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散步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散步读后感 篇1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被它的淡紫色的封皮吸引了。但是看着这么厚厚的一本书,我又有点喜欢不上它,所以我并不愿意去看它。在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妈妈轻轻的读起了这本书,刚开始我并不在意,但渐渐地我被它优美的语言吸引住了,我浮躁的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阳光像金子,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随着里面的语言我的心情也开朗起来,读了一个,我请妈妈又读了一篇,“小雨滴是蹦蹦跳跳地来到大地上的。”小雨滴变成了可爱的小娃娃。妈妈读了两篇之后就再也不读了,弄得我的心里痒痒的。以后每天妈妈会给我读两篇里面的小散文,可是我的心已经被它撩拨起来,我再也无法满足于妈妈读的两篇,于是我偷偷的去拿起这本书,自己去阅读。我像饥渴的大地,被春雨的滋润着。
我从来不知道散文居然可以这么优美。“冬天还没有来到,山上的毛栗子就穿上了翻毛皮袄,像圆圆的刺猬爬满了树枝”那一个个毛栗子变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它们穿着白色的羽衣,旋转着舞姿,从高高的天上飘下来”一片片雪花像一个个美丽的公主。“我们扬起脸,闭上眼睛,感觉到了凉凉的雪花的'融化。我们身处双手,让雪花飘落在手心里,像接住了一颗颗亮晶晶的珠子。”我也不由自主的伸出双手,仿佛接住了那晶莹的雪花。“小妹妹 哭了,她把有毒的蘑菇都扔掉了”后来呢?原来“我们每个人都送她一些又白又胖的大蘑菇”,“小妹妹又笑了,她也装满了一篮子的蘑菇那”,看到这里我也跟着笑了,感觉写的真的很温暖。在《快乐的秘密》里我看到了一个为了妈妈天天在阳台周围撒一些米粒和面包渣的小男孩,这是他快乐的秘密,他希望妈妈能快点好起来。《柿子树》里的奶奶真的很善良,为了鸟儿有吃的,会在树上留下一些柿子。在本书里,我还知道了小麻雀原来是用沙子洗澡的,蜻蜓点水原来是在产卵呀,就连屎壳郎都是可爱的清道夫呢。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带着我游弋在知识的海洋里。而且从这本书里,我还知道了散文可以分为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知识散文和童话散文。
“春天来了,我听见春风在窗外呼唤我:走啊,我带你去散步”让我们跟着金波爷爷的《春风带我去散步》一起走进田野、走进森林,走进大自然吧!
散步读后感 篇2
初读此书,说实话,看不懂,倒不是那种语言晦涩令人难以理解,只是我感觉,简单温暖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我还直到现在都无法理解的东西,会与“养儿方知父母恩”有相通之处吧。
书以上帝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为起始篇章,在经历焦灼,不安,烦躁之后,拨开乌云,重见日出,豁然开朗,突然明白,原来,在这段看似艰辛却又始终被幸福笼罩的路途中,真正的导游,一直是被自己有时几乎有些嫌弃的蜗牛。
书有十五个章节,内容更不似小说般连贯,中心,却始终围绕在如书中的我般的家长和如蜗牛般的孩子身上。无论是教我上课的毛毛虫,教我读书的螳螂还是来自蚯蚓的声声呼唤,小蝌蚪的赞美,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成长道路上家长与孩子间那种无法言喻的默契而又深沉的关系: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时候,看着孩子如蜗牛般缓慢移动的步伐,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一度怀疑自己聪明的基因为什么在孩子的身上的.不到体现,为什么会这么笨,他们更想用自己超乎孩子百倍的力气去提着孩子走,可是做什么都是徒劳。
时处步伐匆匆的年代,为家庭生计奔波在工作的家长,很少会有人会停下脚步看看路边的风景,理由很简单-他们想给孩子最好的。可是,你们是否想过,孩子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会是你们在他们取得优异成绩时大肆的赞美,在因为作业出错或是成绩不好时无休止的批评与谩骂吗!我只是想说,世间的人,被荣耀光环笼罩的时候从来不缺赞美鲜花与掌声;跌落谷底时,也从来不会缺少背后的议论嘲讽和批评。荣耀后的赞美与失意时的批判,真的不缺你一个。
培养一个孩子,会是一个家长一生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而自己,便是那个心智渐趋成熟的主人公。作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些许幼稚和丝丝成熟,对于教育孩子,我几乎没有什么概念,对书中的内容,我只能从孩提的回忆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不管怎样,家长的一份耐心,一份执着,一点默默的支持,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成就孩子更好的未来。
人常说,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书写一个故事,而故事是否拥有完美的结局,在于你,在于孩子,在于你和孩子究竟能形成多大的默契,也真心祝愿在这条路上正在行走和还未行走的家长和孩子们,终会拥抱最蔚蓝的天空,你们,都会是最好的自己……
散步读后感 篇3
感谢老师,如果你不布置这个作业,我想我很少会去看莫怀戚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很短,也很平实,但细细读来,仔细品味,它包含了很多的信息,触动了我们内心世界里最温暖的部分:家庭的责任和亲情。
文章一开始就让我倍感亲切:因为我们也是这样的家庭结构: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我努力回想:我们家有多少时间没有一家人一起散步了?好像好久了,我真的记忆模糊,不能记得我们全家一起散步的样子。非常惭愧。是不是繁杂的一切扰乱了我们享受生活享受亲情的时光?!
就像文章里的母亲,我们家里奶奶也是什么都为我们着想,什么都依着她的小孙子,在她眼里:家里所有一切就是她的世界,她的全部。为此她可以心甘情愿为儿孙们做她所能做的一切,无怨无悔。虽然有时有些唠叨,但孙子每次离家去学校都总是会与奶奶拥抱告别,每次回家会与奶奶大声说:“奶奶我回来了!”而孙子每次回家就好像带来了欢乐,奶奶她脸上始终会荡漾着暖暖的笑。
家庭是每个人温暖幸福的港湾,好的家庭是最放松最自由的地方,我们在那里休息,感受亲情的抚慰,享受天伦之乐,它让我们遮风避雨,每个人的情商最初都是来自各自的家庭的.。温暖的家庭让人能为了它而奋发向上,当你再苦再累时想到自己的家庭,你就能振奋精神,“我想有个家”不只是歌里唱的那样,是每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所为之奋斗为之不断努力的。美好的生活不止是物质财富的满足,更主要的是家庭精神财富的富足。和谐和睦的家庭她一定是有负责任的丈夫和妻子,和蔼慈祥的老人和活泼可爱的孩子所组成的,那样的家庭是始终充满笑声和歌声的地方。在那样的家庭里,没有走不过去的“小路和池塘”,因为我们会相互牵手,相互“背”着过去,前面一定是阳光,一定是春的田野。
散步读后感 篇4
《美学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书籍,可是里面的思想却熠熠发光。作者是宗白华先生,因为作者是个诗人,所以整本书的主要风格是诗意浓厚,闲适舒缓,令人读起来非常有趣味,不会失于泛泛而谈,但又不至于过于深奥难懂。
当你翻开这书时,便会想全心全意一气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间会有任何间断,因为在看的过程中经常会遇见令人拍案叫绝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读有助于对这本书里的所有思想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对其中东西方文化碰撞有更为深入的把握。当我真的如饥似渴地将这本书狼吞虎咽般读完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于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细细地将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采用了通读和精读两种方法。通读只让我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全书风格上讲,文笔优美,行文如云卷云舒,自然而闲适。从其内容来说,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学蕴于其中,不会艰涩难通,但是你也不能马上获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处好景致时,便要驻足细赏。《美学散步》这部书就是这样的,行到思想灵光闪现处,要静下心来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这一功夫是后来在细读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出来的。
今还记得里面有引用李丽对宗白华《美学散步》的评论,她是这样说的:“‘散步’当中有古老周易演绎我们祖先‘天人合一’观念的直观、感知和体验;有禅宗以净的心去体悟观照万物的境界;有老庄、玄学追求的灵气飞扬的.思辨智慧;有亚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逻辑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经验主义哲学中对感官体验的重视;有康德把时空作为人类感知方式,把心灵作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见;有黑格尔否定的思考的辩证思维;还有在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人们普遍运用的比较中见同异,同异中辨特征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丽精警的评价,而且她表达的是那样的紧凑。
散步读后感 篇5
读完《散步》后,我觉得这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文章,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让人充满了无限遐想与回味。“爸爸背着母亲,妈妈背着儿子,两个人都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这句话十分有画面感,这幅关于家庭温馨的美好画面是我对文章印象最深的一幅图,它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这篇文章中,有一个令主人公两难的场面,面对自己最慈爱的母亲要走大路,而自己最疼爱的孩子想走小路,可以说是肩负着重大的抉择,最后母亲放弃自己的选择听从孙子走小路,看似平常小事,却是尊老爱幼美德的体现,也表现出他们一家互相关怀,奶奶的选择是表达的是对孙子的爱,父亲背着母亲,妈妈背着儿子更是体现了爱的传承和责任。
当然,作为作者的儿子或许还体会不到这种爱,但是终究他会明白这种大爱无私美德,对比作者对母亲的孝顺,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我又何尝不像文中作者的`儿子呢?处处只为自己着想,父母为了工作忙碌了一天,回家还要操持家务,而我却连端上一杯水都做不到,这让我和作者比起来自愧不如。平时,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帮助家里做事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足日子,有时还会发点小脾气,现在想想挺惭愧的。我从小由爷爷奶奶带着,如今,我长大了,他们身体却越来越差,可我还没有为他们做过多少事情,爷爷奶奶每天像宝贝一样疼爱我,我是多么幸福!我也应该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人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无私的,父母的爱与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我们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而父母也慢慢老了,如今,我要主动承担起孝敬父母和爷爷奶奶的义务和责任,去报答这份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
散步读后感 篇6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带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因为蜗牛实在爬的太慢。
虽然它已经在尽力爬,但还是只挪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地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真奇怪……
上帝啊!为什么?要我带一只蜗牛散步!但天上一片安静。
喔!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根本不在!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忽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地风这么温柔。
我听到鸟叫,我听到了虫鸣,我看到满天地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
我恍然大悟。原来,上帝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读了这段话后,让我深有感触,这段时间我对女儿的态度不就是文中前面提到的对蜗牛的态度吗,我催她,闲她做作业磨蹭,我责备她,闲她考试有时考得不好,上课有时爱讲话,说她动作慢,效率不高,她爸爸跟在她屁股后面说效率,孩子有什么事做错了,心里一急就大声训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顾忌孩子的感受!孩子面对妈妈的责骂和焦急的神态,不知所措,妈妈我也一直在努力啊。
现在心平气和放慢脚步想想,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进步已经相当大了,每天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虽然字写得不端正,但毕竟是刚刚拿笔写字,想当初自己刚入学时,连拼音都写不好;在家星期一至星期五基本上不开电视,也尝试着自己去看书,识字量虽然现在还不大,但每天在增加;自己涮牙洗脸,9点前准时入睡;早上叫醒时,也不会像幼儿园时又哭又闹,一分钟后自己起床涮牙洗脸;数学有两次考试考得不理想,不是她不懂做这道题目,只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平时还要花时间去学钢琴、画画和英语,玩的时间已经是相当少了,想想我是不是对孩子太苛求了,我不就是文中提到的`那位牵蜗牛的人吗。
我恍然大悟,我应该停下脚步,慢慢的掌握住自己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不恐慌不急燥,任由孩子的小手牵着我们的大手且慢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