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昆虫记》读后感

2025/10/01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昆虫记》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昆虫记》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花费了将近20年时间写成的《昆虫记》,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一口气读了2遍。《昆虫记》不仅让我们熟悉了昆虫的生活环境、昆虫的家、昆虫的食物,还让我了解了昆虫们的生活习性、本能、谋生手段等。法布尔用浅显易懂的故事形式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奇特、有趣的昆虫世界。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蜣螂是怎么滚粪球的,是草原上的“清洁工”,被管虫用极微小的圆球为宝宝制作美丽的衣服,是昆虫界“聪明的裁缝”。蝉是大自然的歌唱家,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勤奋者,蚂蚁竟然是凶悍的劫掠者,将蝉辛苦寻得的食物一抢而光。由此我想到法布尔是一位有着惊人耐心、细致观察力、刻苦钻研精神的人,与他相比我真是惭愧不已。有一次我碰到一个难题,没有动脑就去问妈妈,特别是学期期末考试,由于粗心、马虎,语文成绩考的不好,使我懊悔不已,以后在生活学习中,我要学习法布尔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昆虫记》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无数的启发,我认为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无论谁阅读一下《昆虫记》就会被大自然的神秘吸引,快来看看吧!

《昆虫记》读后感 篇2

近日来,我读完了昆虫记一文,它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丰富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让我们领悟了大自然是多么的生机勃勃。

在这本书里,法布尔向我们探索并解开很多自然之迷:母螳螂为什么会吃食自己的同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体内的蛋白质更丰富;红蚂蚁为何不会迷路?

因为它们是靠视觉来认路的,根本不是人们所说的嗅觉或气味来识别道路;最令我惊奇的就是白蝎子自杀之迷,有人说,白蝎子遇到危险情况会自杀,为了验证,作者把白蝎子放到用烧红的木柴围成的圆圈里,只见它左一躲、右一闪,突然一抽搐,接着就不动了,但当作者将木柴拿走时,它又“活”过来了,证明了白蝎子不会“轻生。

读到这里,我便特别敬佩法布尔,这位有着超高洞察力、坚定的信念的人,他日日夜夜全神贯注地潜心观察,将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用细腻的文字描述出来,让我们品读去了解不一样的科学自然界,我要学习她这种百折不屈,潜心的高尚品质。

我要感谢这本书,是它让我懂得了更多,我更要感谢作者,是他让我明白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

《昆虫记》读后感 篇3

读完《昆虫记》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萤火虫”这篇文章。小小萤火虫太可爱了,我很喜欢它。我想起小时候妈妈给我唱的歌谣,“小小萤火虫,挂灯笼,飞到东来飞到西”,我很喜欢它们的“小灯笼”。但是这么可爱的小家伙,在饮食方面,却是一个凶猛残忍的食肉动物,对于萤火虫来说最美味可口的食物就是蜗牛了,在萤火虫发现蜗牛的时候,就会给蜗牛打上一针麻*药,让蜗牛失去知觉,这样蜗牛就不会反抗了,静等受宰。另外我还欣赏的是萤火虫们团结友爱的精神,每当一只萤火虫捉到一只蜗牛以后,都会吧他们的朋友叫过来,一起分享这美味诱人的盛宴,从不自己一个独享。萤火虫还可以当照明灯用,把许多萤火虫抓了以后,放到一个透明的瓶子里,晚上时,拿出来,就跟小电灯泡一样,能照好远的路呢。而且这灯光还不刺眼。

《昆虫记》里面还有很多这样的精彩的小故事,小昆虫,它们也一样很是可爱啊,亲爱的小朋友们,要不你们也去读一读这本书啊,记住,有好书好故事也要跟大家分享噢。

《昆虫记》读后感 篇4

大家应该都知道《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作品,它是法布尔通过50年的时间观察昆虫写下的。

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蜜蜂,猫和红蚂蚁的寻家之旅》,它讲的是作者通过实验,把蜜蜂、猫和红蚂蚁都放在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他们能否找到回家的路。结果是蜜蜂和猫都可以,而红蚂蚁只能凭借记忆力寻找。

我认为,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观察能使我们在老师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莱特兄弟难道不是因为观察制造出了飞机?牛顿难道不是因为观察发现了地球引力?正如伽利略所说:“一切的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让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法布尔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

“以一颗真心,叙述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启迪无数的孩子,是一部不朽的作品。”我就是这样看待这本书的。

《昆虫记》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昆虫记》的第36页。从“我把幼虫装进一个广口瓶”到“在任何时候,人们都是这样推理的”,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科学术语和农民朴素的词汇在这里是不谋而合的,他们都把这独特的生命看做一个占卜神谕的巫婆,一个出神入化的修女。

这句话写的是螳螂,如果直译这种昆虫并不叫螳螂,而是修女的披风。这与农民的神话不谋而合。不少书本中把巫婆刻画成会各种歪门邪道的老太婆,把修女则刻画的圣洁高雅,与巫婆正好相反。那么螳螂的名字难道不矛盾吗?后来才得知雌螳螂的外表长得像圣洁的修女,实则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婆,只要有虫在它面前飞过,无一生还。它们甚至还会杀死自己的丈夫,品尝到只剩两片轻薄的翅膀,也会丢下刚产下的孩子,仿佛它们不是亲生的,哪怕有昆虫在他面前袭击卵巢,它也会无动于衷,冷漠的走开。

这些行为让我对死去的雄螳螂和还未出生的小螳螂感到一丝悲凉,不过也感到一丝庆幸,不是雌螳螂凭借雄螳螂自己瘦弱的身子,恐怕早已死于它手,更不会繁衍生息,若不是雌螳螂的狠心,小螳螂要如何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猎手。昆虫界就是这么残酷,自然自有安排。