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巩固“平均分”。(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
(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2
[合集]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 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
(2) 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
(3) 每只小猴分3个。
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 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
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
(1) 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
(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
② 每次1个,搬8次。
③ 每次4个,搬2次。
(4)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 按要求分小棒。
(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1) 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 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3. 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2~14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按例2内容准备实物
学具准备:
15个圆形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小精灵聪聪刚刚告诉老师,星期六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春游去。听到这个消息小朋友高兴吗?我们一起去准备春游食品吧!(出示课件)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3.小朋友在分每一种食品时,每份都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4.你们猜猜看,为什么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让学生自圆其说,诱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引入平均分
说明:小精灵告诉我们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主题图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平均分。
课件出示判断题,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2.完成做一做,巩固“平均分”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操作:用10个圆片代替面包,动手分一分
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引入例2,尝试平均分物体
现在我想请小朋友做老师的小助手将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想一想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分一分(用圆卡片代替橘子)老师参与活动
交流: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生共同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3个橘子。
讨论评价:这几种分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分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几个几个地分,最后分完的.结果必须每份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用圆卡片代替矿泉水动手分一分(再用虚线把分的结果表示出来)
交流,同组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如果老师又拿来3瓶矿泉水,这时应怎么分呢?如果老师又拿来的是4瓶会出现什么情况,该怎样解决?(让学生充分思考,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学生自由交流,各抒己见
5.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在此,学生会引出许多有趣的话题)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三第2题:选择哪种分法对,让学生独立判断。
2.课件出示练习: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把9个卡通玩具
平均分成3份。
3.解决问题:
把8名数学小助手平均分到4个小组。
每组的两位数学小助手平均分配口算检查任务。
把18块糖平均分给6名本节课学习状态好的同学。
四、总结
1.学生谈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生活中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做个有心人,因为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