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动手操作,裁剪、绘图、折叠等,制作漂亮的花朵。
2.观察纸花朵在水中盛开的过程。
3.幼儿乐意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与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彩纸、彩笔、安全剪刀、盆、清水
活动过程:
1.激发好奇心
小朋友,你们见过纸做的花朵在水里慢慢绽放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好玩的`小实验吧。看看我们需要的材料有彩笔,彩纸,剪刀,一盆清水。
2.制作花朵
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拿一张彩纸,对折两次,再对折成三角形,用安全剪刀剪出花瓣,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打开就是一朵四瓣花朵。小朋友还可以和老师一起剪出五瓣的花朵,六瓣的花朵等等复杂的花朵。
3.绘图添画
接下来我们给花朵上画出漂亮的图案,比如:我画只七星瓢虫在花朵上、画只蜻蜓落在花朵上、画只毛毛虫爬在花朵上、花朵上画出笑脸等等都可以,总之喜欢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
4.折叠成花苞
把花朵所有花瓣向内折叠,刚才的图案就被遮挡起来了,花苞就做好了。
5.静待花开
把我们折叠好的花苞放入清水中,观察发现花儿慢慢绽放,太漂亮了,太神奇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漂浮的花朵》活动反思
科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孩子天真活泼,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实验《漂浮的花朵》引导小朋友裁剪花朵、自己绘制漂亮的小昆虫在花瓣上,再把花瓣向内折叠成花苞,最后将其置于水盆中,通过观察,孩子们发现水盆中紧包的花苞逐渐张开。通过这个实验,让小朋友们明白:当纸张潮湿时,纸张的主要成分—木质纤维,会吸收水分,使得纤维膨胀,纸张延展开来。这次活动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增长科学知识,同时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实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成长起来,踏上成材之路,也希望我们的活动能为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 篇2
一、活动目标:
1、复习并巩固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
2、通过变魔术游戏活动,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装有小半瓶水的透明瓶子人手一个,瓶盖2个,在瓶盖里面分别涂有红、黄、蓝颜料。
三、活动重点:
了解颜料被水溶解变色的小秘密。
四、活动难点:
通过变魔术的游戏感知两种颜色混合后变出新颜色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五、活动过程:
1、以带孩子们去魔法世界引入我们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魔法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装有清水的塑料瓶子。
师:瓶中的水宝宝有没有颜色?
师小结:水是透明的,无色的,无味,会流动的。
2、第一次探索,初步感知水宝宝变色的秘密。
这个水宝宝很好玩,现在我们要和它玩一个变魔术的游戏,我们一起来念魔法咒语“巴拉拉小魔仙,变变变”,说到变的时候,大家把手里的瓶子上下使劲摇动,看一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巩固幼儿对红、黄、蓝的认识,然后请幼儿记住手中瓶子的颜色,并说一说。
3、第二次探索,交换瓶盖感知两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变化。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装有颜色的瓶盖,请大家每人选一个和你手中瓶子颜色不一样的颜色。
把原来瓶盖拧下来,把新的'瓶盖盖上去,一定要拧紧哦,可以请老师帮忙拧瓶盖,拧好瓶盖以后再把瓶子上下使劲摇动,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4、谈论结果。
看看我们现在的瓶子有什么变化,再说一说瓶子里以前是什么颜色,现在是什么颜色。图片展示,加深记忆:第一组:黄+红→橙
第二组:黄+蓝→绿
第三组:红+蓝→紫
5、小结: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颜色,我们可以把其他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我们下来在区域角里再进行操作一下吧。
六、活动反思:
1、进行科学实验前要多进行几次实验,把颜色配比好,这样幼儿操作起来会比较简单。
2、活动过程中可以多启发幼儿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3、展示颜色图片时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他们拿的颜色的变化。
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 篇3
在主题一开始的时候,就不断的有孩子来问我:"何老师,你什么时候给我们认识鲨鱼呀!我们好像知道更多的鲨鱼呀?"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一本正经的盯着我的时候,我就突然想到,我们是不是应该顺着孩子们感兴趣的`鲨鱼入手,开展一节《与鲨鱼对话》的活动呢。海底世界里德生物丰富而又崎岖,鲨鱼是孩子们最喜欢交流的话题之一。在本周的主题(看海去)当中,自然少不了我们的主角之一--鲨鱼。
于是,找图片,搜资料,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有序的观察鲨鱼图片,并互相交流大鲨鱼的外形特征,因为世界上的鲨鱼确实很多,我并没有一一全部找出来,而是找了几种最主要的鲨鱼来介绍,从鲨鱼的生活习性,鲨鱼的体态特征等方面一一介绍,活动当中,孩子们始终保持从始至终的兴趣,当中,还一直有孩子提出问题:"老师,豹鲨厉害吗?有多厉害呀?""鲸鲨真的是最大的鲨鱼么?他有多大呀,他吃什么呢?"等等,等等的问题,我一一的满足了孩子们,看着孩子们满意的表情,我知道今天的活动已经达到了它所预设的目标,不管是从活动上来看,还是从孩子们的理解程度上看,都还不错,但是因为活动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挺遗憾的,没能让孩子们真正身临其境的体验一场与鲨鱼的对话,希望以后有那个条件。
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 篇4
一、设计意图
前几次活动中,我班幼儿接触了一些人与人之间联络的方式,为了让中班幼儿对联络方式和信息传递有更多,更广泛的了解,把幼儿的这种探究性拓展开来。引导幼儿对动物的们的联络方式产生好奇。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动物们的有趣的联络方式,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向导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已具有的语言能力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探索学习,让幼儿了解,并感知不同动物之间都有自己的联络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对动物之间的联络方式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体验动物之间联络这一现象带来的乐趣。并懂得爱护动物。
三、重难点
根据本次活动目标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初步了解几种小动物的联络方式,难点定位于对动物联络方式的感知。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我做了如下准备,小蜜蜂,小狗,孔雀,狼等图片,以及其与同伴交流视频。
五、说教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师幼互动,因此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展示法、探索讨论法、游戏激趣法等。
活动内容设计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是一节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我采用以下几种学法:观察法,操作演示法等。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中我将通过这几个大环节来展开
(一)展示欣赏,引发兴趣1.展示图片和视频,提出问题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之间做讨论,说一说,图片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小结,蜜蜂飞,采蜜。小狗撒尿。孔雀在开屏,狼在嚎叫
(二)师幼互动,一起交流讨论动物联络的特征
1.观看视频,介绍动物们的种类,活动特性
2.请幼儿来说一说,小动物们是怎么发出信号的`?怎么做的,
3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尝试帮助小动物交流。
教师小结,小动物和人一样,有情况和事情的时候都要和小伙伴交流,
(三)依次播放视频,了解小动物有趣的联络方式。
1.逐一播放视频,了解活动中几种小动物的联络方式
2. 请小朋友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交流方式
3. 教育幼儿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教师小结:小动物的联络方式各有不同,但能准确的传递自己的信息。
七、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将知道的这些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
八、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体验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乐趣。
2、愿意动手泡发食品。
3、能够按顺序泡发食品并认真观察。
活动准备
1、ppt图片。
2、幼儿每人人手一份木耳、银耳、茶叶,温水,透明玻璃杯,搅拌棒。
活动重点
愿意动手泡发食品。
活动难点
能够按顺序泡发食品并认真观察。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特殊的食物,它们会在我们眼皮底下长大,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出示图片)有木耳、银耳、茶叶。
2、师:那小朋友们知道它们被水泡过与现在没被水泡过有什么不一样吗?等会我们就来做个小实验。
3、师:我们来对比一下泡过的木耳与没泡过的木耳有什么不一样?(泡过的大、新鲜)
二、生活经验联想
师: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幼儿自由表达)
教师小结:有面条、大米、方便面等。
三、幼儿动手泡发食品
1、幼儿分组尝试泡发食品,选择木耳、银耳、茶叶等。
2、引导幼儿观察食品泡发过程中的变化,可以进行搅拌,帮助其泡发。
四、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食品有什么变化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教师小结:食品经过泡发变大了,更新鲜了。把杯子里面的水分吸收了,水变少了。
活动延伸:
进行游戏——变了变了,请幼儿假扮木耳、银耳、茶叶,教师讲述泡发食品的过程,幼儿变换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进行“搅拌”,幼儿翩翩起舞。
活动反思
自从参与了省级实验课题《操作材料对幼儿探究式科学学习的支持》的.研究以来,面对进行的科学活动,我更加注重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多元化、多角度地实施教学活动。"变了变了"主题活动,如果按教材上进行也会上得很顺利,对幼儿来说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我认为,教材只是提供给教师可参考的活动内容和素材,不一定是最适用的。什么样的形式更能吸引幼儿呢?除了考虑到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外,还要通过游戏、图片、音乐、肢体语言等多元化形式,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慢慢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活动内容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用品(木耳、茶)入手;
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是活动是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
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3、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课件、电脑、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导入活动。
师:在蓝蓝的'大海里生活者许多许多的动物。你们知道有什么动物吗?(幼儿回答)
师:今天海洋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我门去看看好吗?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海底世界。
幼儿交流: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它们吃什么?
三、自由探索动物间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链。
大班科学教案《海洋动物食物链》含PPT课件
四、了解食物链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1、讨论:食物链断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2、相互讲述:海洋里没有了鲨鱼,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3、课件演示:感知食物连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师生小结:原来呀,食物链上的动物一样都不能少,缺了一环,大海就会生病,海水就要变得又脏又臭,其他的小动物也不能生活了,而且还要危害到我们人类。
教学反思:
首先,用故事引入生物之间的敌对关系。其中的海洋食物关系显而易见,激发了学生开始学习的兴趣。而食物关系用箭头标识,看起来虽然比较容易,但学生往往会画错箭头的方向。对此,准备了几个红色箭头,并着重指出板书按“谁被谁吃”的方向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