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1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2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爱家乡的感情。
4.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课件出示音乐《阳春白雪》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课件出示杜甫简介及杜甫肖像)(杜甫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出示课题(课件出示),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齐读课题、解题。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两岸)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课件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检查生字。指导“洛、涕”的写法(出示微课)。
⑤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3.小组讨论,理解词语及诗歌的意思,教师指导“妻子”“青春”古今义的不同之处。
4.交流理解诗意,师相机出示课件。
5.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2)请你带着这种情绪把这句诗读一读。(指导朗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生齐读这句诗,体会诗人悲喜交集的感情)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地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一展自己清脆的喉咙,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师简介三峡,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地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三)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练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习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2.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一段话:“唉,8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
3.生练习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总结,升华情感
这首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继承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5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查看杜甫简介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6
一、导入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平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找到的诗句?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四、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诗作,你都知道有哪些呢?(补充《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时候,诗人多么想携妻子回到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于是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总结写法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