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
《林海》这篇文章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作者一次次产生亲切与舒服之感,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和所做的贡献。
我在教学本课,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情感主线——亲切舒服,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抓住文章中作者情感。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多次出现的“亲切、舒服”,通过图片和影像反复有感情朗读。
2、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整体感知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法,在小组读,然后全班读,抽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反复读。
3、角色表演。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角色表演时,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林海的爱,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朗诵诗的、写诗的'、唱歌的、画画的。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在资料汇报方面,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不能让学生对大兴安岭加深了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2
记得上学期末的最后一次语文大组活动时,肖老师抛出令大家感到好奇而又深思的问题——“磨课究竟好不好”?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实践,我对磨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在前后磨了2篇课文后,在一次一次试教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发现自己问题的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所以我觉得“磨课”是利大于弊的。
我执教的是《唯一的听众》的第二教时的教学,在第一课时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转换人称的方式改写故事。导入时引读老教授说的4句话,这既是对上节课的复习,又对上节课的内容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
接着我出示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要把老教授作为第一人称写,更要学生明确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接下去的环节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先将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着重指导第一部分的写作。在指导第一部分时,我先引导学生活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老教授的心理活动,随后进行换位体验,写出老教授的所见所闻所想所言,目的是强化学生明确写作的方法。这个环节我利用多种填空题给予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学生都有了写作内容,也学会了写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第二、三部分则是放手让学生写,重在依据写作的要求从同伴、教师的点评中发现自己在写作中的问题,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来进行写作。所以当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时,他们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声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表达形式的多样,做到了一课一得,许多精彩的语言不断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既给了语文阅读宣泄情感的空间,又给了学生升华课文内涵的境地。
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课文除了《唯一的题目》,还可以取什么题目?这又是本堂课的亮点:《善意的`谎言》、《蜕变》、《“耳聋”的老师》、《真正的音乐》、《鼓励的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座的听课老师都啧啧叫好。
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样,也不是蜻蜓点水。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要抓住读和写的共同点进行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打磨课堂,搭好脚手架,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写中促进思维,在写中学会转化语言。
这次能圆满的完成公开课的教学任务,离不开汪老师、肖琼老师和李青老师的细心指导,离不开我们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借此机会我由衷地感谢大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3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反思这一课,觉得有几点设计的还不错。
1、导读很重要。
我是这样导读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说谎有什么危害吗?”(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把课文读通。”(对于略读课文,我认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一导读。其实有很多好的导读方法,但我觉得略读课文的导读不宜太繁,毕竟时间要留给学生。)
2、设计了一个好问题。
学生读了课文后,读出残疾青年编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我顺势提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中发现蛛丝马迹,会发现摊主的心思,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划出相关句子,词语。(略读课文要给孩子充分读的时间,但并不是说,有时间给孩子就行了,老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我觉得我这个问题的设计就选准了学生自己学习的.切入点,)
3、设计了小练笔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朗读,当一切真相大白时,两位主人公心灵相通了,学生也与文中的主人公心灵相通了,我看到了几位学生眼含泪花,看得出学生内心表达的冲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
(1)小作者扭头冲了出来,偎在残疾青年轮椅边,他没有哭,他在想_____________(我觉得进行小练笔的时机掌握很重要。“情动”而“辞发”,这时要给他写的机会,让他内心的情感,让文章的情感涌出纸外。)
(2)仿照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段通顺的话。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小语六年上期《山中访友》是散文家李汉荣的一篇散文,作者所拜访的是一群“非人”朋友,它们中有庄严的老桥、挺拔的大树、智慧的悬崖、活泼的云雀,全文以拟人的手法,凭借清新的笔调,灵动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这么一篇富有新意的文章,我带着学生怎样去拜访这些老桥、露珠、山泉、小花等各个生命的化身,与他们相遇,与他们对话呢?
通过备课,我发现这课的语言极具诗的特质,言辞清晰而流畅,情感真挚而朴素,是引导学生感知汉语言文字魅力的绝好材料,学中的诵读为之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学生朗读中的体验,帮助他们进入角色,感受那惬意,那快乐。
一、有质疑地朗读
当学生刚进入课文时,我是这样子提问: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跟他交流的?或提问: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样感受,我们该怎么读呢?学生各自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他们稚嫩的声音,反映了他们的朴素的情感。
二、有品味地朗读
文中的朋友很多,是否每个人讲话的口气一样呢?告诉学生可以根据人物的对象特点(年龄、身份、心情、环境),如见到老爷爷,心里充满着尊重和敬佩,读时应有不同的口气。为了让朗读焕发新的生命力,我设计了趣味诵读游戏,跟老师对比读,跟同学对比读,读读议议,再疑再议再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展示的机会和享受参与的'机会,同时也是检验学生读出神采、读出韵味的机会。此时的读再也不是机械的张口,而是神采飞扬地读!
三、有创造性地朗读
学生有了朗读体验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如我对学生说:“其实在这山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朋友外,还有无数的朋友,请你逐个与他们打招呼好吗?”学生兴趣盎然,有的与一块普通的石头,有的与一片飞舞的落叶……学生大多数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又增加了自己的想象。可谓精彩。可见,只要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关键的是教师要用敏锐的目光去挖掘文本的字眼、词眼,而后找准文章的切入点,让学生扣开心灵之门后敞开胸怀地读。
四、有配乐地朗读
一曲悠扬的小提琴乐曲由远而近,小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起这篇课文来,相信这时候激荡在他们心中的是丰富的情怀,浪漫的情怀,充满诗意的情怀,这时,是感情交融后震撼灵魂地读,人与自然已经水乳交融在一起了,相信他们将来去探访大自然时一定不会与这些朋友失之交臂的。
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让学生细细地读,理解地读,入情地读,不但有助于学习积极性地调动,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新课标明确指出: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它有诸多功能:包括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靠读;掌握语言的规律靠读;情感的激发熏陶也靠读。
总之,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我们语文教师的充分认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5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友和导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的得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我还要注意加强。当然本身“玩美”的过程也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玩美就是为了更加完美,玩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所以值得!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中华少年》 教学反思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是一首朗诵诗,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我采取小组淘汰赛,晋级的方法以激励学生们的朗读热情。
(1)两人为一组任选其中一节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精神饱满、吐字清晰、流利加分,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如能背下来,直接进入到第一名的挑战赛)
(2)第一轮淘汰的选手在另选一小节朗诵,晋级者进入到争夺第二名的挑战赛。
(3)第二轮淘汰的选手直接读诗的最后两句。晋级者直接入围第三名。
(4)争夺第一的场面,激烈、有趣,我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第五小节并加入自创的表演。别说这些选手实力相当,于是,我让同学们选举,支持谁就站在谁的身后,这才选出了第一名。
收获:原来一节有趣的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