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2025/10/01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介:

《槐乡的孩子》是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

本课共1个课时完成。

教学理念:

1、小学语文中跨越式发展理念: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丰富扩展阅读材料,使学生在课文学习及阅读中认真思考,深切体会,并进行写作表达;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2、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理念。

3、《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层次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给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的学生是三年级学生,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语文阅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略读课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它的学习还必需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学生能借助课件自主学习,对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写作等较有兴趣。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阅读、写作积累,表达能力尚可。

教学策略的选择:

1、综合运用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给学生学习方法,明确目标让学生自主进行。

2、利用跨越式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资源准备:

1、多媒体教室。

2、供学生阅读的跨越式课外阅读材料。

3、制作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无论是在草地上玩耍,还是去野外登山,文中小朋友的童年生活都给我们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充满了快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槐乡看看那里的孩子有什么快乐的事情?

2、板书课题:槐乡的孩子

3、认识略读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你们有谁知道,什么是略读课文呢?所谓略读课文就是将一篇文章简略地、无须细致推敲的略读,能读懂课文的大致内容即可。

设计意图:回忆前面所学课文。然后,通过一个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与前面的文章进行对比,发现课题的不同,区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

二、了解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1、向学生介绍略读课文的特点:

(1)没有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2)以自学为主:(3)只要大概读懂课文的内容就可以了。

2、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课件出示):按照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借助课文中的拼音把课文读通,思考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思考,画出有关的句段来理解,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给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三、按自学要求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槐乡的孩子生活的快乐吗?从课文哪些描述中知道?

(3)读了课文你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培养自读能力。

四、读后交流,老师适时指导。(课件出示重点句段)

1、槐乡孩子的快乐不是在玩中,而是在摘槐米的劳动中,所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摘槐米的劳动过程,从中体会他们用劳动换取上学的钱和摘到槐米满载而归以及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愉快心情。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课文中比喻句。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给学生朗读、思考、质疑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使学生知道槐乡的孩子具有勤劳、自立、自强、勇敢、懂合作、爱学习的好品质。无论是对课文的理解还是对语言的体会和品味,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尽量由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结论。

五、质疑: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

六、课堂小结: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槐乡孩子的品质和课文表达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七、课外阅读:

跨越式发展课外阅读材料53页《体验乡村生活》58页《劳动的乐趣》。

八、课外拓展:

1、说一说,你平时进行了哪些劳动(活动),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

2、回顾自己在学校或家里参加某项劳动的经过再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口语训练和练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语文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学习××××××××××。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感受槐乡孩子的勤劳与快乐。

教学难点

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

槐树、槐花资料、图片等。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槐树、槐花资料、图片,了解特点及作用。

2.自由读课文,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说说你在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

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悟

1.简介课型

我们现在学习的课文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精读课文,如第1、2、3课;一种是略读课文,如第4课。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在编排上有什么不同?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仔细阅读导读提示很重要

2.导读提示。

自读“提示”,边读边画出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指名读提示,交流并归纳出学习要求:

(1)读读课文,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自主读悟

自读。对照略读提示,轻声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请你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画出有关内容,读后与同学互相交流,有疑问的地方互相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地方作个记号。

4.交流收获

集体交流。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谈谈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让学生知道课文主要描写了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孩子们所得到的劳动的快乐。)

三、赏读课文,感悟理解

1.细读品悟。再读读课文并仔细想想,你觉得“槐乡的孩子真 !”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学生发表见解,全班交流。

A、槐乡的孩子真懂事!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据生答出示句子: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指读—齐读)

B、槐乡的.孩子真快乐!

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生说,余生适时补充)

(采摘槐米虽然非常辛苦,但是孩子们以苦为乐。这从对他们唱着快乐的歌,满载而归,从对他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写得欢快、轻松、活泼,一点也不给人以辛苦、劳累的感觉,也说明了孩子们的以苦为乐。)

出示相应句子:

1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指读-----赛读—齐读)

2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指读—齐读)

……

C、还有体会“槐乡的孩子真辛苦!”、“槐乡的孩子真勤劳!”、“槐乡的孩子真可爱!”

3、抒发感受。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

如:“劳动最光荣!”、“幸福的生活靠双手去创造!”……(同桌互说——指说)

4、赏读品味。

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比喻句、排比句、描写形象生动的句子,学会鉴赏等)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劳动中也有无穷的乐趣。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动,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四、课外延伸,拓展能力

说说自己课余所从事过的劳动内容。可以是参加公益劳动的,也可以是帮助家长做家务的。先想一想准备说哪方面的内容,再说说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

板书设计

懂事

4 槐乡的孩子 采摘槐米 快乐 劳动是快乐的

勤劳

辛苦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3

《槐乡的孩子》一文介绍了炎热的八月,槐乡的孩子为了换学费进山采槐米,男孩子爬上树割槐米,女孩子在树下捡,互相配合,欢快劳动的情景。文章语言流畅,人物形象刻画细致生动,通篇洋溢着劳动的欢乐。它虽然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对于拓宽“课余生活”这一单元主题的内涵,实现“热爱劳动,自力更生”的价值引导来说,是一份文质兼美、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为充分发挥优质教材的教育价值,主要教学步骤设计如下:

一、回忆旧课,凸现差异,激发动机

“我们连续学习了几篇有关课余生活的课文,体会到了课余生活有许多乐趣,请你说说从《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两课分别体会到了什么乐趣?”

在学生回忆交流后,教师提出问题,揭示一种与玩乐、探疑、健身砺志等不同的快乐:“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交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槐乡的孩子》。”

当今的独生子女很少参加劳动,劳动的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不可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突出了与其他课余生活乐趣的差异,引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顺势导入新课,他们便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二、初读课文,解决知识难点,为理解全文作铺垫

学生自读、分小组读、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指点等多轮读书活动,保证学生对课文语占有充分的感知,此时转入了解槐树、槐米的环节。

1、槐树是一种怎样的树?请大家根据课外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结合课文介绍一下。

2、槐米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有什么用途?请结合课文中的语言说一说。

许多地方的孩子可能没有见过槐树,图文资料的交流,解开了认知上的疑难点。特别是第二题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弄清“槐米”称谓的所指、由来、功用、槐乡孩子采集的原因,在疏解课文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全文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朗读,以声释情,不难传达出对槐米的喜爱、自己采槐米换学费的自豪。

三、扩充想象,唤起自身生活经验,为体会文章主题蓄势

槐树开花的时节正是八月份,天气很热的时候。课文中以几种在酷热中的动物的反应来加以具体表现。酷热的天气情形学生也经历过,为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形成回流,有利于学生对下面课文的重点部分获的更深的体验。所以教学中安排了一个扩充想象的环节:

“八月份,天气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也经历过,下面我们回忆一下这炎热的情景,然后来描述一下。”

学生勾起自己的经历,可能会说出种种情景,如:早晨一起来,太阳就射得人睁不开眼;泥地被烤得白白的,都开裂了,太阳下冒着白烟;水泥地更是像火烤过的铁板一样,光脚踩上去会起泡;柏油路面都融了,踩上去倒是软软的,可一不小心鞋会被粘住;河里的水发烫,本想泡在水里凉爽凉爽,可根本呆不住;鸡鸭都钻到树荫下,张着嘴不停喘着气,喉囊不住地张缩,脚爪使劲刨土,张开翅膀把胸脯贴着土想散散热……

此时教师导入下文:“槐乡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天气去割槐米的。”对炎热天气的强烈感受自然为学生下面体会槐乡孩于劳动的艰辛、他们的勤劳蓄了势。

四、分角色朗读,组际比赛,促进感悟积累

课文第三段对槐乡男孩、女孩采槐米劳作的情形写得很细致,是课文精彩之笔,重点之处,是需着力感悟积累的部分。为了调动学生读悟的积极性,故安排学生组内分角色朗读,组际比赛。

根据教室内座位安排,以一个小组为一个合作单位,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然后组际比赛。教师安排分工合作方法:第三段的1~3句各小组齐读,第4~5句写槐乡男孩的.,由小组内男生读,第6句写槐乡女孩的,山小组内女生读,最后一句小组齐读。练好后小组际比赛。充分实现优质教材的整体价值。

教师交代方法后,学生组内合作,组际竞争,读悟替代了教师的分析讲解。角色替换的意识认同,竞争带来的推助力,自然会更有利于实现优美语言向心灵的浸润内化。

五、赏读评析,深化感悟,总结提升

“你喜欢课文里哪些句子,请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并且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入的理解后,让学生赏读课文,可促使他们从语言与内容的结合上进一步加深感悟。

“通过对课文多次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热爱劳动,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学生畅谈感受,教师点题总结,在学生心有悟而不能言或言不尽时,教师以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示,学生也许瞬间会觉得心灵敞亮,精神得到一次升华。

益知启智、浸润内化语言、提升精神,经过精心选择、打磨的优秀语文教材应该具备这样的整体价值,教者应该通过精心设计及组织教学过程去实现之。充分实现优质教材的整体价值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三读读通课文”

一、读字词

1、自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拼读带拼音的生字。

2、自查互读,认识生字。

二、读句子

1、自读、互读、齐读带生字的句子。

三、读课文

四、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解决两个问题”

问题一:“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实录: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离不开槐树)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这是为什么呢?你从这一段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树是他们的好朋友。

生:海边的娃娃经常和海在一起生活,山里的孩子经常和石头在一起,槐乡的孩子周围有许多槐树,时间长了,就有感情了。

师:是啊,槐树和槐乡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槐乡的孩子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板书:上学钱,槐米换)

生:读“勤劳的槐乡孩子……换来的。”

师:老师想知道,你们的上学钱,还有平时的零花钱是怎样来的?

生:爸爸妈妈给的,还有过年的时候亲戚给的压岁钱。

师:是啊,这些都是别人给的,可是槐乡孩子的上学钱是“槐米换的`”,他们可从不向父母要钱。

师:还有呢?课文还讲了什么?

生:我还知道八月,天很热。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八月天很热呢?(板书:炎热)

生:读“八月,天多热。鸡热得…………叫着‘知了,知了’。”

师:天多热。怎么热呢?多热是怎样热啊?热到什么样子呢?书上是借哪三种动物来写的?

生:书上是借“鸡、狗和蝉”这三种动物来写的。

师:怎么写的呢?

生:鸡热得耷拉着翅膀。

师:是啊,天太热了,对连撑起翅膀的力气都没有了。

生:狗热得吐出舌头。

师:狗实在受不了了,喘着粗气说:“太热了,太热了”。

生:蝉热得……

师:知道热了,知道热了。(生:哈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情景吗?是什么时候?

生:夏天的中午。

师:那这个时候一般你都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家里吹电扇。

生:我呆在空调房里不愿意出来。

生:我在吃西瓜和冰棒,这样就不热了。

师:哈哈,是啊!这样的生活多美好啊,可是槐乡的孩子这时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的在山上采槐米。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爬到小山上了。”

师:是啊,他们不怕炎热。(板书:不怕)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生:我还知道了他们每天都起得很早,回来的很晚。

师:说得好,用一个词来形容,叫“早出晚归”。(板书:早出晚归)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早出”的呢?

生:槐乡的孩子不怕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上了。

师:从这句话什么地方看出“早”?

生: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

师:是啊,天还没有亮呢,槐乡的孩子已经出去采摘槐米了。你又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晚归”呢?

生:当缕缕炊烟………快乐的歌声。

师:你又从什么地方知道“晚”的呢?

生:我从“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知道的。

师:是啊,家家都开始做晚饭了,太阳都快下山了,他们才从山上采槐米回来。读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然,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他们“劳累了一天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师:经过一天的劳动,他们实在太辛苦了,所以“带着甜蜜的微笑入梦乡”。(板书:微笑入梦乡)

生:我还知道他们第二天,又要冒着炎热,早出晚归出去采摘槐米。

师:说得真好,你从哪一句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炎热的劳动中………”

师:通过读课文,我知道同学们对槐乡孩子的生活有了了解,知道他们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槐米了。

问题二:你认为槐乡的孩子怎么样?

师:了解了槐乡孩子的生活,你知道觉得槐乡孩子怎么样呢?

生:我觉得槐乡孩子很勤劳。

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呢?

生:他们的学费都是靠自己采槐米换来的,从来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

师:那你知道“槐米”是怎么来的?

生:槐米是槐乡的孩子早出晚归,冒着炎热采来的。

师:那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槐乡的孩子是用劳动换来了自己的学费,他们可不像同学们那样总是依靠父母。你还从什么地方知道他们很勤劳?

生:他们不怕炎热,那么热的天都还在外面采槐米。

生:他们还早出晚归,天不亮就出去,到傍晚才回家。

生:他们劳累了一天,可是第二天还要出去劳动。

师:是啊,从同学们的话中,我知道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勤劳。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槐乡的孩子看来,劳动是不是辛苦的,让人讨厌的事情呢?

生:不是。

师:那劳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

生:是快乐。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槐乡的孩子很快乐呢?

生:“当缕缕炊烟……快乐的歌声。”

师: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快乐?

生:快乐的歌声。

师:劳动了一天,他们并不觉得劳累,还很快乐地唱着歌。你从这句话中能找出他们为什么快乐吗?

生:孩子们满载而归。

师:“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生:疑

师:他们回来的时候,带着什么呢?

生:槐米。

师:而且是很多很多的槐米,这就是“满载而归”,意思是说收获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很多东西。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吗?

生:他们采到了许多槐米,就能换许多钱交学费了。

师:是啊,他们还就能上学,学习很多的(知识)了。他们能不高兴吗?你还从什么地方感觉到他们的快乐呢?

生:“月落柳梢,劳累了……微笑进入梦乡。”

师: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着进入梦乡吗?

生:因为他们采到许多槐米。

生:因为他们用劳动换来了自己的学费。

生:因为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生:因为他们很喜欢采槐米,觉得很有意思。

……

师:这就是槐乡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纯朴的孩子,他们热爱劳动,能从劳动中寻找到快乐,相信他们给了你们很多的启示。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学生能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幸福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像七彩的图画。我们的校园生活充实而又快乐,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而又有趣。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哪篇课文让我们领略到了各民族的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呢?(《我们的民族小学》)那么,《金色的草地》一课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在草地上干什么的快乐呀?(玩耍、观察)哪一篇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了旅游、爬山的艰辛与快乐呢?(《爬天都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槐乡的孩子》,看看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这篇课文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快乐。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合上书,眼睛看着老师,耳朵仔细地听着,用心来聆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听听课文给你的印象。

师范读课文《槐乡的`孩子》。

读完课文后,问:同学们,听完这如诗如画的文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分别让几位学生自由说一句话,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整体印象。)

过渡:多美的文章啊,多好的槐乡的孩子们啊,你们想不想美美地读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体会这份美好呢?

三、自读课文,展示朗读。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一遍课文。

2、老师想听听大家读得怎么样,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3、师听生齐读后,纠正字音。

4、以大组为单位赛读,每个大组读一个自然段。哪个大组准备地最好就让谁先读,比比坐姿、读书姿势、注意力等。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请你再读读课文,问问自己的心,你感受到了槐乡的孩子们是怎么样的?

学生品读课文,个别发言,师指导相应的重点语句的朗读并适时做好板书。

指导重点语句的朗读:如,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等等。

适时板书:

勤劳懂事

槐乡的孩子

吃苦耐劳

劳动创造美

以苦为乐

五、联系生活,拓展谈话。

孩子们,你感受到过劳动的快乐与美好吗?

先在小组当中交流谈话,再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六、联系课文,拓展阅读。

孩子们,读着第二自然段前两句话,“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到的。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你了联想到了哪一首小诗?引导学生背诵本节课前晨诵课上读过的诗《槐林飘香》: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读着最后以自然段的“月落柳梢”这个词,你又能想起哪一首宋词呢?引导学生背诵晨诵课上诵读过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七、回味欣赏,积累语言。

1、我从文中找出了三个我最喜欢的词:

两句我最喜欢的话:

一个我最喜欢的自然段:

我要把它们工工整整地摘抄下来。

2、我还发现了一些多音字,我会把它们整理出来。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教学准备】

1、读提示:

⑴ 无论还是

⑵ 提问: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

⑶ 交流读后的感受,喜欢的句子多读。

2、介绍略读课文的特点,自己读懂课文,怎么样读懂略读课文呢?

⑴ 默读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读准字音。

⑵ 边读边想:课文写槐乡的孩子一件什么事?他们快乐吗?是从课文的哪里描写中体会到的?在课文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

⑶ 自己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和同学交流、讨论。

⑷ 小组交流讨论:收获和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读讨论

分段读,汇报自己学会了什么?(字词句)

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字词:槐树 槐米 花苞 米粒般大小 散发 藏 宝贝 染料 耷拉

钩刀 塞着 觅食 缕缕炊烟 满载而归 磨好 石磨

2、讲什么事情: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

(八月──秋季)(入药、做染料)(用槐米换上学的`钱)(黎明,用常常的钩刀削着槐米,捡槐米)(炊烟升起,满载而归)

板书:八月 黎明 换钱 削 捡 归

二、再读讨论

槐乡的孩子有什么样的快乐?你怎么体会到的?

1、和槐树结伴的快乐,离不开槐树。

2、用劳动挣学费的快乐。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

3、劳动中,男孩爬树,女孩捡着槐米,满载而归,飘荡着快乐的歌声。

4、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

三、欣赏佳句

1、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

2、八月,槐树打了花苞,那花苞米粒般大小,散发

3、小槐米藏在

4、槐乡的孩子不怕热

5、女孩有的弯腰捡着有的快乐的歌声

6、月落柳梢

课文中有关孩子们的劳动场面的描写写得欢快,轻松活泼,虽然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