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25/09/30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一共主要分为七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由多个小片段组成,从一个孩童的视角描写20世纪20年代呼兰的人或事,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真实又悲哀的封建社会的状况。

小说整体给我的感觉是美与丑的碰撞,优美抒情的文字中流露出悲伤与无力之感。小说开篇首先对呼兰河小城的环境和风土人情做了一个细致的介绍,即使只是描写了一个非常简单常见的人民生活场景,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的讽刺之意。例如这一段描写

利用平铺直叙的描写手法表现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劣根性延续百年,直至今日,仍有类似事件发生。尽管如此,作者并非一味的讽刺批评,也描写了人们可爱淳朴、善良勤劳的一面,塑造了一个个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团圆媳妇,这是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本就十分悲惨,而小团圆媳妇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同为女性的她的婆婆、妯娌和街坊邻居而死,荒唐、讽刺却又让人不得不承认的真实。

此外,众所周知,萧红同鲁迅的私交甚好,不知是不是受其影响,我在萧红的笔下也看到了许多鲁迅的影子。如鲁迅笔下有知名的“百草园”,而这里有“我”最喜欢的“后花园”;死了儿子的王寡妇与祥林嫂的遭遇相似,两个人物的`设定皆是为了突出当时社会中人们的麻木等等。然而,我认为相比鲁迅,萧红的《呼兰河传》则更有一种女性的细腻,它常常在很小的一个点上打动人心,引人深思。

在我看来,尽管这部小说以孩童的视角来叙写,其展现的东西是纯粹的,描写语言是轻快的,甚至某些部分是引人发笑的,但这仍然不能改变《呼兰河传》是一部悲剧的事实。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认真阅读了《呼兰河传》第五章的内容,感觉作者是用灰暗色为背景来描绘这一章的主要人物---小团圆媳妇。

本章主要讲述了原本天真活泼的小团圆媳妇儿,12岁嫁到胡家后,一直被婆婆指责、打骂,甚至用烙红的烙铁烙脚心。最终小团圆媳妇在婆婆的折磨中死去了。在我看来,那时的他还是和我同龄的'一个孩子呀!

小团圆媳妇是十分无辜的。有人说她太大方了,不像一个团圆媳妇儿,还有人说她一点儿也不懂得害羞。可是我认为小团圆媳妇做人处事很大方,并没有错呀!从中我能体会到,婆婆和她的邻居都十分讨厌和瞧不起小团圆媳妇,才故意指责和谴责她。呼兰河城里的人都十分迷信,小团圆媳妇儿病了,她的婆婆请来了大神治病。大神说,用滚开的热水泡澡,才能治好她的病,婆婆便真的这么做了。读到这里我很气愤!因为婆婆迷信,就让人在滚热的水里洗澡,这谁受得了呀!这也太残忍了吧!我十分同情和怜悯她。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多么愚昧无知、多么迷信,不懂得科学,导致他们不能辨认是非。过了几天,小团媳妇儿就死了,他是活活被婆婆给折磨死的!

小团圆媳妇的生活多么凄惨和可怜呀!她那么年轻,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怎么就这样消失了?这就是旧社会妇女的真实生活。被压迫、被奴役,小团媳妇儿就是那时妇女们凄惨的一个缩影。现在的我们生活多么美好幸福,我们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对人友善。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是作者萧红,她在生命末期在香港完成的小说,小说在童年回忆中描写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琐碎的小事中描绘出了沉默的民国灵魂。

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上一个尾声,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血呼河兰传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出生活在呼和兰这个小城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大多以介绍东北小城为主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烦恼的小事,才能在我们脑海中显现呼兰河的风貌。其中有泥泞的道路,很不好走,但是却要走了过去人过不去的`坎,这里,却走了出出来。人都要努力,却为何有些人不劳而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以因小事而不开心,例如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太好,于是我觉得我对这门科目失去了信心。第二次考试也同样没考好,但我这次努力改正了我以前的错误。最终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还有一次我学自行车,但因为我跌倒了,于是我不骑了,但是我又转念一想,如果下次有事那肯定不行,于是我努力骑。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上学期由于我不遵守纪律,上课未能认真听讲,学习不主动,导致学的东西不扎实,学习也有所退步,考试成绩不理想,今后我要努力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看完第二张,我觉得这本书很精彩,你们认为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著名女作家萧红所写的《呼兰河传》我已经看过很多次,每一次阅读都让我品尝到二十世纪初期的苦味,书中所展露的各幅画面,又让我想起罗。勃朗宁说过的那句话——无知不是无辜,而是有罪。

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路上坑坑洼洼。二十世纪初期,人们似乎都很愚昧:路上有一个大坑,可是人们从没想过去填平它,而是种树、拆墙。在他们眼里,要听天由命,绝不随意改变命运;人们生病了,他们也从不想办法解决,不求医不治病,而是跳大神、捉“妖”,这是多么愚蠢的举动啊!

“祖父总是以那一种方式抓掉孩子们的帽子,而每一次孩子和祖母总会笑得不得了,好像那戏还是第一次演的一样。”书中的“祖父”似乎从来都很孤独,“幸亏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祖父”作为一家之主,书中的`冯歪嘴子对他只有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尊敬,老厨子对他只有吹捧,而二伯对他也只是敬畏,但他始终无法抹去人们之间隐形但隔阂,因此他只能寂寞着。看啊,这个时代是多么无情又冷漠。

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实在令人同情,“我”家隔壁的邻居常常跳大神,那是因为小团圆媳妇生病了,既然生病,应该求医治病才对,可当时的封建社会,却要求神信鬼,干抽贴的傻事儿来,真是愚蠢、可笑。与其说小说中的小团圆媳妇是病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庸医、封建迷信和所谓的“云游真人”给折磨死的!

《呼兰河传》讽刺了人们的无知、迷信,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的善良似乎对许多事都无能为力。小说的开头语调轻松,可越往下读就越发感觉悲凉。尾声中,作者说祖父去世了,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一片凄凉。这不仅是对亲人离开的叹息,也是为了时代而悲伤。

《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凉对歌,一段悲凉的诗,实在值得回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是以呼兰河镇为背景,写的小姑娘萧红儿时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幸福生活。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呼兰河传》第三篇“祖父的花园”里的一段话。看到这里,就使我想起我的楼顶花园。我的楼顶花园里有一个大大鱼池。池中的鱼儿都是我跟爸爸在公园里游玩时,亲自钓回来的。鱼池周围种满了鲜花和葡萄。每到春夏,也是满园花香,虫儿乱飞。葡萄树上结满了紫色的'果实。童年的生活真是快乐而又美好。

呼兰河镇不仅不繁华,还十分的落后。在第五章里我看到了一个小团圆的媳妇儿的悲惨经历。团圆媳妇儿其实就是过去的童养媳,他们把未成年的女孩子嫁到男人家做媳妇。却又像奴隶一样对她们任意打骂,她们的价值“还不如一只鸡值钱”。书中,胡家因为小团圆媳妇儿的开朗总是无缘无故的打她,只是单纯想来个下马威。更可悲的是邻居竟支持说该打。她被折磨的生了病,左邻右舍不仅不同情却还看热闹,提议用滚烫的热水医,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啊!硬生生的被折磨死去。真是一群愚昧无知的人!

作者的童年虽然也有快乐,热闹。但社会落后,作者又缺少陪伴,她是多么寂寞、失落啊!现在的我们就幸福多了,不仅家里人都围着我们转,同学朋友也很多。城市里还有很多的游乐园供我们游玩嬉戏。童年是快乐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