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有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史记》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史记》有感 篇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让人牢记历史,书籍让人奋发图强,书籍让人得以借鉴。
《史记》——记录了中国的历史。
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它时,如获至宝。既然是《史记》,肯定记录了历史吧!这对我的语文、历史等学科或许有所帮助吧!
——于是我买下了它。
每天,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解到千百年前发生的事,对历史更加感兴趣了。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史记》中有许多传世名句,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远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读完《史记》后,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历史更有感兴趣,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美妙的语言。
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多的看法,学会借鉴历史,更加努力地学习!
《史记》能让你变得更伟大、更有知识、更有力量。拥有它,中国历史在你掌中……
读《史记》有感 篇2
今天,我读了著名书籍《史记》里面的一篇文章叫做《盛世英才司马相如》,这篇文章让我思绪万千,回味无穷,因此,我才写下来这篇有感。
这篇《盛世英才司马相如》写的是司马相如喜欢文章辞赋,而汉景帝恰恰不喜欢辞赋,所以,司马相如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也巧,梁孝王却喜欢好口才的人,于是司马相如便辞官去投奔梁孝王了。但是不久,梁孝王就去世了。直到后来,汉景帝看到了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时,才知道了司马相如是个人才,便封他为郎官。后来汉景帝死了,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司马相如的官越来越大,最后被任命为“李文园林”,掌管汉景帝的陵园。还有些像司马相如怀才不遇的例子,比如说:李白之所以会写出《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因为李白感到自己怀才不遇,感到孤独、寂寞之情,才来到敬亭山对面的一座凉亭里面与敬亭山对坐,才写出了《独坐敬亭山》。这篇《盛世英才司马相如》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坚持向前,不论有什么阻挡你向前的东西。
读《史记》有感 篇3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祖国:中国。
中国的悠久历史,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司马迁的大作《史记》可是闻名于世,现在,就让我来为大家讲讲吧。
合上《史记》我的心中汹涌澎湃:虞姬对项羽的一往情深、能够忍耐胯下之辱的韩信、布衣游侠郭解、陈胜,吴广起义、为了讨褒姒一笑的周幽王、,现以在中国灭绝的汗血宝马、许许多多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背水为营、拔旗一帜、沉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还有常出奇计的陈平、充满信心的毛遂、司马穰苴斩庄贾、赵氏孤儿、纸上谈兵、替罪羊晁错、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张仪连横······一系列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做人要学会隐忍,要为长远的计划着想,不要为了眼前的快乐而浪费光阴,要明白先苦后甜的道理,凡事要为大局着想,要顾全大局,要舍小家为大家,取得成就不能骄傲,要谦虚,做人要讲情讲义,要吸取教训,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自卑,有志者事竟成,不要害怕困难,要勇敢面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长大了,也要向祖国做出贡献。
读《史记》有感 篇4
暑假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有一本《史记》。
《史记》中记述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其中的时间竟然跨越了三千多年。这本书对古代优秀人物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屈原这个名字想必我们大家都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是端午节,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一开始在楚国遭到奸佞之人的中伤和怀王的怀疑,悲愤中的他写下了光照日月、名垂千古的《离骚》。等到顷襄王在位时,令尹子兰又在他面前讲了许多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怒之下,将屈原流放到了江南,后来屈原不想看到楚国的最后灭亡,便怀抱着一个大石头,投入了江南的汨罗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都刚正不阿,我一开始读还有疑问,屈原为什么在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里,还能有美玉般的性格?后来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没有人愿意用自己清洁的身体去沾染脏东西,屈原他的高洁的品格更不能受到了世俗的污染。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清楚地明白了屈原的死,死得非常伟大,他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死,死得其所,用司马迁的话就是“比泰山还重”,我们都惋惜这样爱国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就这样死去,同时也感到他的人格的伟大,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的情景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留存的辉煌。
屈原的.故事也让我知道了:坚持自己的理想永远不放弃,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人,永远值得后人尊敬。
读《史记》有感 篇5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年暑假,我在家里看了《史记》,其中一个个传世不朽的故事能让我从中感悟到历史的深邃,领略到中国文化的韵味。鲁讯先生评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了《史记》,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趁机羞辱他。因为听说晏子个子矮小,就在城门上开了一个3尺高的洞,叫晏子从那洞里进去。晏子得知此事后,说道:“这不是城门,而是狗洞,出使狗国的人才会走狗洞,请问我是到楚国还是到了狗国呀?”士兵没办法,只好大开城门,让晏子进去。但是,楚王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说齐国没人才派晏子这样矮小的人来出使,晏子的回答是:“上等国派上等人,下等国派下等人,象楚国这样的国家只能派我这样的人来。”第三次,楚王使得招数是故意找个囚犯,说是齐国盗贼,晏子用比照的方式说明了问题,淮南结又大又甜的柑橘,淮北结又小又苦的枳,这是因为水土不同,齐人在齐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了盗贼,就说明楚王治理无方,使得社会风气不好。
看到这里,我深深地被晏子的智慧所折服,也为楚五的狡猾而愤怒。晏子通过他的语言艺术,婉转地,不失礼仪地回击了楚王,成功的完成了出使任务,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由此可见,好的语言,好的智慧,可以使你走出困境,可以使你走向成功之路,甚至可以象晏子一样永垂史册。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努力学习,不但学习晏子的语言能力还要学习晏子的大智慧,争取做一名有智慧的有用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