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

2025/09/3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规范文章看家功》是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八课,属于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日记的输入、查找、替换、移动文字后,开设的更高层次的任务。本课内容操作性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课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设置字体、字号;第二部分是设置段落格式;第三部分是设置页面;第四部分是会复制的刷子—格式刷的使用。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信息技术地学习,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一定基础。而且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word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使用字体、字号对文字进行修饰,利用对齐方式、行距等排版,掌握用字体、段落、页面设置进行排版的基本技术。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把文章排成适当的版式,有利于阅读交流,并能体验良好版式在文章阅读、交流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排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章在打印时的节约意识;了解中国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作用,提倡节约用纸,废纸回收,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这片青青草原上,新的故事又上演了——灰太狼和喜羊羊争夺设计小明星,(课件第2页)如果喜羊羊失败,将会被灰太狼吃掉,(课件第3、4页)同学们想不想帮助喜羊羊成为设计明星,保护喜羊羊?

(二)任务驱动 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看一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作品

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设计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幅作品,找出2幅作品的不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把一篇文章设计规范,是我们小学生的看家本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么样让文章规范起来。(板书:规范文章看家功)

1、题目:

师:题目是什么?(争创设计小明星)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中心,要醒目,所以我们首先来给题目设置字体、字号。

板书:设置字体、字号

【任务一】:

1、将标题设置为黑体、二号字,并设置标题颜色为红色。将正文文字设置为宋体、四号。

2、将标题居中显示

操作要求:打开桌面上的word文档“争创设计小明星”,看书43页,找方法。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并观察指导。

学生演示操作技巧。

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完成的同学来和大家交流他的操作过程!

这位同学不仅表达清楚,操作规范而且善于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才能!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试一试】交流不同的操作方法 。用按钮,等设置字体、对齐方式。这样更简便、快捷。

展示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

【练一练】将题目用不同的号数和磅数设置,看有什么变化,注意对比。

号数用中文表示,号数越大,字越小。

磅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磅数越大,字越大。

2、正文:

正文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设置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四号,然后我们来设置一下段落格式。板书:设置段落格式

【任务二】选中书信的正文,执行“格式”—“段落”,选择“两端对齐”,选择特殊格式中为“首行缩进”“2字符”。 行距为1.5倍行距。

操作要求:修改word文档“争创设计小明星”,看书44页,找方法。

【提示学生小组成员互助合作,遇到困难也可以参考操作步骤。】

【请学生演示】

2、用小纸,护森林——页面设置

过渡:大家任务完成的非常棒,接下来我们看一段视频放松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播放造纸的过程)。

【任务三】

1、执行“文件”—“页面设置”—“纸张”,设置“B5”纸。

2、单击“页边距”选项卡,修改页边距,上、下、左、右数值为2。

3、执行“文件”—“打印预览”,观看页面效果。

板书:页面设置

学生分组讨论,按要求进行页面设置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演示,师进行评价

【老师归纳小结方法,然后提醒学生把文章文档保存好】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小组合作。】

下面我们有请一位完成的同学来和大家交流他的操作过程。

【试一试:交流不同的操作方法】

(三)综合应用 强化巩固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挑战,我们学会了字体、字号以及段落的设置,同学们完成的非常漂亮,接下来我们把刚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完成“争创设计小明星”的设计作业,大胆想象,我们将评出创意小明星。

学生将本课知识综合运用,完成高级别的`任务。

【任务四:把下面歌词中,灰太狼三个字设置成统一的格式,(三个字的格式是,加粗、红色、二号字、黑体)看看谁完成的快。】操作要求:看书46页,寻找办法

我爱你,灰太狼

可爱的搞笑的开心的灰太狼

坚强的自信的酷酷的灰太狼

天才的伟大的你就是 灰太狼(播放这首曲子)

【提示学生小组成员互助合作,遇到困难也可以参考操作步骤。】

【请完成的同学演示。】

学生分组讨论,按要求进行页面设置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演示,师进行评价

电子教室转换学生画面演示。

四、作品展示,完成建构

展示学生作品,并为优秀的小组颁发奖章。

学生作品展示。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学生作品展示。

点评作品,评出最佳“设计小明星”

用FLASH制作教师端课件冠军榜,评出最佳优秀组,颁发奖品

(五)浅谈收获 总结全课

您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帮助喜羊羊打败了灰太狼,还学会的对文章进行排版,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格式和页面大小的调整以及格式刷的使用。你们听,灰太狼在喊:“我还会回来的!”掌握了本领,相信今后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还会帮助喜羊羊再次打败灰太狼。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规范文章看家功

设置字体字号

设置段落格式

页面设置

格式刷的使用

教学设计 篇2

【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本课例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作品。

⑵ 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⑶ 利用字典,掌握“涛、澜、浊、宛、魄、涤、泻、荡、屏”等9个字。

2、技能目标:

⑴ 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3、情感目标: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通过“读──品──诵──谈”的四步进行学习。

【课前准备】

教师──深入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和。

学生──收集《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并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没有母亲河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 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不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⑴ 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⑵ 重音所处的词:奔向、劈成、摇篮、屏障、臂膀……(无需求全)

三、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四、深入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以本课为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共议得出。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个体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朗诵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五、再诵课文,探究修辞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继而找出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的语句。

六、联系课文,拓展延伸

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七、学生评价

教师设计学生自我评估表,让学生进行效果自测。

八、作业

民族的诗人在亚洲巨人的面前,兴起了怀古的心情。他向着黄河巨人,哭诉我们民族的灾难!于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曲曲壮歌一气呵成。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歌词的方法任选《黄河大合唱》中的一篇进行赏读,写出阅读体验。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学生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

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好习惯,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

能力:了解并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初步学会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的基本方法。

知识: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六年级学生通过低年级相同主题内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已经能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看到环境与生活的关系,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意识,抱有能在好的环境中生活的愿望。但是由于生活范围的狭小,生活圈的闭塞,他们对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得环境问题还缺乏了解与认识,更不懂得从全球的角度看待世界性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要达到的就是让学生从富有震撼力的事例中,感悟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形成对全球环境的忧患意识,并能实践之于日常行动中。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都是可喜的,但在喜悦之余,又让人想到了悲伤之处,那就是环境的日益恶化。城市如此,农村亦是如此。如今,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也在发生着让人忧心的变化。工厂建起来了,但是,排出的污水使河水变浑了,排出的浓烟使天空变灰了;漂亮的房子建起来了,但是耕地被占用了。经济发展了,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让土地盐碱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思想让人们乱砍乱伐,过度开发,造成森林资源在减少,土地沙漠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学生们正悄然经历着这些变化。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心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有感悟、有启发,教师就要从生活中入手,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习“地球的奉献”,从生存环境、资源、空间等方面展开,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学习“我们唯一的家园”,从比较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唯一的家园,懂得地球对人类的生存十分重要。学习“重负的大地”,从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用数据来说明,用实例打动人,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不能再继续下去,否则会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通过搜集和调查家乡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资源污染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危害,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空间——地球。

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地球、关心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搜集关于“人口”、“环境”、“资源”现状的相关资料;制作;了解本地的环境现状、原因、危害以及采取的措施。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分小组搜集有关“人口”、“环境”、“资源”现状的相关资料。分小组通过看、听、问、查等多种方法和途径调查了解本地的环境现状、原因、危害以及采取的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地球的奉献”“我们唯一的家园”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重负的大地”“我们家乡的环境”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

活动一 地球变挤了

1.研讨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漫画,思考并交流:

(1)漫画中有些什么?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幅漫画时,你有什么感受?

(2)漫画的主题是什么?漫画中表现的问题是什么?请为漫画取一个名字。

(3)凭借你的想象,给漫画中的“地球”和“人”各配上一句台词,并加以解释。

2.[播放视频:地球变挤了]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讨论:世界总人口和中国人口现状如何?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了哪些社会问题?(板书:重负的大地 拥挤——人口增长过快)

【设计意图:感受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活动二 地球变穷了

[播放视频:贫瘠的`地球]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是什么原因使地球变“穷”了?

小结:在这唯一的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森林被破坏、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影响。(板书:贫瘠——资源日益匮乏)

【设计意图:了解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原因及其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活动三 地球变脏了

1.[出示图片:肮脏的地球]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讨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谈谈当前环境受污染的状况、原因及其后果。让学生感受到空气越来越污浊、河水越来越臭、大地越来越脏,认识到酸雨的形成、河水的污染、土地的破坏正是人类自己的“杰作”。(板书:肮脏——环境严重破坏)

2.[展示图片:调查报告]

引导学生结合呈现的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说说本地当前环境受污染的现状、原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我们的建议与行动,并将好的建议提供给有关部门。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活动四 地球与人类的对话

1.开展人地之间的对话活动,让碧水蓝天重返我们的生活。全班分为两大组,分别代表人类和地球互相给对方写信。

2.阅读教材中活动天地板块的小资料,了解世界环保节日。

(1)说一说设立这些节日的目的以及今年这些环境节日的主题。

(2)为其中的某个节日设计一个主题,并说明含义。

【设计意图:了解地球母亲的痛苦及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程度;人类已认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及其后果,正在为此采取积极的措施。】

板书设计

重负的大地

拥挤——人口增长过快

贫瘠——资源日益匮乏

肮脏——环境严重破坏

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哺育、报酬、陶冶、晨光熹微、络绎不绝等词语。能用陶冶、哺育、络绎不绝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行到启迪,懂行了应该怎样做人。

3、通过学习课文,懂行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并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词语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图画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提题谈话

这篇课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讲的是我的故乡有一口古时候留下来的水井。多年来古井一直为人们提供泉水,无私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到很大的启迪,赞美古井无私奉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风格。这篇课文生字比较多,有些句子的意义比较深刻难以理解,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同探讨。

2、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一遍,借助字典识字和理解词语。

3、通过自学,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1)拼读生字,读准字音,出示容易读错的生字练读。(卡片) rǔ bǔ táo yě qiàn

乳 汁 哺 育 陶 冶 歉 意

luò yì xún chóu

络 绎不绝 年过六 旬 报 酬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熹、暮、瘸、酬、歉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

5、训练区别形近字,不要写错字形。(出示小黑板)

熹( ) 暮( ) 绎( ) 歉( ) 冶( )

喜( ) 幕( ) 译( ) 谦( ) 治( )

6、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

启迪、无所求、年过六旬、微熹初露、络绎不绝、暮色降临、相依为命、难以估量。

7、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检查能否读正确。

8、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讨论归纳。

(1)古井像母亲一样哺育乡亲们。

(2)每天都有很多人到古井来取水。

(3)乡亲们长年帮助老人担水。

(4)不收报酬老人歉意。

(5)乡亲们用古井作对照。

(6)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

根据每个自然段意思给课文分四段。(学生试分,教师检查) 9、范读课文。

10、作业 练习

(1)区别字形,比一比并组成词语。(出示小黑板) (2)学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节课,同学们经过初读课文,学会了本课字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及给课文进行了分段。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读课文来进行课文分析。

二、讲读课文

1、出示挂图。先同学们观看。提问:同学们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画的主要景物是什么?(一口水井,和来担水的人)从图画中我们看到这口水井就是我们课文中讲的那口古井。(板书古井)。提问:古井是什么?(古时候留下来的水井)这一段讲了古井的一些什么?(古井的位置,井水清凉可口)这口古井与村里人们的密切关系?(大半个村子的人,都到这儿取水)作者用了怎样的比喻来赞美这一口井?(板书:温情的母亲,甜美的乳汁)这里是把古井比作一位温情的母亲。出示卡片:母亲乳汁哺育这里是借物来比喻人。(板书:以物喻人)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这一段写人们到古井取水的情形,从哪些方面进行叙述?

(1)从时间上看,取水人多,书上哪些词语可以说明?(从微熹初露到暮色降临)

(2)从人数上看,取水人从书上哪些词语可以说明?(络绎不绝地闪过)闪安形容挑水的人过得快,还一个接一个。

(3)从听到的声音看,取水人多。(挑水的工具发出的'响声,象刚下过一场春雨)。同学们请思考来古井取水的人从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板书:取水人多,络绎不绝)提供的水是怎样的水呢?(板书:提供生命的泉水)。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井给我们提供的水是生命之水,这么多人都要饮用她这说明了什么?(板书:以水养人)出示卡片,学生读词语微熹初露,暮色降临,一支支,络绎不绝,湿漉漉。

教师小结:取水的人多,说明古井和人们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离不开古井。因此,作者用温情的母亲、甜汁、哺育来比喻。她提供的水是生命的泉水,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过渡谈话:故乡的古井,不仅为乡亲信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情操,还懂得了怎样做人。这些事在作者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讲古井陶冶乡亲们品格的例子。

3、同学们现我们来学习(35节)。请一大组齐读。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提问:在古井边每天都有一些事发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写了动人的取水场面,还有哪一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学们想一想,是一件什么事请思考回答(指名回答,讨论:村里乡亲们帮助一对老人的故事。)这对老人遇到什么困难?在课文中找到有关内容,读一读,(遇到水的困难)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这一对老人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词语说明。(今儿明儿那个;长年不空,总是满缸水)提问:乡亲们这样做接受过老人的报酬吗?(没有)为什么?(因为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课文中哪句话体现出来?(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这句话表现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是讲人们不仅从古井中汲取生命的水,而且还把古井看作了高尚的典范,以古井的精神来帮助别人,表现了人们受到古井的启示,以古井为榜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帮助老人不要报酬,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从乡亲们帮助老人不要报酬,说明了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情操,以她的美德教育了人。(板书:以德育人)

4、齐读课文最后两节。通过读后我们知道:xx更深刻地赞美古井的品格,使乡亲们懂得了怎样做人。提问: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抒发感情的?(先用不仅还赞美古井,让乡亲们懂得怎样做;然后用难以估量无所求来赞美古井无私和贡献。最后用离乡十七年还常想起古井的启迪,来赞美古井的品格。) 提问:作者从那口古井受到什么启迪?(启迪们怎样生活,怎样做)(板书: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5、教师小结:作者通过赞美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阗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样的品格,教育了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进一步写了人们把古井当作自己的榜样,深情地赞美了古井对人们深切的启迪。古井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无私的奉献着。(板书:无私奉献)

6、通过以上的讲读学习,和上节课同学们划分的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讲古井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段:讲来古井挑水的人多。

第三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第四段:讲古井给人们的启迪。

7、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课堂练习

(1)用启迪、络绎不绝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温情的母亲 甜美的乳汁(以物喻人) 取水的人

提供生命的泉水(以水养人) 古井 络绎不绝

帮助老人 无私奉献

陶冶乡亲们的品格(以德育人) 不要报酬

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总分总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知道人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光荣。

2. 知道懒惰的人不爱劳动,想别人生活是可耻的。

3. 知道一些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故事和谚语。

情感目标

1. 赞美、尊重热爱劳动的人和事。

2. 不喜欢懒惰的人。

3. 愿意参加劳动,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

教学重点

进行劳动观点教育,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语:同学们,大家猜一个谜语,看那一位聪明的同学能很快猜出。

1. 出示谜语:一棵摇钱树,长着两个杈,每个杈上五个芽,摇一摇,开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

2. 学生猜出谜语后举手回答。

3. 说一说根据什么猜出谜底是“手”的?你怎样理解谜面的意思?

过渡语:“我们用双手劳动,创造了生活中的一切,现在,我们做个比赛。”

4. 抢答比:说一说经过双手的劳动,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抢答中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并比一比,谁知道得多。)

5. 通过刚才的抢答,你想说什么?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6. 对学生的感受进行点拨并小结。

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只有劳动,我们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创造社会财富。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起过起好。

过渡语: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跟同学们所猜的谜语它们有什么联系呢?大家想知道吗?

二.学文明理,揭示主题

1. 出示故事图片,合着音乐,给学生讲述故事。

2. 听了故事,对故事中的老大、老二的行为,你想说什么?

揭题板书:4、劳动光荣 懒惰可耻

3. 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不懂,把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句号。

4.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各自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及不懂的问题,教师并指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讨论不了的向老师提出。 5. 教师检查小组的学习情况,并相机点拨学生在学习中已明白的道理,使学生从中进一步受到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爱劳动,愿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对于学生不明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如: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再次组织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全班性的大讨论,允许学生下位去自由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6. 检查学生再次讨论的情况,并随机深化明理,使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道理。教师相机板书{劳动光荣 受人尊敬、懒惰可耻 受人鄙视}

7. 如果你是老二,请你劝劝老大。(先同座分角色练习,再抽学生上台表演。)

8. 续编故事:老大听了老二的话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把这个故事讲下去。(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讲,最后由小组推选几人上台续编故事。)

9. 总结明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老二通过劳动创造了财富,他自己的劳动生活下去,他是光荣的,受到人们的尊敬。而老大懒惰,不爱劳动,想靠别人的劳动来活自己,人们瞧不起他,都不愿理他,他是可耻的。所以劳动是伟大的,人们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没有劳动,社会不仅不能进步,而且也不会存在。没有劳动,人们生活不仅不能改善,而且根本无法生活。因此,劳动最光荣,爱劳动的人都受到了尊敬。反之,懒惰是可耻的,不爱劳动,靠别人生活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鄙视。

三.巩固深化,激励上进

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老二那样爱劳动的人,他们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美。

1. 学生读《甘祖昌将军当农民的故事》和《劳动模范王进喜的故事》。

2. 请几个学生上台讲关于“劳动光荣或懒惰可耻”方面的故事。

小结:从故事中,我们知道了劳动光荣,受到人们的尊敬,懒惰可耻人取笑。

3. 夸一夸班上爱劳动的同学。 《1》 在小组内评选。

《2》 评上的同学上台接受颁发的小红花。

《3》 让爱劳动的同学说说自己劳动后的感受,(由下面的同学充当小记者,轮流上台采访爱劳动的`同学。)

《4》 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受到表扬的同学对班上同学说一句话:希望班上同学今后如何对待劳动。

小结:劳动是光荣的希望同学们能象他们这样,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同时用我们的劳动来装扮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校园和教室,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四.运用观点,辨析导行

1. 说一说

读下面的话,谈谈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1》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劳。

《2》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3》 辛勤劳动样样有,好吃懒做样样无。

2. 辨一辨

判断下面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1》 清洁工人用他们的劳动保持了环境卫生,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2》 在家里有大人做事,我们小学生只要在学校爱劳动就行了。

《3》 小明喜做事,可他总是玩够了才想起要爱劳动。

《4》 我家里有很多钱,我不用参加劳动。

3. 帮一帮

自由选择,让爱劳动的同学主动去帮一帮贪玩或懒惰的同学出一个好主意,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让他们成为爱劳动的好孩子。

4. 试一试

自已试说关于“劳动光荣或懒惰可耻”的谚语和格言,以此鼓励自已或劝说别人。

五.总结全文,提出要求

1. 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

2. 对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同学们今后以劳动模范、劳动人民、爱劳动的同学为榜样,做一个爱劳动生活能力强的好学生。)

师生齐唱《劳动最光荣》升华感情。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1、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2、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教学目标:

1、按节奏朗读,按节奏走步,随音乐的分句准确变换动作。

2、模拟不同动画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表演,发展学生音乐表现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和鉴赏音乐。

教学难点:

如何吸引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听音乐,帮助学生从愿意听、喜欢听逐渐过渡到想听音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欣赏《一个师傅仨徒弟》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看动画片?

生:喜欢。

师:喜不喜欢看《西游记》?

生:喜欢。

师:你为什么喜欢看《西游记》?(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还有很多很多理由。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听《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小朋友们,谁知道我们这部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尾曲叫什么?

生:《一个师傅仨徒弟》。

2、初听乐曲

请小朋友在听的时候想一想动画片中各个人物的外形特征并模仿,他们都有什么本事?

3、复听

(1)同学们听得真棒,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

(2)动画片好看吗?里面的歌声是不是也特别好听啊?大家想学这首歌曲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前半部分。

(3)课件出示歌词

(4)跟琴学唱

(5)师生接唱

(6)完整演唱

三、学习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

1、关于唐僧和他三个徒弟的故事还有一首特别好听的童谣,大家想学吗?

(1)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什么本事?

(2)他们这么有本事,他们的师傅有没有本事呢?

(3)所以,观音菩萨就让小白龙变成白龙马给师傅骑,白龙马在师傅遇险时也能保护师傅。白龙马是怎么走路的?谁来学一学?(学生跺脚来模仿)

师:白龙马是这样走路的,你还能不能用别的方式表现啊?(学生用手拍地模仿)

师:你再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没有了。

师:那老师来模仿蹄声

2、出示图片《唐僧骑马咚得咚》,老师有节奏的念童谣,学生跟着节奏认真的听

3、学生跟着老师有节奏的念

4、学生齐念(同位对拍手掌)

5、师生接唱

四、表演《唐僧骑马咚得咚》

我们刚才一齐说了童谣《唐僧骑马咚得咚》,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扮演一下我们《西游记》里的人物啊?

1、分小组来排练,边表演边说童谣。

2、小组练习

3、我看小朋友们排练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分组表演)

4、师生一起表演

五、小结

你们太棒了,我还想为难你们一下,就是回家与你的家人一起表演《唐僧骑马咚得咚》,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