生来孤独,无数的历史和无数的时间因破碎而成片段。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独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
史实的足迹,铁般的刚毅,生命的朝气,成就了一个人——史铁生。
他的身体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上,而他的思想是游动的。他坚韧而又顽强地活着,自强而又勤奋地写作,记下患病的点点滴滴,悟出生死同一的最高境界。
他依靠记忆修补过往的生命,依靠印象填补记忆。那消逝的钟声,老家,老海棠树,幼儿园,二姥姥,孙姨……那些物,那些事,那些人,是见证自己成长的,是不可以说忘就忘的,因为深植在记忆的土壤中,早已生根发芽。
站在人生的此岸回望,史铁生留给了世人一份最美的礼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似乎成为我们对生死的'普遍看法,而史铁生却认为,生与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如同一颗早已熄灭的星星在数十万光年之外的我们的视野中仍度着它的青春时光。这不是对死亡的漠然,不是对生命的藐视,更不是对生与死的嘲弄,而是一种豁达。直到死亡之时,史铁生的嘴角仍微微上扬。面对生存,他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对生命存在的虔诚,一种对生命最为纯真的态度。他以他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生与死。无论生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又何欢,死有何惧。
在我看来,地坛是史铁生心中的一种信仰。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也许你会问,这个悲剧的结尾是什么?我想告诉你的是,首先,这不是悲剧,而是秋天;其次,它的结尾是等待死亡。
秋风,绝非肃杀之气,那是一群成长着的魂灵,成长着,由远及近一路壮大。
秋风的行进不可阻挡,逼迫得太阳也收敛了他的宠溺,于是乎草枯叶败落叶萧萧,所有的躯体都随之枯弱了。万物萧疏,满目凋敞。强大的本能,天赋的才华,旺盛的精力,张狂的欲望与意志,使得灵魂从而凸显出来。
对于史铁生来说,生死无忌。
我与地坛读后感 篇6
史铁生,当代一位特殊的作家,常年与病魔斗争,他的文字每一处都是真情流露。在他的笔下,我感受到了最真挚的母爱。
在风华正茂的青春之时,突然双腿瘫痪,史铁生觉得自己十分不幸。可他却不知他受的苦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双腿瘫痪后,他与任何人都无法正常交流,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地坛就成为了他最亲密的伙伴。那儿实际上就是个园子,却成为了他的休闲之地。他不知道的是,每次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母亲知道儿子心里的苦闷,又担心儿子独自在园子里会做出过激的行为,她心里的煎熬痛苦又有谁能知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顺着我的车辙一步步寻找,步履苍茫又急促。”母亲的视力不好,她走的路程我们无法想象,找史铁生就好像在寻找大海里的一艘船。这位母亲注定是最苦的母亲,也一定是最爱孩子的母亲。但天底下哪个母亲不是最爱孩子的呢?
世界上任何一位母亲都是最爱孩子的。她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所有,但她们的爱都隐藏在小事之中。或许我们有时会感觉不到,但我们永远要记住,母亲永远是最爱你的。
放学回家后可口的饭菜,冬日里的毛衣,这些都是母亲对我们的爱呀!平日里,我总会与她发生一些小小的争吵。有一次,我在培训班外面等了许久,同学们都相继离去,一辆辆汽车驶过,一个个身影离去,熙熙攘攘的.声音与雨水的淅淅沥沥交织成一首独孤寂的乐曲。我心里既抱怨又委屈。她终于撑着雨伞下接我,但我却一上车就对母亲发了一肚子的火。尽管她再三向我解释下班晚,雨天路上堵车,我就是不理解,只顾着自己。
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阅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才明白,每一位母亲都愿意为孩子倾其所有,但她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无奈、无助和身不由己。而这份心思,做子女的,是不曾体会到的。我又想起了我的母亲。每周回家,等待我的总是她精心准备的我最爱吃的菜,我的房间也被收拾得井井有条。我真想对母亲说:“妈妈,您放心吧,我一定会让你感到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