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命的心得体会
爱习作提供的感悟生命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感悟生命的心得体会 篇1
我们的生命像花一样多姿多彩,但是我们的生命也像花一样的脆弱;我们的生命像水一样珍贵,但是我们的生命也像水一样的脆弱,一碰即碎。因此,我们肯定要珍惜生命,预防溺水。
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肯定会去好溪里游泳、玩耍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五月至十月这180天中,肯定会有许很多多的小学生、初中生、甚至高校生在这180天中溺水死亡。许很多多的中小学生因此失去了这珍贵的生命。同学们,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让水夺走我们珍贵的生命,所以防溺水是多么的重要!让防溺水的警钟走进千家万户!让珍惜生命,预防溺水的警钟走进我们的心灵吧。
我清清晰楚记得,在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特意为了防溺水举办了一个活动,似乎是防溺水,人人有责的动员大会。会上还讲了很多溺水的典型事例,如:1.一位年轻的孩子,因放学没有回家,在水里死亡。2.一位母亲找了她的孩子一成天,但谁也不知道她的孩子去了哪,结果最终,她的孩子出现了,孩子的尸体浮在河面上……
同学们,对于溺水你们肯定是知道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说是完全不知道。那么让我来跟你们说一说,防溺水该怎么“防”!1.不要空肚游泳,也不要饱着肚子游泳。2.游泳时间不能超过1.5—2小时。3.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游泳。4.在水浅、熟识的水域游泳。这四点游泳小常识大家肯定要牢记在心中!这样溺水就会远离我们啦!
同学们,平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要每天讲平安,平安每天讲,不要因为一点点的热,而到水里玩。因为水,一不当心就是祸害。因此,我们肯定要珍惜生命,预防溺水;我们肯定要让珍惜生命预防溺水的警钟走进千家万户。同学们,我们是祖国将来的花朵,我们是祖国将来的小小接班人。我们肯定要让生命像阳光一样绚丽。
感悟生命的心得体会 篇2
如何获得美好的生活。
这样的主题换谁写都很难把控吧。尤其还要写的学术又生动。于是作者排布了这样的思路:
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心流,什么是感受,工作和休闲,人际交往,生活品质,个人性格和自我悦纳。
最后你可以发现,每个话题都很大!作者前言不搭后语的乱说了一气,只是想说明白一点:人生可以擅长某些事并在这些事上获得专注,从而感知一种平淡的幸福。但是他居然花了一百七十多页才说完,内容散乱、枯燥乏味令人咂舌。
当然,你也可以觉得里面有一条关于搭建生命心流的主线贯穿其中,告诉了我们获得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大概就可以获得美好生活,以及告诉了我们心流的形成、培养,发展心流对人生的影响,与我们生活感受的关系。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认真,但我确实同时获得了这两种感受:客观学术,杂乱没有骨架。
哪怕我认真看了目录,知道了本书的核心,也仍然觉得行文太散没有压住自己想讨论的话题。节奏凌乱没有能让读者有很好的阅读体验。
当然,不排除一种情况:作者有意不想把节奏做的很好、章节之间的关联做的很强,从而降低阅读体验来剔除一部分阅读、思考能力差的读者。
我只是一个刚刚过了及格线的读者吧,勉强把这本书在两小时的时间里看完了。(别的书大概都是半小时到一小时的阅读时间)能支撑下来这份耐心的,大概是:
一 我确实很赞同作者的一些观点,甚至有些话我觉得就是自己说出来的,被他早发现几年先说了。
二行文散乱不注重关联,尝试涵盖巨大主题又想写的`很学术,学术之余还希望能通过增添点小故事降低枯燥的阅读感,这种做法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啊。看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写作能力堪忧的自己。所以怎么也要耐着性子看下去。
文字本身还是金句连篇的。我又摘抄了不少。可能之前对这本书期待太高了,感觉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玄幻——至少他说的内容让我觉得,只是在不停印证我自己脑中已有的想法罢了。
感悟生命的心得体会 篇3
在寒假中,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感悟生命的心得体会 篇4
薛瑞萍,看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闲看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欣赏她那份淡定与从容,就如诗中所云。当她开口说话,你会感觉她的一言一语,无不浸润着书的哲理,书的韵律。她书籍般的人生阅历里,遍洒着书的馨香,诗歌的,古今中外的,甚至于宗教典籍,她都涉猎了。她是日有所诵,手不释卷的。讲座过后,薛老师的诸多妙语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我的思考:让阅读融入每个人的生命,我们老师应该做什么?的确,阅读是一扇窗,是一条路,是一种品味,是一种生活方式。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阅读,就是为孩子们构建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态。为了孩子的人生成长,精神发育尽可能提供最多、最好的精神滋养,这是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责任。阅读是什么?本质是倾听。语文教师要让孩子听到封存在文字里面好听的声音。真正的写作是诉说,读书是倾听。她对孩子们说:“上语文课不带语文书可以,不带课外书不行”。她理直气壮地让家长参与到读书中来,给家长写信,让家长写读书感悟。她说越差的学生越是要课外阅读。在这里我记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中苏翁的一段话:“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我们,应做点灯的人,自己阅读并引导每一位学生、家长阅读,浸染书香。
她说:“热爱阅读,培养更有底蕴的、有自我动能的孩子。当一个人的内心是充实的,外界永远不会山穷水尽。”何尝不是呢?童年需要生活在童年的故事里,缺失童书阅读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我们老师要做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耐人寻味的童书,推介、引领、馈赠给孩子们,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浸染书香。照亮儿童真、善、美的心灵,照亮儿童一生的成长历程。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激发。所以我们在引导读书时不仅要解决“读什么”,还要重视“怎样读”的问题。点灯的人,可以点亮孩子们心中智慧的灯,可以让每一位孩子受用终身。学语文的主要方法是阅读、体验、感悟和积累。让学生课外经常与高品位读物直接对话,有利于养成高品位的语文素养。
她说: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我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有兴趣地读自己喜欢的高品位的优秀读物,并读有所得:一、让孩子的阅读兴趣持续不断;二、为孩子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三、指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热爱读书、写作、表达,落笔千言的人;应该是一个自觉的儿童课外阅读的推广人。——我必为之努力。
感悟生命的心得体会 篇5
我常喜欢冥思苦想:“生命是什么?”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大家感触感染生命,让同学们每个人领一盒蚕宝宝回家饲养,体验蚕宝宝的生长历程,我既高兴又好奇,当真地听着老师讲解饲养蚕宝宝的留意事项。
第一天,一放学,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回房间看我的蚕宝宝,只见它们一个个懒洋洋地爬在桑叶上,慢慢地蠕动着,有趣极了!“哎呀,得帮它们清理‘房间’了”,那一颗颗黑黝黝的小颗粒像冷笑我是个懒虫一样,于是,我用羊毫小心翼翼地把蚕宝宝扫到新的桑叶上,然后再用纸巾把蚕宝宝的“臭臭”和被它们吃得一干二净的桑叶根包起来,扔掉,再把蚕宝宝请进了整齐的“房间”里,看着它们可爱的样子,我开心地笑了。
就这样两天过去了,我感觉蚕宝宝没有任何变化,开始有点不耐烦了,便把它扔在一边,徐徐地,我就忘了这回事,也不再帮它们打扫“房间”了。
一天,我忽然想起那一群被我置若罔闻的蚕宝宝,我飞快地跑回房间,拿起盒子,一股刺鼻的恶臭味扑鼻而来,我掀开盖子,一看,“啊,我的蚕......蚕宝宝”,我双眼朦胧,看着满叶子的蚕宝宝的尸体,我伤心欲绝,一股悔疚之感不禁涌上心头。
生命是有限的`,也是无穷的,它既是坚强的,但也是脆弱的,假如我们不好好爱护它、珍惜它,一不小心,它就会像流沙一样从我们的指缝间溜走。
生命真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