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的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狼》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狼》的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并翻译课文;
3.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4.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
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
2.试着翻译课文,划出自己不能翻译的句子。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
1.注意读准的字音:
缀 窘 苫 弛
眈 少 瞑 尻
寐 黠
2.把握文意: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 ,第5段是 。
4.文意探究:
请在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狼和屠户的语句,并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分析狼的特性:
分析屠户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深层感悟:
学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狼和屠户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狼的`角度──
屠户的角度──
二、基础巩固
(一)解释文言词语:
1.缀行甚远
2.一狼仍从
3.骨已尽
4.顾野有麦场
5.弛担持刀
6.屠暴起
7.乃悟前狼假寐
8.盖以诱敌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目似瞑,意暇甚
4.一狼洞其中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当堂测试
一词多义:
1.止 2.以
①止有剩骨: ①投以骨:
②一狼得骨止: ②以刀劈狼首:
③止露尻尾: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④止增笑耳: ④盖以诱敌:
3.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一狼洞其中: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④屠自后断其股:
⑤其一犬坐于前
4.之
①复投之:
②久之:
③数刀毙之:
四、有关狼的成语: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引狼入室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五、作业:
1.请结合课文展开适当想象,将此文改编成白话文.课本剧.小品等。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
2.结合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内容,以“我要为狼辩护”为话题,写一篇富有新意的短文。(任选其一完成)
《狼》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3、通过诵读,突出三组对比,从人们刻意杀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非常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三组对比,指导学生朗读、想象,体会人们刻意杀狼护鹿的行为反而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教学难点:
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先玩个游戏好吗?老师说出形容词,请你判断是狼还是鹿?(举手抢答)
(板书) 功臣 祸首
2、同学们把“可爱”、“活泼”、“美丽”送给了鹿,把“贪婪”、“凶残”送给了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齐读课题),通过学习,你们或许会有新的认识。
二、品读课文,突显矛盾。
(一)森林的变化。
1、首先让我们走进故事发生的地点——凯巴伯森林。(出示图):
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觉得那时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的?(绿树成阴、枝繁叶茂、一片葱绿、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请同学们先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把直接描写森林的句子用“ ”画下来,再读一读。
(指答)
出示句子:
●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谁来把森林的'生机读出来?
指读
我们一起读!
过渡:看来大家都十分喜爱这样美好的森林。然而,事隔25年,凯巴伯森
林变了,变成什么样了呢?
出示图:
看,这就是25年后的森林,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枯黄的 毫无生机的)
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样找出直接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指答)
出示句子: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3、出示两句对比:
过渡:此时的凯巴伯树干裸露,一片荒凉,萧条。
出示对比图文:
请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5年前后森林的变化。
(二)鹿群变化
1、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鹿群在这25年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
认真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找出鹿群的数量和生活状态变化的句子,把表
示数量的词圈出来,表示生活状态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再读一读,想想你有什
么体会?师巡视
2、交流:
(1)鹿群数量的比较
A、让我们先来看看鹿群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指答
出示句子: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狼被大量捕杀后,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因为饥饿、疾病,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红色显示表示数量的词)
B、师:我们从这些数据中看出鹿真是生得多,死得快。
(2)鹿群生存状态的比较
A、师:鹿群的生活状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25年前,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原先,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师:狼要吃鹿,鹿就得——(跑),生命在于运动,鹿在逃跑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这是一群怎样的鹿?(健康的、强壮的、活泼的、充满活力的)
出示句子:
●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来把鹿的活力读出来? 指读(真是一幅快乐的景象!这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鹿。)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鹿的这份活力。(齐读)
B、然而,25年后它们的生活状态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C、还有更严重的呢!
出示句子: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师引读: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变红】。)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疾病真厉害,传播的真快,真恐怖啊)理解“像妖魔的影子”(疾病的可怕)“游荡”(无处不在、 挥之不去)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同学们,剩下的八千只鹿是什么子的呢?(躺在地上 奄奄一息 面黄肌瘦,没有生机,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真惨啊,谁能读出这惨状?
指读 (评:真惨呀!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一起读
三、深入探究,寻找原因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同一片森林,同样是鹿群,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你知道原因吗?
2、指名说原因。(狼被大量捕杀)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人们捕杀狼的?
出示第二自然段:
人们捕杀狼是因为人们——恨透了狼。
3、出示句子:
(师引读)然而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
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是为什么呢?
4、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的原因,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找找原因,试着用这个句式来回答。
出示句式:
因为狼 ,所以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说鹿是“祸首”,是因为鹿 。
齐读第四自然段。
5、同学们,鹿它想当这个祸首吗?(不想)它是自愿的吗?(不是)鹿它有点冤啦!那么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人)是人的什么行为?(杀狼的行为)
6、人们已经犯下了错误了错误,怎样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呢?谁能替人们想想办法?(引狼入室)
7、生物间有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如果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就会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板书:保护)
四、拓展延伸,增强意识
学了狼和鹿的故事,你一定有话要对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说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板书设计:
狼 和 鹿
“功臣” “祸首”
△
保护生态平衡
《狼》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词语,领会课文内容。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30课《狼和鹿》,看老师写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二、插图比较,显现矛盾
1、同学们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觉得那时的凯巴伯森林怎么样?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她呢?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3、指名回答。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4、看来大家都十分喜欢这样美好的森林。那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怎样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浪线画出来。
5、指名回答。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现在你脑中的森林又是什么样的?从哪些词看出来的?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什么在不断向四周扩展,什么在慢慢消失?看,这就是枯黄的森林。这样的森林又给你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6、我们请女生读第一句,要读出森林的美好。男生读第二句,要读出森林的荒凉。比比谁读得更投入。
7、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三、深入探究
1、是呀,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2、指名说原因。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课文第几小节写人们捕杀狼的?读读第二小节,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人们捕杀狼的数量之多的?如果你能读好这些词,你就能读好整段话,不信试试。指名读。齐读。
3、狼越来越少,鹿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现在鹿的数量是原来的多少倍?快速口算,为什么会增长得这么快呢?看来,狼越少鹿就——越多。
4、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生活得可自由,可快乐了。你能想象鹿群们是怎样自由生活的吗?凯巴伯森林可真是鹿的——自由王国。如果你是当地的居民,看到这番美好的情景,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呢?但凯巴伯森林真的成了鹿永远的自由王国了吗?发生了什么事?仔细读读第三小节,然后告诉我。
5、请同学们再将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对照着读,想想狼被捕杀前后,哪些事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呀,美丽的森林正慢慢地枯黄,活泼可爱的鹿也正陆续地死去。同学们,这是多么令人心痛啊!想想此时当地的居民心情又会怎样?会怎么想?
6、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罪魁祸首是谁呢?小组讨论。指名回答。为什么是当地的人们呢?是呀,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当地人们的“无知”,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7、可恶的狼怎么会成了“功臣”?可爱的鹿怎么倒成了“大坏蛋”了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8、同学们看,这是一架天平(师画天平),假如这头代表狼,另一头代表鹿,狼只有吃掉一些鹿(师画箭头和吃字)才能制约鹿的过度繁殖,将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才能使这架天平保持平衡,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9、老师从网上的资料中了解到大量捕杀狼这一政策是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制定的。如果罗斯福还没有下令消灭狼,你是他的总统助理,你准备如何说服他取消这项政策呢?
四、拓展、作业
1、其实,除了狼和鹿,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着这种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平衡关系,(指图说)这种平衡关系一旦被破坏了,将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你还能给大家举个生活中因为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吗?或者说明事物间互相制约关系的例子。
2、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还真不少,那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发呢?(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3、没错,爱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课后,联系今天课上所学的内容,每人写一篇环保小论文,宣传生态平衡的知识,号召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好吗?好,下课。
《狼》的教学设计 篇4
自主学习我能行
我会给大家介绍美国总统罗斯福。
课文写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什么故事?
合作探究我最棒
小组合作找出罗斯福为保护鹿所采取措施的句子。
讨论:罗斯福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下令后狼和鹿发生了什么变化?
枪声在森林中回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年的猎捕,有数千只狼先后毙命。
罗斯福的决策给狼带来了什么?
狼被杀时肯定有很多话要说,它会说什么呢?
在这个“自由王国”里,它们自由自在的生长繁育,自由自在的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自由自在的说明了什么?
看到这样,猜猜罗斯福满意吗?
森林中的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
为什么会枯黄,绿树会减少?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两年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了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本段中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
为什么鹿会“饿”“痛”直到“病”死,变少呢?
这是狼的错吗?狼真的`该杀码?那是鹿的错吗?真正的祸首是谁?
展示提升我优秀
从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罗斯福总统?
达标检测我会做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罗斯福根据狼是凶残的,要消灭;鹿是善良的,要保护这种习惯看法和童话原则,制定了政策下令消灭狼,()造成了凯巴伯森林的毁灭。
总统先生下达命令的时候,没弄明白:()狼吃鹿,()维护了鹿群种族的稳定。
()没有狼,鹿的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森林中,()需要狼,()需要鹿。地球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
板书设计:
14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
鹿破坏森林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狼保护森林
《狼》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让学生懂得坏人总是要找借口做坏事的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2、听话训练
①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②公园里的花
③看见小羊在溪边喝水
④狼故意找碴儿
二、精读课文
(一)、 第一自然段
1、观察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2、指导说具体。
一只()小羊在()小溪边喝水。
一只()狼走来,想()。
3、指名连起来说图意。
4、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5、小结图意。
(二)、第二——六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五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读后讨论上述问题。
(主要讲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小羊和狼讲理。)
说说“找碴儿”的意思。
2、精读2、3 自然段。
①指名读,讨论:狼第一次找了什么道理?羊怎么回答的?
②看图理解“上游”“下游”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狼的话要读出凶狠的语气,小羊的话要读出温和的语气。
④小结:狼第一次找茬儿,羊用事实驳斥了它。
3、精读4、5 自然段。
①轻声读,讨论:狼第二次找的什么理由?小羊是怎么回答的?
②教学词语:气冲冲 可怜 背地里
③指导朗读。
4、精读第6自然段。
①听老师读课文,讨论:狼第三次找什么借口?
②教学生字词:再 争辩
③讨论:a:为什么这一次不写羊讲理的话?
b:谁来说说狼向小羊扑去,结果会怎样?
④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小结2-6自然段。
①自由练读,练习说话。
②指名用“先……再……最后……”的句式把狼三次找茬儿的经过说出来。
③指名用羊反驳狼的话来说明狼是在故意找茬儿。
④师述: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坏人,我们不能太善良,要认清它们的本性,要设法和他们斗争。
⑤启发想象,发散思维。
⑥如果你是小羊,你怎样和狼作斗争?
三、课堂作业
1、口头扩词。
冲()()()
温()()()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10、狼和小羊
狼 故意 找碴儿 小羊
教学反思
《狼和小羊》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力争,狼虽理屈词穷,但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吃小羊。全文内容凝练,寓意深刻,作者通过对角色语言、神态、动作的着力描写,刻画了角色性格,展开了故事情节,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课文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但作者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知道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通过读来明白道理: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怎样让孩子明白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朗读。所以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围绕朗读展开的。在揭示课题后,出示教学挂图,直奔课文的两个主要人物,“狼”和“小羊”在你的印象中,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激起孩子原有的感情基础,激发孩子的爱憎之情,同时也为理解课文作铺垫。带着问题“但凶狠的大灰狼遇到温和的小羊会发生什么?”在朗读中学习课文,紧紧扣住“找碴儿”这个关键词。首先,理解它,“找碴儿”就是“找借口,挑毛病”的意思,那么“故意找碴儿”又是什么意思呢?“故意找碴儿”就是“故意找借口、故意挑毛病”的意思,“谁对谁故意找碴儿?(狼故意找碴儿),“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每次它都是怎么找碴儿的?”问题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狼的本性,狼的故意找碴儿就是想吃掉小羊。故事中的狼和小羊的对话,是指导的另一重点,生动的对话及表情描写使主人公的特点表露无遗,狼的蛮横无礼,故意找碴儿;小羊温和而又据理力争,对比鲜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的感情基础再上一个高潮,这时的孩子们的情感是丰富的',这时再提出问题: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呢?此时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不难的。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能说的孩子还是挺多的。另外,课文最后的省略号,使学生思维的又一拓展,结合学生的心情,提出“如果你是小羊,你会怎么办?”此时的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孩子们的机智是难以预料的,各种各样的办法都出来了。通过这次教学,我更明白了“读”的力量和必要性。
《狼》的教学设计 篇6
【通用】《狼》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狼》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