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蚯蚓》教学设计

2025/09/2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蚯蚓》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蚯蚓》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2、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整本书,与阅读的书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3学写日记,了解日记可以写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

一、与蚯蚓的初识

1、出示封面,读题、观察、猜测师:这可能是一本怎样的'书?说依据

2、质疑

师:这位蚯蚓男孩在他的日记里可能会记下什么呢?

二、走进蚯蚓日记,走近蚯蚓

1、学生自由翻阅《蚯蚓的日记》,要求一边读图一边读字。

2、聊聊蚯蚓的日记

①对蚯蚓男孩的第一印象作评价师:你觉得蚯蚓男孩

你是从

②对《蚯蚓的日记》的第一印象作评价师:你觉得蚯蚓男孩的日记

③进一步认识日记,完成蜘蛛图师:日记可以写的事情?

3、复读《蚯蚓的日记》

①边读边思

师:你再读一次,你会有想停下来想一想的地方?哪里让你停下来想,哪里让你想得最久,在想的地方做上简单的记号,在想的最久的地方写下想什么。

②两两分享

③集体交流我读到

三、走出蚯蚓的日记,走进自己的日记

1、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①你觉得哪篇日记好像是你写的或说好像就是在写你?

②交流

③小结:好像就是你写的!(出示封底)让我们一起分享了,你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吗?你喜欢这样的感觉吗?

2、欣赏前环衬和后环衬,再次从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下发各色小纸片,学写日记。

3、加封面和封底

师:(学生完成日记后)如果给我们班小朋友的日记装订成书,你会给书取什么名字?在封面和封底还会加些什么图、什么字?

《蚯蚓》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能说出蚯蚓的外形特征,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

2、了解蚯蚓对外界不同刺激做出的不同反应,如对外力刺激反应和对水反应。

3、喜爱蚯蚓这种小动物,不随便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蚯蚓,了解蚯蚓的身体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

几只蚯蚓,一只浅水碟子,记录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引出蚯蚓

1、引出蚯蚓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出个谜语考考你们,好不好?(PPT)“细细长长一条龙,天天躲在沃土中。没手没脚会劳动,钻来钻去把土松。”有谁猜出来了吗?

生:蚯蚓。(揭题板书)

2、学生对蚯蚓的了解

师: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能看猜得出来是蚯蚓呢?

生:没手没脚、把土松、细细长长??

师:哦,原来这么多地方可以看出是蚯蚓,大家都非常棒。那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蚯蚓呢?

生:花坛、菜园、墙角、草地上、下雨后的地上、石头下??(板书)二、新课展开

师:为什么它们喜欢呆在这些地方,谁能来说说?生:因为它们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

师:这几张照片是老师我挖蚯蚓的情景,也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强调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你们知道蚯蚓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谁能来说说?

预设情景:

生:1一节一节的2有环带3有口腔和肛门4有眼睛

师:你们要想确切知道蚯蚓有没有眼睛、嘴巴等器官,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亲眼观察师:同学们看到蚯蚓后,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蚯蚓?生:用眼睛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手量量??

师:那我们待会就用这些方法来观察一下蚯蚓,在观察前老师有几点小小要求:1、认真观察,仔细记录2、轻拿轻放,不能伤害3、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现在请每个小组一号同学上来领蚯蚓,

师:现在请同学拿出一只蚯蚓轻放在玻璃培养皿中开始观察蚯蚓。(教师到各小组巡视,重点3个,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注意记录表格的填写)

师:好的,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都观察到什么。预设情景:

生1:我看到蚯蚓没有眼睛和耳朵生2:我看到蚯蚓身上的环带生3:我看到蚯蚓有嘴巴

生4:我发现蚯蚓身上一节一节的??(对学生的几个发现我适当的点评)师:蚯蚓身上最明显的部位是什么?

生:是环带师:那环带离口近还是离肛门近?

生:1离口近2离肛门近

师:你们赞同谁呢?是的环带离头只有8、9节,而离尾还很远呢

师:你们刚有观察蚯蚓的运动吗,谁能说说蚯蚓如何爬行的,能来模仿一下吗,大家看看他是否模仿得像(一伸一缩的)(蚯蚓是伸缩前进的)学生表演各种动作,给予肯定的评价。环带离肛门近还是离口近?(学生猜测,教师给予正确答案)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把你所观察的'蚯蚓画出来,注意老师要求你们标出蚯蚓的口、肛门和环带。老师给你们三分钟时间。

师:老师发现有同学是这样画的,大家当小老师来评评对不对。(教师找几本环带位置画错的)

师:请同学用笔去轻轻触碰蚯蚓的身体,一定要轻要保护它,观察它有什么反应并把现象记录在小字条上

预设情景:

生:蚯蚓会退缩、缩紧身体??

师:下大雨后,我们常常会看到蚯蚓就会从地下爬上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蚯蚓在水里的反应,观察蚯蚓是否喜欢在水里生活。现在往培养皿中倒水,观察蚯蚓的反应。(注意时间把握在30秒内)观察完后叫同学把蚯蚓放回培养皿中

活动小结:总结身体反应和外界反应新课结束

师:最后我们来欣赏一段蚯蚓的视频,看了视频了解和发现了什么?生:1蚯蚓能增加土壤的肥力2对农业的生产很有作用。

《蚯蚓》教学设计 篇3

《蚯蚓》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蚯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蚯蚓》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阅读的兴趣。

2.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整本书,与阅读的书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3.学写日记,了解日记可以写什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

一、与蚯蚓的初识

1.出示封面,读题、观察、猜测

师:这可能是一本怎样的书?说依据

2.质疑

师:这位蚯蚓男孩在他的日记里可能会记下什么呢?

二、走进蚯蚓日记,走近蚯蚓

1.学生自由翻阅《蚯蚓的日记》,要求一边读图一边读字。

2.聊聊蚯蚓的日记

①对蚯蚓男孩的第一印象作评价

师:你觉得蚯蚓男孩

你是从看出来的。

②对《蚯蚓的日记》的第一印象作评价

师:你觉得蚯蚓男孩的日记

③进一步认识日记,完成蜘蛛图

师:日记可以写的事情?

日记

3.再读《蚯蚓的日记》

①边读边思

师:你再读一次,你会有想停下来想一想的地方?

哪里让你停下来想,哪里让你想得最久,在想的'地方做上简单的记号,在想的最久的地方写下想什么。

②两两分享

③集体交流

我读到,我想。

三、走出蚯蚓的日记,走进自己的日记

1.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①你觉得哪篇日记好像是你写的或说好像就是在写你?

②交流

③小结:好像就是你写的!(出示封底)让我们一起分享了,你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吗?你喜欢这样的感觉吗?

2.欣赏前环衬和后环衬,再次从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下发各色小纸片,学写日记。

3.加封面和封底

师:(学生完成日记后)如果给我们班小朋友的日记装订成书,你会给书取什么名字?在封面和封底还会加些什么图、什么字?

《蚯蚓》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三、实验准备:

5条蚯蚓,14个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7块黑湿布,干土(要事先晒干),湿土(刚刚采集的自然湿土)7张黑色卡纸做盒盖,7张一半黑卡纸一半透明塑料粘在一起做盒盖。课件,有关蚯蚓身体特点的视频,有关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深化参与,唤醒经验)

师:同学们都喜欢交朋友,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请同学们从抽屉洞里拿出培养皿,里面就是老师给同学们带来的好朋友,同学们看一下是什么?生:蚯蚓。师:蚯蚓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比较熟悉,但也有些同学对他们还比较陌生,同学们先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细心观察,丰富经验)

师:你对蚯蚓有哪些了解?生答。师:同学们对蚯蚓的了解还真不少,老师今天也带来了有关蚯蚓的一段视频,同学们认真看一下,对这位好朋友完整的了解一下。(借助媒体,丰富经验)学生观看视频。观看完视频师:蚯蚓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他们,不要伤害它们。同学们手中的这些蚯蚓都是老师从老家带来的,它们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家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帮蚯蚓找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与蚯蚓打招呼,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消除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再通过提问,提取学生对蚯蚓的认知点,最后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对蚯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探究体验,转化经验)

1、质疑,猜想。(科学猜想)

师:蚯蚓的家究竟在哪里呢?蚯蚓可能适合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

生1: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老师板书:潮湿

师:还有吗?学生没有回答。(巧妙点拨,扩充经验)

师:刚才同学说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里面,它是生活在土壤里面还是外面,为什么?生:土壤里面,它害怕太阳晒。

师:也就是说蚯蚓适宜什么样的环境?生:阴暗。师板书:阴暗。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学生与蚯蚓的近距离接触,观看视频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对蚯蚓的生活环境有了一些初步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提出探究问题的假设时有了一定的依据。能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

2、设计实验计划。

(1)、师: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这只不过是同学们的猜想,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必须要先设计一份实验计划。同学们考虑一下,这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实验?它与我们以前做的什么实验一类?

生1:这是一个对比实验。与以前的《馒头发霉了》一类。

生2:与《种子发下了》一类。生3:与《铁生锈》一类。

师:为了便于操作,南边的7个小组探究阴暗这个条件,北边的7个小组探究潮湿这个条件。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实验器材是:5条蚯蚓、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黑湿布、干土、湿土、黑色盒盖、半黑半透明盒盖。(边说边出示实验材料,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研究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现在请同学们制定本小组的实验计划并记录下来,实验方法可以画图也可以语言描述。

(2)、学生小组设计实验计划,教师巡视指导。(细化方案,点拨指导,调整经验)

(3)、学生小组汇报。(辩论质疑,反思经验)

师:研究阴暗条件的小组,哪个小组先汇报一下?

组1:我们的猜想是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实验器材是:5条蚯蚓、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里面铺上湿土,半黑半透明的盒盖。实验方法是在水槽的底部铺上湿土,把5条蚯蚓放在水槽的中间,盖上一半明一半暗的盖子,看蚯蚓向哪边爬的数量多。

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组2:应该把水槽里的湿土改为湿布,如果是湿土的话,蚯蚓会钻到土里,就没法做实验了。

师:这个同学修改的很好,其它小组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了。研究潮湿条件的小组,谁来汇报一下?

组1:我们的猜想是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实验器材是:5条蚯蚓、套黑色方便袋的水槽,干土和湿土。实验方法是在水槽的底部铺上一半干土和一半湿土,中间隔一小段距离,把5条蚯蚓放在水槽中间的空隙里,盖上黑色的盖子,看蚯蚓向哪边爬的数量多。

师:其它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

(设计意图:设计探究的实验方案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为解决这个重点,在设计计划之前,我先让学生说出这是一个对比实验,与以前的《馒头发霉了》等课属于一个类型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凭借以往的经验,对下面所要设计的计划有一个大致的模式。然后让学生小组设计,老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指导。最后小组汇报的时候,分别从这两个条件中找一个小组汇报,其它小组补充修改,这样学生对自己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更清晰了,学生也能较快地学会设计实验方案的方法。)

3、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细心观察,丰富经验)

师:在做实验之前同学们应该注意这些问题。老师课件出示实验提示,学生认真读实验提示。找学生分发实验材料,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小组汇报。(讨论交流,梳理经验。)

师:探究阴暗条件的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组1:蚯蚓爬向阴暗的条数是4条,固定在中间的有1条,爬向明亮地方的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组2:蚯蚓爬向阴暗的条数是5条,固定在中间的没有,爬向明亮地方的也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组3:蚯蚓爬向阴暗的条数是5条,固定在中间的没有,爬向明亮地方的也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师:探究潮湿条件的哪个小组汇报一下?

组1:蚯蚓爬向湿土的条数是4条,固定在中间的有1条,爬向干土的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组2:蚯蚓爬向湿土的条数是5条,固定在中间没有,爬向干土的也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组3:蚯蚓爬向湿土的条数是5条,固定在中间没有,爬向干土的也没有。我们的实验结论是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师:根据同学们的实验蚯蚓的家应该在哪里?教师PPT出示,学生选出蚯蚓的家。

师: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默读一下。

师: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如果离开这种环境,它会怎么样?这说明了什么?

生:如果离开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蚯蚓会死亡,蚯蚓依赖这种环境。

师: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否则将无法生存,蚯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方法、观察的学习方法、交流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护动物的情感。)

(三)、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实践应用,内化经验)

师:我们给蚯蚓找到家了,你知道其他动物的家在哪里吗?

出示课件(大象、北极熊、骆驼、企鹅、鲸鱼这些动物的图片)。

师:图片中的动物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生1: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

生2:鲸鱼生活在海洋中;

生3:骆驼生活在沙漠中;

生4: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

生5: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地区。

师: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生: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

播放视频(各种动物生存环境的视频)。(借助媒体,丰富经验)

师: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当环境变得不适于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使学生真正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事实。)

《蚯蚓》教学设计 篇6

目标: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邻居”这一课题会很感兴趣,课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观察过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没有条件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

(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后记:

本课的几个学习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