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2025/09/3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菜市场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菜市场里各种各样的菜吸引着幼儿。我们班在区角开设了“贝贝菜场”这一区域,将幼儿从“课堂”带到“社会场景”中,让孩子们了解菜市场的结构,体验买菜的快乐,感受菜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我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当促销员、理货员,顾客,不喜欢当收银员,很显然孩子们不知道要收多少钱,不会算账,对于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概念模糊,于是我就生成了这节数学活动——《买菜》。旨在创设一个“菜场买菜”的游戏情景,在多次去“菜场买菜”的过程中认识钱币,学会使用钱币。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学会处理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增强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当幼儿亲自买菜之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买菜体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目标:

1、认识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菜场购物时不同的付钱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菜场购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布置“贝贝菜场”,货架上摆上各种菜,并标明价钱。

2、20个1元、4个5元、2个10元仿真人民币,幼儿人手一份。

3、幼儿人手一张记录表。作业单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复习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请你们看看袋袋里面装着什么?”师:“哇,好多钱!都有哪些钱啊?”(1元,5元,10元。)

2、游戏:取钱

老师发布号令,幼儿取相应的钱币。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取钱的游戏:老师说多少钱,请小朋友快速从袋袋里取钱,取出后就举起来,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

二、幼儿第一次买菜,探索1元、5元、10元之间的换算关系

师:“小朋友,你们家的菜都是谁买的?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钱,也来学做小当家,去菜场买菜。去菜场时,小朋友要注意什么?先看看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价格是多少,然后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到收银台付钱。老师先请小朋友拿着钱到1号货架买菜。”

1、幼儿带着钱,到1号货架选菜(师设计的每一种菜价均为5元或者10元),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菜。)

2、集中梳理经验,知道钱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1)师:“谁来说说你买的是什么?花了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5元钱的两种付钱方法:用1个5元来付钱,用5个1元来付钱。师小结:“这些小朋友买的都是5元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用1个5元钱付钱,有的用5个1元付钱。”

黑板上出示钱币,进行梳理:5元钱之间的换算关系:“5个1元的硬币合起来是5元钱;1个5元的纸币也是5元钱。”

(2)师:“谁买的是10元的东西?你是怎样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10元钱的多种付钱方式:“我买了一个10元的XX,用一个10元的纸币付钱”“用10个1元的硬币付钱”“用2个5元的纸币付钱。”“用了1个5元的纸币和5个1元的硬币付钱。”

黑板上出示钱币,梳理:10元钱之间的换算关系:1个10元;2个5元合起来是10元钱;10个1元的硬币合起来是10元钱;5个1元的硬币和1个5元的纸币合起来也是10元钱。

师:“原来钱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我们刚才只买了5元、10元的菜,菜场里还有很多不同价格的菜,你们想买吗?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请小朋友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商品,看看多少钱,然后回到位置上,将你的付钱方法记录在表格上。”

三、幼儿第二次买菜,发现多种付钱方法

1、幼儿到菜场选菜,将付钱方法记录在表格上。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付钱方法。

2、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师:“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边讲,教师边演示。)

(1)6元钱的菜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元的硬币来付钱:用1个5元和1个1元的硬币合起来也是6元,这种付钱方法比前一种简单一些。

(2)8元钱的菜付钱方式:用8个1元钱来付钱,用1个5元钱和3个1元的硬币合起来也是8元钱。后一种付钱方法简单一些。

(3)师:“如果我买的东西是12元的,请小朋友帮我想想怎样用1元、5元或者10元来付钱呢?”

师小结:“可以直接用12个1元的硬币来付;可以用7个1元1个5元来付;可以用1个10元2个1元来付;可以用2个5元2个1元来付。师:“原来同样的价钱可以有很多种付钱的方法。”

四、操作作业单,巩固幼儿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元、5元、10元的钱币,学会了不同的付钱方法,到菜场买了好多菜,真开心!米米小朋友也来到了菜场,她一共有1个10元,3个5元,10个1元,想买一条鱼,一条鱼18元,小朋友,想一想米米有几种付钱的方法?请把这些付钱的方法记录下来。”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掌握“猜棋子”和“抽乌龟”游戏的玩法。

能不借助于实物进行运算活动,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能与同伴友好地合作游戏,感受数学活动的有趣和快乐。

活动准备:

已学过10以内的加减

数字卡片;数字为1——10的牌各2——4张,箩筐若干

活动过程:

1、争夺冠军

师:打雷和闪电比赛跑步,结果谁先让人们知道要下雨了?今天我们大家也来举行比赛,看谁是胜利者,你愿意参加吗?

2、比赛活动一:扑克抽乌龟

师幼共同介绍游戏玩法:两人一起玩,先观察桌子中间的得数卡,两人从箩筐中取出牌,将牌的背面朝上,从中抽一张牌做乌龟,压在篓子下,不能看见篓子下面的数字。接着轮流取牌,取完后将自己手中加起来是10的两张牌放在自己桌面上,接着比较手中的牌多少,牌少的人抽一张同伴的牌,如果能和自己手中的牌加起来是10,就将两张牌放到桌子上,如不能,则同伴抽牌。依次轮流抽牌。最后剩下一张牌(如2)请拿牌的'人猜一猜“乌龟”是几,并说说为什么(如:10减2等于8)。两人将“乌龟”翻开,验证猜的是否正确。

3、比赛活动二:猜棋子

师(出示棋子):还有一个“猜棋子”游戏,谁能算出正确的结果,谁就是胜利者。

是有共同介绍游戏规则:两人一起玩,先观察桌子中间的得数卡,两人根据总数卡上的数字,取相等量的棋子,一人将棋子放在自己的两只手中并握成拳请同伴猜另一只手上有几只棋子,每次猜完都要说一说为什么。

4、请幼儿反馈游戏玩法,帮助幼儿了解、掌握游戏规则。

5、小组操作活动。

幼儿自由结伴,两人一组,选择游戏。

教师观察幼儿游戏情况,适时给幼儿帮助和指导,鼓励幼儿友好地与同伴协商合作。引导幼儿看清数卡,用加减的方法进行猜测,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加减。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由来:

《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动漫中,喜羊羊是一只聪明、动脑的小羊;懒洋洋却恰恰相反,他是一只好吃懒作的小羊,从而导致他也是青青草原上最肥的小羊,也是灰太狼最最想吃的小羊。然而本班幼儿也有和懒洋洋相似的小朋友,总喜欢玩耍,却不听讲。所以,我便引用了《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里的人物,带领小朋友们转动脑筋来场《智救懒洋洋》的活动。同时也解决了数在数学中难以理解的问题。

二、活动目标:

1。进一步巩固5以内各数的加运算,会看图列式,并懂得算式中各数的实际含义。

2。通过情景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相互协作能力。

三、活动重点、活动难点活动重点:进一步巩固5以内各数的加运算。

活动难点: 会看图列式,并懂得算式中各数的实际含义。

四、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经验准备:知道5以内的分解。

五、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出故事。

1。今天天气很不错,看小羊们都出来玩耍了。咦,谁在哭?

2。讨论:喜羊羊为什么哭?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到他?

(二)、选择小路——复习5以内各数的分解。

1。问:我们来到了交叉路口,该走哪条路呢?瞧,这里有个指示牌,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2。师幼共同找到解决该走哪条路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打败蕉太郎——看图列式,并能说出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

1。问:前方出现了蕉太郎,他要干什么?

2。请幼儿回答蕉太郎提出的问题,打败蕉太郎。

(四)、过河——算出算式的答案。

1。讨论:你们看,狼堡就在河对岸,但是狡猾的灰太狼把桥拆了我们要怎样过去?

2。找一找,算一算。算出石头上算式的答案。

(五)、游戏:拼图找灰太狼。

1。讨论:总算来到灰太狼家了,可是怎么只有红太狼,灰太狼和懒洋洋呢?

2。拼图:解救懒洋洋。

3。小结:你们太厉害了,连红太狼都被打败了。看,喜羊羊和懒洋洋又在一起玩耍了。

(六)、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中投放5以内加法的算式。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有关注春天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和观察、比较能力。

2、能寻找合适材料测量花包菜的高度。

3、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和表达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观察春天植物的变化,找好室外观察测量的场地,在合适位置摆放笔、纸、板以及浆糊、胶带、钉子等材料,大展板一块,两盆花包菜。

【活动过程】

一、引发测量兴趣。

1、这两盆花叫什么?在哪儿见过?春天来了,你们发现花包菜变化了吗?

2、弟弟妹妹很想知道花包菜有多高,你能用什么办法告诉他们?

二、准备测量工具。

1、讨论:什么材料和工具可以测量出花包菜的高度呢?

2、幼儿在教室里寻找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塑料拼插条形玩具、水彩笔、长纸条、筷子、数学操作材料等,提示有困难的幼儿可以请老师或小朋友帮忙。)

三、测量花包菜并做记录。

1、幼儿带好测量工具和材料,到户外种植的花包菜处现场测量。(老师观察幼儿如何测量,并在测量范围内准备一些工具,便于有需要的幼儿调换。)

2、交流测量经验,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测量中的问题。例如:自己使用了什么工具:测量的起点在哪里;测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样长怎么办等。

3、再次测量并做测量记录。

4、讨论如何记录测量结果。

5、幼儿继续测量花包菜并用自己的方式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关注此环节的难点:①测量的起点。②如何处理测量工具和花包菜不一样长的问题。③幼儿是怎样表达、记录的'。)

四、交流、分享。

1、介绍各自选用的工具及测量结果。(将幼儿的记录表呈现在展板上。)

2、与幼儿共同小结:使用了哪些材料做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感受记录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幼儿寻找更多、更合适的材料做测量工具。)

活动延伸:

1、继续探索用相同的材料测量结果会怎样。

2、比较花包菜的高矮,并尝试分析原因。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感知2与3前后两数的相邻关系,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红黄蓝卡片各一张,1~4的数字点卡。

活动过程:

1、分别取三种颜色不同的瓶盖各三个,一一对应排成三横排,中间一排的瓶盖不动,让三排瓶盖变得一排比一排多一个,讨论如何才能做到。

2、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瓶盖的左边,讨论:比3少1的数是几,应排在哪里;比3多1的数是几,应该排在哪里。

3、引导幼儿归纳:3有两个相邻的好朋友,一个是比3少1的'2,排在3的前面,一个是比3多1的4,排在3的后面。

4、组织幼儿讨论2的好朋友是几和几,根据前面的方法与经验,引导幼儿借助瓶盖、数字卡片等加以验证。

5、玩找朋友竞赛的游戏:幼儿分成5个人一组,排成三排,当教师说到4是,幼儿马上排成2、3、4三排,中间一排人不要动。看看哪组小朋友排得又快又对,这一组就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